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铁血遂明 > 分节阅读 124

分节阅读 1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开国退堂走了,诸将官这才松了一口气。转过身来,听到被千刀万剐的三家人惨叫声,个个都是不寒而栗。

陶明叹了口气,说道:“大家散了吧,回去好好办公,只要紧守本心,大人必不会亏待我等。”诸文官们互相拱拱手,无言散去。

诸将们则是平静的多,他们倒是立场很坚定。刚才李开国一句学武讲义气深得他们之心。诸将们多是从百姓中来,识字不多,但纯朴的道德还是有的。他们没有文官心里那么多的弯弯绕,也就不太心惊。

卫初平跟着李开国回到后衙书房坐定,李开国净了净手,说道:“今天本抚为何要在百姓面前家丑外扬。你可知道为什么”

卫初平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苦心,初平明白。”

李开国奇道:“哦,那你说说,本抚如何苦心了”

卫初平道:“大人今天之所以家丑外扬,用意颇深。一是试探民心,震摄人心。二是弘扬道德,以示正统。三是示法于前,定例于后。以初平看来,大人最主要的还是第二弘扬道德,以示正统。”

李开国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本官一要试民心,二要震摄那些心有邪念之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一看百姓心中对道德正统的认识。今日一看,证明本官的选择没错,现阶段明廷人心未失,做什么事情还是要打着明军的旗号。”

民心确是非常奇特,虽然刘、古、金三人是为正统明廷做事,但他们是奸细。而李开国虽然窃取明官,但他对百姓好。百姓们潜意识中,朝廷派兵打李开国,定然是皇上被蒙蔽,身边有小人。所以对刘、金、古三人反叛十分痛恨,宁愿自己欺骗自己相信李开国才是正统的大明好官。

卫初平笑道:“大人果非常人,现在想必皇上正在头疼大人的事。是不是再发一封奏章催一催”

李开国想了一想,说道:“就写一个半月后,本抚将迎娶郡主,让皇上给明旨赐婚。”

卫初平一拍桌子,叫道:“大人果然高明,初平怎么没有想到,如此一来,皇家嫁女如果没有皇上明旨,定然会让皇家蒙羞。所以皇上除非派兵前来再打济南府,否则就只能认了。还有大人,您说那半个月就有三百万两银子,就是想从德王府里光明正大的拿吧。”

李开国哼了一声,说道:“你这马屁拍得也太明显了。别废话,快写吧。”

崇祯皇帝果然非常头疼。一下就丢了九万大军,而且还让懿安皇后受到惊吓。其实他的确是想杀懿安皇后的,但却又不能做得非常明显,因此便交由天来定。谁料到那个李国居然也不靠谱,没有真的将懿安皇后杀掉,反而让懿安皇后识破他的用心。

因此在南阳行宫,懿安皇后不过才歇息两日,便由河北兵马护送绕道前往南京,却并不回转京城。这些不能言说之事也就罢了。那九万明军却不能不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于是兵部尚书张凤砚成了替罪羊,被崇祯皇帝逮捕入狱,这才平息朝野非议。

但他才刚刚摆平,京里又乱了起来,因为李开国的奏折又到了京城。

第二百一十九章 再次入寇 威胁京畿

李开国的奏折很简单,请皇上下旨封他为山东巡抚,请皇上下旨封德王郡主为公主,请皇上下旨赐婚,请皇上下旨拨三百万两军费。这最后一条是卫初平加的,他想恶心一下崇祯皇帝,反正也没指望崇祯皇帝真的会给。

最后还有,奏折上写明了,一个半月后,将会迎娶德王的公主,请皇上派礼部官员前去指导。

崇祯皇帝愤怒的将奏折猛然丢在地上,大叫道:“该死的贼子,他把我大明当成了什么官自己封,说娶皇家之女就娶皇家之女来人,传令祖大寿,让他亲带”

崇祯皇帝话还没有说完,内阁首辅成基命上前奏道:“皇上万万不可,臣已经接获奏报,满清已有异动,今春鞑子们甚是难熬,虽经灵山卫指挥使李国在盛京闹了一场,元气大伤,但其根本未动。皇太极还是稳定了局面,为了缓解他们内部的不和,必定会再次进攻我大明,以抢夺财物,掳掠人口。所以辽东之兵动不得。”

崇祯皇帝大怒,咆哮道:“既然动不得,那就任由李国这个小贼猖狂将山东一省送于他手原来不过据有一小小灵山卫,便可壮大于斯,倘若再不剪除,以后如何得了”

内阁大臣们低头无语,成基命叹了口气,说道:“皇上,老臣要单独上奏皇上,请皇上允准。”

崇祯本想再发雷霆之怒,但成基命既如此说,也不能不给他一点面子,当下斥退众臣,独留成基命一个人。

崇祯皇帝冷冷的道:“现在只有朕和你,有什么事情,你尽可直说。”

成基命跪倒在地,忽然间老泪纵横,伏在地上说道:“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老臣原是致仕之人,蒙皇上恩典,召臣前来以老迈之躯效力。从出家门之日起,老臣便无残躯死在故里之想。”

“今老臣冒死进言,皇上,如今我大明风雨飘摇,流寇四起,每每剿平,过不多时,流寇再生。何也盖因民不聊生,不得不反尔。如今南直隶已被流寇变为人间地狱,我大明之基正在被其一点点挖空。虽有皇上运筹帷幄,调集兵力围剿,但终归已经数省糜烂,不可收拾。今虽有一贼李国,窃取一省,但终归并未反我大明,无论其是何用心,都宜将其列位其后而剿之。”

“如今江浙、福建大部兵马已失,南方空虚,若李国提兵南下,如何了得虽可调围剿流寇之军挡之,但经此一来,流寇岂不脱出重围,致使之前所做之功,完全白费了吗是以当务之急,要稳住李国,将其势力限制于一省之内,使其小富既安,不生外心。”

“臣之所言,理由有三,一,李国虽窃取一省,但却并不涂毒百姓。可见其人并非流寇可比。二,李国处处以大明臣子自居,皇上现无可剿之兵,可依郑芝龙之例,招安为上。三,其手中掌握之兵,既有我大明之旗号,也非是他李国之兵,我大明也可用之。”

“只要招安成功,便可安其心而不致外攻。而其手中之兵,近可保卫京畿,远可征流寇,待得消磨其兵马,朝廷缓过气来,兵马有闲之时,岂不是他的生死,全在皇上一念之间所以老臣恳请皇上,忍一时之痛,换万世之基业。老臣知皇上要做圣明之君,不愿做此委曲求全之事,老臣愿一力担当此事,若日后有甚差错,皇上便取了老臣这颗人头,以安天下之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