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179

分节阅读 117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候确实少了些。

国势蒸蒸日上的大秦,依旧在进行蜕变,后人也必须承认,许多影响深远的国策,都出于成武初年的这一段时间。

大秦成武九年正月十八,大秦以兵部侍郎赵布宗为正使,鸿胪寺卿李之问为副使,派出使节,出使后周,与后周再议疆界以及互市诸事。

大秦并未向河洛增兵,但从河洛到河中,再到河东,大秦将士皆已接到朝廷令谕,严阵以待。

身在草原的大将军木华黎,也在这个春天,回军云外草原,这也意味着,大秦向西域扩张的脚步,整个停了下来。

回鹘汗国的商人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大秦边关终于向回鹘商人整个开放,通往汉地的商途,从没有这样平坦而又通畅过。

忧虑的是,更往西的西域诸国越发乱了起来,契丹人残部,又干起了他们祖先的老本行,通过掳掠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整个将西域商道阻断了开来。

其实,就算没有契丹人作祟,西边强大的花勒子模,也不会允许回鹘商人轻易的通过他们的国界,因为他们和回鹘汗国一样,皆以商业为主。

而繁华的花勒子模,对于来自东边的侵犯,也向来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无论习俗,还是信仰,都和西边诸国更加相近,东边的部族,多数被他们认为是异教徒。

而没有了西域商道,回鹘汗国的收入也是锐减,让他们更为头疼的是,在和汉人交易中,少了西域的香料,珍物等等商品,面对样式繁多的汉人商品,他们处于绝对的劣势。

但也曾威震西域的回鹘汗国,此时却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强大的大秦,对于回鹘汗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而大秦的国策,也不会因回鹘汗国的需求而做出任何改变。

此后,大秦的重心开始转向东方,那里有很多敌人需要战胜,而其意义对于大秦来说,也比称雄西域来的更加紧迫而重要。

而此时,大秦君臣也很快便将后周的事故稍稍放在了一边儿,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摆在大秦君臣的面前。

科举改制这样的大事,非是一朝一日之功,也不是朝廷下了令谕,便能立即来个旧貌换新颜的事情。

从上到下,细节无数,以中书群臣之议,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让下一科大考顺利

这已经是最为保守的估算,革新已经开始,而且有前例依循的情形之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这也只是能堪堪保证下一科科考不会延期而已。

因为朝廷需要适应新的科举制度,大秦各处的读书人,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颇为漫长,所以,即便下一科科考能如期进行,也不用指望能选出太过优秀的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让大秦君臣有了无暇旁顾之感。

这还不算完,大秦成武九年二月,沈鹤晋礼部郎中,这位皇帝宠臣终于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有了第一个实职,品级还不低。

随即,沈鹤上书言事曰,自有史以来,亦有文字,通晓世事,教人道理,无以。史云,仓颉造字,鬼神惊惧,人之为人,概以此乎

今人作文,文以艰深,字以繁美,嗟乎,圣人造字行文,近于此乎臣以为,文以言志,字以承继,合天道,主人事,教化之大责也。。。。。。

洋洋洒洒,一篇大文章出炉现世。

总而言之,就是就八个字,简化字体,通顺行文而已。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卷终

沈鹤所云并无多少惊世骇俗之处。

自古以来,汉字几经演变,到得如今,与古代象形文字已然相去甚远。

不过简化字体,尤其是所谓的通顺行文,并非那么简单,这可以说是一个繁冗巨大的工程。

而通顺行文,也过于笼统,属于可大可小的范畴。

而在这样一个时机,这位皇帝宠臣上书延及此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沈鹤自己的意思。

此事和科举改制看似无关,但只要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明白,两件事其实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并为一处考量。

皇帝陛下要在文治上下大功夫了,这是许多朝中重臣听闻此事后的第一个想法。

实际上,这对于文人而言,是一件好事。

因为自成武皇帝登基以来,用武于天下,战事频密,武功盛极一时。

而反应在朝堂上,武臣们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足,到了成武七年,终于来到了一个巅峰,京师两大门阀世家,在与武臣们的争斗中,完完全全的败下阵来。

一直以来,文臣们对武臣的优势,也在此番风波当中,丧失殆尽。

此消彼长,如今朝中武臣正在进一步谋取尊位,差不多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长此以往,自古以来形成的以文制武的局面,将不复存焉。

好在,当今陛下春秋正盛,不然的话,以大将军赵石为首的武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没人能够预料。

如今。科举改制在先。又有推波助澜之人。虽说前途必定艰难万分,但也显示了皇帝陛下对文事的重视。

利弊之间,很难说的清清楚楚,但在成武九年初,朝堂上的文臣们是极为振奋的。

前途未卜,却有大文章可做,做成了,便是流芳千古。不成。。。。。怎么能不成有着皇帝陛下一力支持,武人们也不会在此事上作祟,甚至于还会鼎力相助。

毕竟,从景兴年间开始,大将军赵石等人,便是最为坚定的革新

这样一来,文武同心,皇权鼎盛,再多的艰难险阻,也不足为虑。

成武九年二月。礼部郎中沈鹤的奏疏被下发中书议决,月末。中书议决,回奏于宫内。

三月,成武皇帝下旨,晋齐子平,为国子监祭酒,文章阁大学士,与翰林学士沈白等人一道,主持修订大秦文字,文理事。

由此,也拉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字革新的序幕。

与此同时,朝廷谕令接二连三到达各路,科举改制也终于从大秦朝堂扩散向了地方。

此时,成武鼎革,也就此达到了一个,文武两道,在野心勃勃的成武皇帝加力推动之下,齐头并进,席卷大秦属地,其中恢弘壮阔之处,难以细表。

成武九年五月,出使后周的使节归来,带回来的消息并不算美好,后周上下,虽有动荡,动静却不能说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