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156

分节阅读 115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多数落井下石之辈。

此时,朝廷之意不言自明,明白了这个,登张府府门的人越发的少了。

张培贤不敢再耽搁,于成武七年末尾,上了辞呈。

而这之前,户部侍郎韩聪,屁股还没坐热,便被人弹劾德行有亏,被皇帝陛下申饬,令其闭门思过。

什么德行有亏,也不过是在河洛布政使的位置上,纳了两房妾室,其中一个是后周降臣的小妾,所以稍微用了点见不得人的手段罢了。

不过,这位闭门思过还没完,就又有人弹劾其纵容门下族人抢夺旁人财货家产。

这事就不用提了,河间韩氏,在河间一家独大,就算约束再严,不肖子孙做出点什么浪荡之行来,也不用太过奇怪。

如今翻出来,也不过是时也命也罢了。

这种事很平常,韩聪在河洛离任的时候,便已威风扫地,如今算是找些细故,收拾其人而已,还算留着余地呢。

于是,户部侍郎大人,很快就成了户部郎中,不久,又外放出京,成了汉中知府,连河间韩氏族长,这一任的勇毅伯,也受了牵连,很快便被降为三等伯,到了他下一代,只能做个县子了。

河洛两位大员的遭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廷也再次上演,秋后算账的。

不过,张培贤到底和韩聪不一样,正经的三品大将军。

朝廷稍微逼迫是有的,但只要其人识得进退,朝廷断不会做的太过。

张培贤辞呈一上,朝廷拒绝勉慰,张培贤固辞不受,如此再三,恩典纷纷落下,让一位大将军颇为风光的归去田园了事。

实际上,成武七年末尾这番人事变动,难受的可不只张培贤一位大将军。

身在河中的大将军杜山虎,也感觉到了从长安袭来的寒潮。

他和张培贤唯一的区别就是,他还有着挣扎之力。

而这一年,河中送往长安晋国公府的年礼,尤为丰厚,杜山虎令幼子入京,给赵石带来了他的亲笔书信。

书信中其实就一个意思,他该怎么办。

当时,赵石只略一沉吟,只道了一句,“让你父亲速速回京吧,我保你一门平平安安。”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劝谏

阿草继续求月票。

鸿胪寺建于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问出任鸿胪寺少卿。

此时,李之问为何许人也,在朝中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问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许晋鸿胪寺少卿

至于所谓的靖胡之策到底说了什么,除了中书以及枢密院的诸位大人外,其他人却还无缘一见。

当然,赵石在第一时间,已经看到了原本。

李之问这次所上的靖胡策与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来,已完全是两个样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草原的种种见闻。

后来,这些异域见闻,多数都被引入了国武监所著之奇谈录中。

而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较,最大的一点不同,其实就是从对抗和防备,改为了同化。

这在后世人眼中,也许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却足可以称之为绝无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着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头一个,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详细,草原各部胡人,识字者不多,而草原胡人的文字,大体可以分为几种。

一个,就是突厥人所遗,却也残缺不全,各部继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蛮人,和鞑靼人,贵族之间文书往来。用的多数就是突厥文字。

这也是两个草原大部中贵族和王族的特权。能够书写突厥文字的人。必定是两部的贵族甚或是王族子孙。

但反过来,不会书写突厥文字的人,却不一定就不是贵族,因为贵族中间,只有那些被认为最智慧的人,才会去学习这些文字。

而据他观察,突厥文已经散佚大半儿,这和草原战乱频仍以及文字传承的规矩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另外。西夏文传播于草原西方,女真文,传于东面,至于更北边的草原部族,多数已经没有文字可言。

大体上,也就是这几种问文字还存在于草原之上了,而且,经过各部删改,也多有不同,可以说。完全无法达到用文字来交流的程度。

当然,据说。契丹文在辽东还有所流传,女真文中也有契丹人很重的痕迹,但李之问没去到那么远,真实情形也只能靠猜测了。

至于西辽,因为西边战乱的缘故,他也没冒险前往,不过契丹人还有国家可言,那么他们的文字应该保存的还算完整才对。

不过,他也听闻,因地近西夏,又曾受封于西夏的缘故,他们现在应该是以西夏文字为主体才对。

李之问描述了这些,都是在为他的靖胡策在做着铺垫。

他认为,若想让胡人归附,彻底融入大秦,首先,就要从文字上下功夫。

他举了一些例子,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这些曾经立国的异族胡虏,开国的第一件事,便是创立自己的文字。

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立国之本。

而汉人的文字体系如此完善,何不传之于草原,久之,胡人书写汉家问文字,出口的也是汉家言语,就算风俗有异,但流传于草原,记录以文字者,皆为汉家之学,百年过后,胡人汉人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说的挺新鲜,赵石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胡人要是没了自己的文字,其实也就不能以一个族类出现了。

北方的胡人,说实话,除了少数族裔,跟汉人长的其实并没多少分别,黑头发黑眼睛,如果再说的是汉话,过的久了,彻底禁绝胡人文字流传,谁还能分得清胡人汉人

当然,他也不是没去过草原。

书生们张口闭口教化天下,到了如今胡人还是胡人,汉人还是汉人,也是有着原因的。

除了读书人不愿意去苦寒之地外,恐怕草原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草原地广人稀,文字流传本就艰难,想想,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还哪里有心学习什么文字

这些艰难之处,在靖胡策中看不到,糊弄旁人也许有余,但绝对糊弄不了赵石。

这根本不是派几个人去草原进行文化传播那么简单,如果要去做,就需要有长远的打算,文明的碰撞,不是相互搏杀,可以一瞬间定胜负,需要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努力。

而照汉家王朝的走向,很可能,这样的任务,在文明没有质的飞越之前,根本无法。

不过,到底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可以走一走。

赵石想象了一下,当蒙古人,乃蛮人,鞑靼人,以及西域诸国,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话,那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在千年之后,他们是不是还能勉强维持一个整体族群存在呢

赵石不知道,也不会去深想,他只是觉得,这个主意其实挺不错的。

而这还没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