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朝大丈夫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人要把迎春坊接过来”

柳乘风和王司吏一边牵着马,一边并肩前行,听了柳乘风的话,王司吏的脸色不禁有点儿凝重了,慢吞吞的道:“这迎春坊背后可是不简单,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往常的时候,虽然是走马街百户所管辖着,可是那里的东西,便是千户所也极少插手的,这是烫手的山芋啊。”

柳乘风其实也略略听闻了一些迎春坊的事,燕京的大运河,穿过护城河,由一条水道入城,而迎春坊就是这水道的终点站,那里,不但有大量的货栈,大批的商贾,因为是货物贯通南北的中转地,所以汇聚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这种地方鱼龙混杂,是最让人头痛的,你若是置之不理,势必会让这浑水更浑,可你要管了,又不知会牵涉到多少利益。

柳乘风倒是不怕干涉到别人的利益,真正令他深思的,是北镇府司为什么把这迎春坊划归到自己的名下,这到底是考校,还是根本就是想看笑话

这主意,到底是谁出的。

牟指挥使

柳乘风摇摇头,牟斌的利益,暂时是和自己一体,不说烟花胡同每个月会送一笔银子到牟斌的府上,牟斌这锦衣卫指挥使,也需要有个先锋式的人物,提升锦衣卫的地位。

陈让吗似乎这个人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就是他的干爹,秉笔太监、东厂厂公,未必也能插手锦衣卫内部的事。

“真是头痛啊。”柳乘风愁眉不展的苦笑一声,随即打起精神:“不过既然把事情接下来,也不必怕,那些帮闲如今也艹练的差不多了,是该出来做点事了,待会儿你去知会老霍一声,让他们那边做点准备。”

王司吏应了一声是,便滔滔不绝的将迎春坊的事说出来。根据王司吏所说,要整治迎春坊,就必须除掉三患,所谓三患,首先是地痞泼皮,别看地痞泼皮好对付,其实这种人最是牛皮,一呼百应,这些人都是各地聚到京城来的闲汉,因为寻不到营生,便相聚一起四处勒索人的钱财,这些人其他地方的泼皮不同,多是悍不畏死之辈,几年前顺天府倒是有人下决心要整治,拿了不少人,可是后来,却是乖乖把人都放了。因为这些人的同伙,竟是胆大包天,谁拿的人,他们就夜里闯进这家人屋子里去,放火恫吓,甚至是在街面上巡视的差役,一旦落单,他们一声呼喝,许多人一拥而上,提着棍棒殴打,待大队差役出现,他们又如风一样散去。

更有人挑拨寻常百姓,大肆喊冤,说是顺天府缉拿良民,邀功请赏,诋毁顺天府声誉,以至于连顺天府的门口,隔三差五都被人堆上牛粪。

大家都是吃皇粮的,碰到这些不要命的人,结果惹来一身搔,谁还有兴致再整治,结果自然是无疾而终,再无人去管了。

其实市井无赖,倒也罢了,其他两患才厉害,除了他们,还有商患,这里面的商,并不是寻常商人,他们既是歼商,同时背后又隐隐站着一些朝廷命官,在那迎春坊里欺行霸市,手下又蜷养了不少打手,谁干涉到他们利益,他们也敢拼命。而一旦官府来拿,往往又碰到了铁板,最后也是无人敢惹。

最难惹的,就是道门了,这里是南北互通之地,虽说这里的水道只是通往运河的支流,却承担着大量货物人口进出的渠道,所以天下各处的道门都在这里开坛收徒,一些小道门倒也罢了,却也有一些较大的道门,门下的徒众竟有数千之多,甚至一些达官显贵也都参与其中。

这三患在迎春坊里都是极难根治的,尤其是道门,因为深入人心,徒子徒孙遍布京师,很难连根拔起,而且牵涉也是不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踢到铁板。

柳乘风一面听,心里一面想:“如此看来,这迎春坊比我想象中还要麻烦一些,这里毕竟是通商之地,流动人口极多,要整治,只怕没这么容易。”

王司吏见柳乘风默不作声,继续道:“大人,依学生看,这迎春坊既是个麻烦,对大人却也未必是个机会,大人想想看,指挥使大人为何将迎春坊划拨到大人名下,这里头会不会是有考校的意思”

柳乘风笑道:“大人们怎么想谁知道,你怎么看。”

王司吏见柳乘风问自己的意见,立即肃然起来,正色道:“这就看大人怎么想了,若是大人想拿出点作为来,该整治的自然要整治,可是大人若是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不如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毕竟真要着手治理,不说动静太大,只怕也要得罪不少人,与其如此,不如放任自流。”

柳乘风沉默了一下,慢吞吞的道:“放任自流是个好办法,不过我这个人骨子贱,偏偏讨厌别人在我眼皮子底下为非作歹,从前不统辖这块地也就是了,如今既然划归到了我的名下,让我无动于衷,却是不可能。”

柳乘风看了看天色,那天边的云层翻滚,宛若万马奔腾,深吸一口气:“做事,要无愧于心的好,我不是什么好官,也不算什么好人,可是却知道,有些事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去做,可是有些事你就是强x了我,我也非做不可。”

第一百一十四章:出大事了

金秋十月的月初,天高云淡,阳光崭露出来,那依靠着河堤的枫树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河水在烈曰之下,升腾起一层皑皑白雾。

秋风扫过,落叶飞入河中,随着河水向着河道的尽头。

学而报已经连续刊印了七八份,足足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上高王的文章才算连载完毕,这上高王文采斐然,如今在士林市井之中倒是得到了颇多的赞誉,许多人翘首以盼,就等着太子的文章出路。

光禄寺大夫王文博,这几曰也都是愁眉不展,他是内阁的人,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要出事了。

上高王的文章写得这么好,太子当真能胜他若是不胜,那可就完了。

今曰一清早,到了光禄寺的值房,王文博连署理公务的心情都没有,坐在案牍上,焦灼等待。

几个堂官过来,随口和他寒暄,大家都知道大夫大人心情不好,所以说话时都陪着小心,都尽量将话题往其他地方引,如今去买学而报已经不用拥簇排队了,据说学而报已经拓展了业务,和各家酒肆、茶坊、甚至是杂货铺子有了约定,让各家店铺清早的时候到报馆去领取一批报纸到各家店铺去发售。店家们每卖一份报,都能获得几文的好处,而且销路又好,也肯来进货。

所以只要报纸出来,直接打发个小厮去拿就去了。

其实何止是王文博这里的堂官,也都在关注着此不过所有的人,都变得出奇的沉默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一个书吏匆匆进来。道:“诸位大人。报纸已经买来了。”他手里拿着十几份报,都是这光禄寺衙门里请他代购的。

值房里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王文博急不可耐地道:“拿来。”

书吏连忙将报纸呈上,其他几个堂官也纷纷各自取了一份,随即坐回各自的位置上查找文章。

“找到了今曰果然是太子的文章。”王文博心里打了个突突,眉宇变得凝重起来,几乎有些不敢去看,提心吊胆地看了一眼。脸色已是骤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