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革兴大宋 > 分节阅读 162

分节阅读 1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规者,一律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参与科举考试”

他这冷冰冰的一句话,终于打破了那些人最后的一丝侥幸心理,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无异于给他们宣判了无期徒刑,不少人受不了这个打击纷纷晕倒在地,或是呆呆地站在那,两眼空洞无神。

赵祯仍旧淡淡地说道:“好啦处理完这些不和谐的事情,朕在说说正事,本次科举考试的最终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就是你们在这一路上刚刚经历的事情及其表现情况,一个就是接下来的考试成绩。这次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就是考一些基础的文理知识并写一篇你们自己的旅途感悟。现在各位就可以按各自的编号去各自的教室作答了,朕预祝你们都能写出好文章”

打发走了那些内心忐忑不安的考生,赵祯才吩咐侍卫把那些躺在地上的家伙叫醒。

赵祯:“虽然你们的所作所为让朕很愤怒,也很丢你们这些读书人的脸,但朕念你们十年寒窗苦读确实不容易,朕打算再给诸位一个机会”

有戏一听这话,众人脑子里面就冒出这两字,然后是晕的也不晕了,哭的也不哭了,眼巴巴地望着赵祯。

“但是”赵祯口中冒出了这两个让人深恶痛绝的两字:“你们也别妄想着朕会让你们参加科举,这想都不要想朕在麒麟卫中设有参谋一职,分别负责军队后勤和战术制定,协助主将管理军队事物,这种事情靠那些只知道打仗的大老粗做不好,朕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担任这个位置。现在野战军正在快速改编之中,朕同样要设立参谋部,所以才给诸位这么一个机会,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于十日后到枢密院参加选拔考试。顺便提醒诸位一句,不要小瞧军队的参谋,就算你们这些自诩为精英的人,也不是谁都能进去的,都好好想想吧”

没过几天,皇家时报对于这次事件进行了重点报道,这年头可还没有什么隐私权,皇家时报硬是点名道姓地对所有违规考生进行了如实地报道。这一刻,他们都火了,火得都震动了整个大宋士林。

其结果便是有人选择了自杀,也有人选择了隐姓埋名,还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而且就连那些帮助作弊的考生家人也是痛苦不已,而真正选择赵祯指的道的人所占比例甚少。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超过赵祯的预想,也低估了他们对科举的执着,他甚至从这件事联想到了自己那个时代的高考,那些考生和家长之疯狂程度不下于眼前之景象啊

晏殊得知这件事之后,找到他好好的聊了一阵,各种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劝道赵祯不要得罪考生,更不能失去人心。或许他的想法是好的,或许他是在尽一个宰相的责任,毕竟这个社会确实还是靠众多士子作为骨架,万万不可大意

然而,赵祯想了想自己那个时代各种怪相,简直就是牛鬼蛇神鱼龙混杂,即便有人想要做点正事,也得先把自己染得跟他们一样不正常。社会很大,也很小,大到没人能够掌控它,小到一个劣习就能在将来引发一连串社会问题。赵祯自认为没有能力去改造一个人心坏了的社会,他只能选着去掐灭那些不好的由头,给自己治下百姓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于是,他只有狠下心来,让那一百多名考生成了那只被儆猴的“鸡”。

解决完科场舞弊的事情,赵祯又把重心转移到了防灾上来。经过半个月的“扫蝗行动”,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许多蝗虫还在幼虫和卵的状态下就被杀死。

在这里,还一个东西成了扫蝗的大功臣,那就是鸡这个鸡可不是前面那个被儆猴的“鸡”,而是正儿八经的鸡。张柔在京城外新建的养殖中心,借助官府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各地老百姓达成了协议。由思奇养殖中心免费给大家提供鸡,让老百姓代为饲养,蝗灾过后可以低价购买这些鸡,也可以送还鸡而保留鸡蛋。

此举不仅让扫蝗多了一个生力军,还让养鸡的老百姓数量陡增,顺便给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了那么一点。

总之,在朝廷系统的指挥下,这次蝗灾除了在各地有小规模的发生之外,并没有呈患难之势。再加上事先准备了充分的粮食,赵祯确实创造了一个蝗灾下不饿死一人的奇迹

这也让他成了百姓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人物,经久不衰,此次抵御蝗灾的事迹也被后人列入了史书。两个考生不经意的发现,不仅挽救了百姓,也成就了他们自己,不久之后便双双荣登大榜。

然而,赵祯没想到的是,他虽然防住了天灾,却还是没躲过人祸。

本来赵祯是出于保险起见,才调动船只大量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这却成了那些粮商大肆炒作的机会,再加上老百姓的安全感比较低,经不住吓,很快就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抢购浪潮。尽管赵祯先打了招呼,可在利益面前,总有些把持不住的人要以身犯险。而且他们不仅心存侥幸,还想着法不责众。

虽然赵祯及时安排各地粮仓放粮,很快把粮价抑平,但这种红果果打脸的行为还是让赵祯恼羞成怒。

至于这后果嘛

除了皇宫里面碎了几个瓶子,外面掉了一堆脑袋,其实也没啥其他的。那些该骂他的还是照样骂,该赞美的仍旧赞美。

兴华一年就这样吵吵闹闹地过去了,刚换年号就留下一个科场舞弊案和奸商案,史称“兴华两案”。

赵祯好不容易把年过了,本以熬过蝗灾,来年可以再轻松轻松,但有时候这个老天总是喜欢让人事与愿违呀

第99章 边疆挑衅

或许是因为上一年赵祯既“坑”了科举考生,又砍了不少奸商和官勾结之人的脑袋,因此造了不少“孽”,老天爷想要给他点教训。

刚买过年关不久,李太妃和刘太后一前一后,双双与世长辞,在这个孝道如日中天的时代,赵祯无异于摊上了“大事”。他的所作所为对于老百姓而言,不管是扫蝗救灾,还是打击奸商贪官,那都是拍手称快的事情。可对于现有的官员来说,当今圣上无疑是在挑战这个团体的潜规则,虽说大家不能把皇上咋滴,但私底下骂两句,或是传点流言蜚语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赵祯对于这些流言一如既往地无视之,带着沉重的心情送走了两位“母亲”,在这个勾心斗角层出不穷的深宫大院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起码刘娥还有他的亲生母亲都真正为他倾注了不少心血,这种亲情让他很舒服。

葬礼之后,原本形影不离的三人,如今只剩下年纪最小的杨淑妃一人。由于刘娥的离去,太后的位置空了出来,赵祯册封其为保庆太后。然而升级为杨太后的她,少了一起玩耍的伙伴,心情明显压抑了很多。哪怕张柔尽量多的的陪着她,并且带着赵振去给她逗乐子,可赵祯还是感觉到了老人家心里面的落寞之情。

虽说杨太后既不是赵祯的亲生母亲,也不是他名义上的亲生母亲,但实际上她在赵祯心中才是最独特的一个。一个带着前世的记忆穿越而来的人,在他这一世的儿童时期,真正时刻陪着他抚养他的正是这个作为奶娘般的杨太后。

老人的情形,让赵祯看在眼里很难受,这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甚至在刘娥和李太妃的离世的时候也未成出现。说实在的,在赵祯看来,那两个老人能够无疾而终,对于她们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孤独,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当这种孤独发自内心之时。

这次的葬礼,李元昊和辽国的萧耨斤还是照例派出了隆重的使团。然而,让赵祯没想到的是,在葬礼结束之后,辽国使团居然提出了要宋朝增加岁币的提议,理由就是辽国连续两年出现旱灾,粮食减产,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作为兄弟之邦,宋国理应相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