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092

分节阅读 109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怕也只有他赵石了,其他人等,估摸着在韩聪这里就得被顶回来。。。。。。

赵石就此呵呵一笑,尽量缓着语气道:“以你我之能,为国效力,沙场争锋,自然便有权势富贵加身,恋栈权位之说,用不到咱们身上,说句不好听的话,哪天咱们死在战阵之上,才是富贵荣华随风而去的时候,现在嘛,只要咱们活着,这权势享用的也就心安理得,老将军,你说赵石说的对还是不对”

张培贤到底是这许多年来,大秦将领之中,人缘名声最好的一位。

给了台阶儿,那是越下越快,变脸的功夫可一点不下于赵石。

此时他就一拍桌案,附和道:“柱国此言正合吾心,我等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想的太多反而不美,这么看来,到底是柱国洒脱,老夫反而落了下”

从国公到柱国,赵石点着头,心里却在腹诽,这武夫和文官到底是差着,看人家张世杰,论起私情来才叫柱国,谈到公事,立马就变成了国公。

你可好,高兴了你就柱国,不高兴了就是国公,这官面上的学问,你可差的太远了,旁人若是听了,不定以为你私心多重呢,当然,在他看来,张培贤张大将军的私心也确实重了些。。

不过话说回来了,有私心不要紧,若是没有半点私心,那样的人才最为可怕。

赵石笑而不语,张培贤显然换了一下心情,这心机也就上来了,能够做到大将军位置的,到底非是旁人可比。

“柱国,不说之前如何,只说咱们同为武臣。。。。。。尤其是听柱国一番话,句句都说在老夫心里,老夫觉着,也只有你,最能体谅咱们的难处。。。。。。”

“有那么一句老话说的好,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这里就咱们两个人,不如说几句心里话,你这里到底是什么章程,不妨直言,老夫心里好有”

这就是问赵石的来意了,听着这话,好像有着恳求的味道,身段也放的很低,但只看张培贤说话的神态,你却是一点也看不出来低三下四,诚恳的就像两位故交知己在私话一般,更透出了些武人的直爽,让他看着听着都很。

这就是人家张培贤的本事了,不然怎么可能这么多年屹立不倒,得魏王信任,接下来却又得景兴皇帝重用,到了成武年间,连成武皇帝陛下对他也没什么防范。

赵石也有点佩服,张大将军当年服软服的极为痛快,显然极为精通隐忍之道,现在人老成精,功力更进一层,连脸皮扯下来都扯的这么自然而然。

赵石沉吟了一会儿,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河洛之行都还算顺利,之后却还不能放松,张培贤可不是太子李珀,并不好糊弄。

而在长安呆了这些时日,也不是白呆的,赵石向后靠了靠,看上去身体是彻底放松了下来,让气氛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

而这样控制气氛的手段,在军中呆再长的时间,你也练不出来。

“既然老将军这么说了,赵石也不藏着掖着,这次来河洛,没存着给谁找不痛快的心思,只是老将军应该明白,咱在军中呆的久了,到了陌生的地界,总归要立威的是不是”

这就是对之前韩聪之事最后的解释了,听上去不错,有那么几分道理,但张培贤在含笑不停点头的同时,也在心里冷笑,拿一位布政使立威,还是在老夫眼皮子低下,亏你想的出来。

是说你气魄恢弘呢,还是说老子是泥捏的,任你搓揉也就是老子现在老了,不愿跟你这样气盛的年轻人计较,若是搁在十年。。。。。。不用,五年前,老子一定得跟你掰扯掰扯才成了。

不过,这话到底听上去顺耳许多,也进入了武人相谈的节奏,说话不那么讲究了。

不提张培贤做如何想法,赵石的话在继续。

“老将军可能也听说了,长安现在有点乱,说实话吧,这次出来,绥靖地方是第一要务,太子殿下一路去到河东,我这儿就来了河洛,河洛刚经了战事,地方残破,也需尽快恢复,尤其是。当然,赵石也有点私心,出京来避一避,散散心,和朝廷上那些大人们纠缠的太久了,这心啊,实在有点憋闷。”

张培贤的笑声终于带出了点真心实意,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所有武人都会是一个态度。

而这个时候,张培贤也终于整个放了心,只要不朝着军旅动手,对他张培贤来说,就是好事儿,至于文官们会被折腾到什么地步,管他呢。

文官们就像地里的青草,割了一茬总会冒出来一茬,有人不愿当兵吃饷,但绝对不会有读书人不愿当官儿。

哈哈一笑之余,嘴上道着,“虽然老夫也是感同身受,但。。。。。嘿嘿,听柱国这么一说,老夫却是放心多了。”

玩笑一开,赵石也呵呵一笑,心照不宣之下,两人之间又见不少融洽,不过赵石心里冷笑了一声,你放心的还是太早了些呢。

而到了这个时候,好像谁也不记得,刚刚失魂落魄的离去的布政使大人了。

虚伪而又冷漠,这就是两位大将军交谈到现在最鲜明的特点所在,也是领兵将领到了一定地位之后,必然需要具备的素质。

这一番相谈下来,时间已经不早。

张培贤开始转开话题,问起去年冬末到今年春天,朝野之上的变故,赵石也打起精神,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便讳莫如深,如今这样的谈话,已经难不住他了,应付而已,再未提及河洛地方的事情。

因为他知道,张培贤肯定觉着心里有数儿了,而之后,他还要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或者跟心腹商议一番,才会有个决断,而那个时候,才是真正交底的时刻。

而他在河洛呆不了多长的时间,希望张大将军不要太过黏糊才好。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赞语

古都洛阳名胜无数,不过当晚给晋国公赵石接风的地方,哪儿也没去,就摆在了张培贤府邸的正厅。

酒菜也都偏于简单,没弄那些洛阳名吃,更无歌舞助兴。

可以说,这是一次严肃到极点的宴席,赴宴的洛阳文武,一个个都绷着一张脸,入座之后,便正襟危坐,连窃窃私语的声音都几乎没有。

晋国公刚到洛阳,这个下马威已经算是立下了。

不说在府门前的一幕,就说之后,布政使韩聪狼狈离府而去,多少人都盯着呢,很快消息便在洛阳文武之间传开,一时间,几乎是人人自危。

接风宴还是鸿门宴,真就没人清楚。

赴宴的武人,以洛阳留守段从文为首,其他几位将军,江善在汝州,魏怀德,孟青在郑州,折将军在虎牢,都分不开身来洛阳。

文臣以洛阳府知府李大人为首,这位李大人实在不想当这个出头鸟,但也不成,布政使韩大人“病了”,也只能他来坐这个上首位。

都察使胡大人,年初时就回长安述职了,这位其实也挺倒霉的,因与洛阳名妓李春眉来眼去多时,到河南战事之后,当即被推了出去,算是成了河南战事第一只替罪羊。

转运使刘大人,因粮草屡屡被劫事,吃了朝廷斥责,如今也还在为河洛粮草事在到处奔忙,晋国公到了河洛,都没工夫来洛阳见上一见。

当然,是不是在躲着。就只有刘大人自己明白了。不过现在看来。刘大人还是很聪明的,起码没让自己撞在刀刃上,但躲过初一还能躲过十五

作为河洛转运使,早晚要在晋国公面前走一遭。

实际上,从这些就能看的出来,朝廷对河南战事失利一事极为不满,而朝廷的文武之争,延及到地方。文臣在较量中,吃的亏可不是一点半点。

军中将领们一个个都毫发无损,反而是地方官吏遭了秧。

而来到河洛的钦差大臣,也是正经的武人,由此可见,一直以来,文贵武贱的看法,在当世的大秦,是需要改改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