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革兴大宋 > 分节阅读 48

分节阅读 4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这一发明,后汉书张衡传里面有简单的介绍:“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世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而且记述这些文字的并非张衡本人,加上现代人们对于古文理解的偏差,导致这个地动仪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都不能完整复原,大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质疑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真实性。

因此,赵祯对于燕肃能不能复原这个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的候风地动仪,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当然,在宋朝来复原这个东西也有一定的优势,其一,与后世想必,此时相隔的时间大大缩短,能够找到的文字资料要多得多,毕竟很多文字资料是在后面的战乱中损失掉的,尤其是在野猪皮统治时期大兴,对文化的传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二,宋朝人还是习惯于古文,没见过白话文什么的,对于前人的记载能够很好的理解。

基于以上两点,燕肃想要复原这个地动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没有强大的理论可以指导也没关系,反正张衡发明者玩意的时候也不可能有理论指导,无非是对自然现象总结来的,除非他跟赵祯一样是穿越来的,不过这概率还真不高。

老大张张嘴,小弟就得跑断腿。赵祯严格地秉持着这个真理,吩咐完任务就继续流窜在各个研究科室,看看他们的进度或是交流交流心得,心血来潮之时也亲自赤膊上阵。

这可就苦了燕肃了,他不得不立马召集人手,一边查阅相关记载一边讨论。说起这个查资料,这个时代可是个麻烦事,可没有什么搜索引擎让你用,全靠平时脑袋的那些记忆,不然你想靠翻书,翻到死都不一定翻得到。

众人接到任务后,各自按照自己隐约的记忆去寻找相关的记载,再综合起来讨论。说起来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但燕肃他们却耗费数月时间和数百人力,才从众多古籍中找到一些记载。

找到这些文字记载还不算完,还得对这些记载的真实性继续判断。因为这些书籍都是别人记录的,不同人描述的方式和角度都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出现冲突,这都需要他们去验证。

好不容易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准备开工复原地动仪。却又因为对地震了解不够,不知如何着手验证试验,最后还是赵祯给出个意见,找个矿山一边炸山一边试验,两全其美。

古时候还没有纸张的时候,先有甲骨文,后有竹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难写。智慧的古人为了应对这种办法,创造出了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也就是咱们眼中的古文。虽然这样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完成一件事的记录,却不可避免的造成记录数据不详细,也不完整,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可是一大遗憾。

燕肃等人现在就尝到了古文的苦果,虽然他们读懂了张衡是如何做出地动仪的,却对其中的各种尺寸没法准确把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逐步完善,不仅费时,还劳心劳力。

长达数月的实验中,光是耗费的火药都不计其数,山也炸平了不少。当然这些山都是有选择性的在炸,一些是矿山,还有一些是处于赵祯他规划的将来的交通要点。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燕肃总算是不负众望,勉强吧候风地动仪整了出来,不过这个准确性就需要实际来验证了。

赵祯很不客气地抢过了命名权,把这架地动仪命名为“张衡甲型候风地动仪”,并着手在汴京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自架设了一座,这样一来不管哪个方向传来的地震波都可以通过相邻的两个地动仪来辨别大致方向。

根据赵祯的惯例,相关人员又免不了要加官进爵,惹得一干同僚眼红不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赵祯也免不了要被朝中大臣们时不时映射教育一番,无非说他不务正业,对不起祖宗什么的,只要练好耳边风神功,一概无视之,不,应该是无听才对。

“身在这个大臣喜欢顶牛的年代就是这点不好啊可咱就还不想改掉他们这个毛病,看来也是犯贱呐”

每当大臣们顶牛的时候,赵祯总是这样在心里慰问自己。

第69章 全面剿匪

自从赵祯调整了朝中体系后,各部门对自己的职责明显了,办事效率也提高了。像一些日常事务在各部尚书的主持下就自个完成了,遇到突发情况,宰相就召集内阁成员一起商议解决,要还是做不了主的才会惊动他。

赵祯之所以搞这么个内阁,还是为了给自己偷懒,或者说为自己不在的时候准备的一个最高权力机构。当然,这刚开始大臣们都不习惯,还是喜欢时不时的来找他汇报点问题。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赵祯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够让他们养成这个习惯,这个时代谈民主,任重而道远。

一个人呆着偌大的宫殿,赵祯的思绪又飘向了未来,幻想着自己带领着大宋走向巅峰。

“皇上,种将军和折将军求见”小顺子看到种世衡和折惟正联袂而来,不得不出言打断赵祯的遐想。

“喔,快请进”赵祯回了回神,整理了一下衣襟。

“臣臣拜见皇上”两人来到赵祯面前行了个军礼。

“免礼两位爱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回皇上,臣等就是想您了,就来看看”种世衡搓搓手,谄笑着说道。

“别扯犊子,你要有那闲工夫来看朕,你夫人就不会跟太后唠叨你不回家了。说吧,啥事”

“皇上圣明”种世衡对于赵祯的嘲讽毫无反应,时刻不忘先拍马屁,折惟正却在一旁憋得很受伤。

赵祯也没说啥,就白了他一眼。

“嘿嘿皇上啊,您看咱们练这些个禁军都年多了,臣看也差不多了,光是这样练很无聊啊您看”种世衡弱弱地说道。

“咋滴你当将军不练兵还想干哈”赵祯瞪了他一眼。

“皇上您可冤枉死臣了,臣就想说,咱们自延安大战以来就再也没动过,这骨头都生锈了,捧日军都出去晃了一圈,咱们还窝着没动呢”

“这朕就没办法了,这两年边疆应该没什么大事,你们的职责就是趁这几年给朕多练点精兵出来。”

“皇上,您看咱们现在的战斗力那是杠杠的,远超历代,要不咱们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你想打谁朕看你是没吃够文官的口水。这事你就不要想了,就算文官们同意,朕也不同意”

“皇上,这是为何这可不像您的风格啊”

“风格能当饭吃么朕今天就给你们好好说道说道,免得你一天胡思乱想,你们两个到这边来。”赵祯带着两人来到墙边,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这张图就是我大宋和周边势力的地图,你们看看我大宋周边的几个势力。南边面临大海,暂且不说,这得等以后建立海军才能有所作为。西南出了大理国还有些小国家在蹦跶,暂时没有什么威胁。西边是吐蕃诸部,以前常犯我边境,但这两年来学会跟咱们做生意了,收敛了不少,而且我朝也从这些贸易中获利不少,所以这个也暂不考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