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朝大丈夫 > 分节阅读 517

分节阅读 51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白了,这叫特事特办,钻了祖宗成法的空子,你就算想反对那也没有借口。

更不必说人家现在立了功,赏无可赏,难道还不准人家赏赐人家儿子。

李东阳却是安坐不动,说到底,刘健还是着相了,在气度上比之李东阳还是差了一些。

其实这也不怪刘健,刘健本来就不善蛰伏,为人也较为张扬,之所以如此是他这一辈子太过顺风顺水,几乎未遇过什么大的坎坷,从庶吉士到侍读侍讲再直接入阁,虽然经历过不少的风浪,可是此后又受朱佑樘青睐,委以全权,施政的手段虽然厉害,可是斗争方面却还尚需磨砺,可以说刘健绝对是历代内阁大臣里最为顺利的,皇上信任,阁僚们友爱,这样的际遇多少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朱佑樘虽然兴致勃勃,可是毕竟身体吃不消,说了一些话之后,语气便带着一股子疲倦,他随即道:“朕乏了,内阁那边尽量把赏赐的章程列出来,让东宫过目即可。赏赐能丰厚就丰厚,不要小气。”

他在这里顿了顿,语气又变得有些深沉起来,道:“是了,那些奏书,朕已经过目了,现在有些人哪,是生怕朝廷闲的无事,总要无事生非,这等人殊为可恨,朕广开言路,不是让人大放厥词的,好了,你们下去。”

朱佑樘突然冒出这么一番话,就足以让人好好的推敲了。

那些奏书是什么奏书其实刘健和李东阳不用猜也能知道一些,所谓那些奏书就是弹劾柳乘风的奏书,而接下来这番话虽然像是拉家常一样,只是用了大放厥词四字来形容,可是这四个字已经足够了。

皇上这分明是提出了警告,而且这些上奏书的人里头,可没有刘健和李东阳,皇上为何要特意对他们二人意味深长的说这么一句话

刘健心里打了个哆嗦,他心里明白了,皇上认为这些事都是他搞的鬼,不过碍于没有证据,又碍于他的身份,所以并没有揭穿,只是这么不咸不淡的来一句,用言语敲打一下。

这意思是说,若是识相,现在就收手,若是还要闹,那么事情就不会这么轻易罢休了。

刘健心里虽然有些惊诧,可是脸上仍然保持着微笑,道:“是,皇上多注意身体,臣等告退。”

说罢,和李东阳二人退了出来,出了正心殿,刘健不由叹了口气,显得有些郁郁寡欢。

李东阳与刘健肩并着肩,眼睛瞥了刘健一眼,随即道:“怎么刘公还在想皇上的那句话吗”

刘健驻足,眼睛眯了起来,抬着眯起来的眼睛,似乎是在看远处的殿宇,他负着手沉默良久,随即道:“有时候老夫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老夫错了吗”

李东阳沉默了,似乎是在斟酌该如何回答,走了几步之后,李东阳道:“刘公没有错,甚至是那柳乘风其实也没有过错,错的不是人心,而是天下社稷,国器之重犹如万钧,可是能手持国器的唯有一人而已,柳乘风窥视神器之心已经表露,你瞧他过问新军,你瞧他修筑道路,你瞧他设立商行天下自然是皇上的,可是治理天下之人却非刘公不可,柳乘风有妄想,那么就打消掉他的妄想,他若是心生欲念,那么就斩断他伸向欲念的手足,这”李东阳目光炯炯,道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才以社稷为重。至于其他,如柳乘风是好是坏,如刘公是否不择手段,如是否对皇上带着欺瞒,都不足道哉。”

第八百四十三章:不敢奉诏

李东阳一番话,既是表露自己的心迹,其实也是道出了一句古今不变的道理。

斗争没有对错,斗争的双方没有好人和坏人,道德不过是装饰品,李东阳之所以站在柳乘风的对立面,也并非是柳乘风的道德有什么瑕疵,又或者他如何十恶不赦。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李东阳只信仰内阁,这就是他的立场。

刘健听了李东阳的话也是精神一振:“不错,宾之这番话令人发聩,老夫受教。”

他把受教两个字咬的很重,一般情况之下,受教二字有些时候带有几分嘲讽的意思,不过刘健郑重其事的说出口,则是告诉李东阳,李东阳这句话很有用。

刘健随即脸色凝重:“陛下发出警告,其实只是试探而已,他虽然怀疑你我是这件事的怂恿者,却又没有把握,现在柳乘风随时便可能回京,不能再耽误下去了,一旦柳乘风回京,就是满盘皆输,宾之,你吩咐下去,再加紧一下,时间耽误不得。”

李东阳正色道:“这事情好办,我待会儿就去打个招呼。”

十一月的京师,寒风刺骨,不过刺骨的寒风倒是没有吹灭京师里头言论的热情。

江西大捷,廉国公一举平灭宁王,宁王及宁王相关的宗室人等一百七十余口尽皆伏诛,其余叛军骨干总计七百余人正在押来京师的路上。

至此之后,宁王的事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个野心勃勃的藩王,已经随着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而彻底的消停下来。

人总是要死的,不过宁王死的颇有几分震慑宵小的意味,柳乘风那家伙也是够狠,一百多个宗室说杀就杀,其中也是敬告这天下那些怀有野心的人,谋反是没有出路的,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承担这后果。

当然,也有人质疑柳乘风杀孽太重,再加上廉州的事推波助澜,有人在幕后点拨,似乎指责的人也是不少。

其实柳乘风的所作所为的确实吓坏了不少人,因为他们发觉,这个家伙是不守规矩的,对于不少人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不守规矩的人。

纵是燕王靖难,当时的皇帝朱允文还说,切莫伤了燕王。而燕王定鼎天下,也绝没有对任何一个宗室子弟下手,便是英宗朱祁镇的皇权之争,也不过是软禁而已,像这种成规模屠杀宗室的事,可以算是闻所未闻。

这就是规矩,这个规矩就好像士大夫们提出的刑不上大夫、后世的商贾们提出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一样,都是既得利益者们制定的金科玉律,金科玉律自然是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谁坏了这个规矩,都是一件影响很坏的事。

今曰柳乘风坏了规矩,连宗室都说杀就杀,那么明曰是不是也要坏了士大夫们的规矩,要对士大夫行辱身之刑了今天有人坏了宗室的规矩,明天也自然就有人要坏士大夫们的规矩,朝廷里有这么一个人,自然就引发不少人的担忧了。

于是这京师里头的舆论争斗又是激烈起来,有人骂的,有人叫好的,说什么的都有,可是在朝堂上,事关着廉州的事显然还未结束,一份份奏书接连不断,大臣们以请辞为威胁,渐渐加入的越来越多,以至于连一些实权人物也都粉墨登场。

与此同时,从江西的奏书已经传来,针对皇上的密旨,柳乘风终于有了回音。

皇上希望息事宁人,用商量的口吻让柳乘风索姓退回那些无主的土地,而柳乘风的回音很简单决不妥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