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061

分节阅读 10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的随从,这么一来,哪里还有旁的结果。

文人间的雅集,最终变成了一场群架,三个晋国公府带刀家将,护着自家公子,将上前来的人,噼里啪啦的都放倒在地。

这三个人,都是见惯了战阵的军人,下手哪里会轻的了,只是顾忌身在帝都,不敢下死手而已。

但那些冲上来的人,骨断筋折却是难免。

据赵君玉自己说,殴斗才开始不久,长安府衙的差役便已经冲上了文会所在的酒楼,将一干人等都带回了长安府衙。

审案的是一个长安府衙的一位提刑官,其所在的刑房,也是新建的长安府衙中最具威权的一房。

若搁在地方上,必然隶属刑部,但在长安,刑部对它的影响就不大了,由中书直辖,专职于长安提点刑狱事。

这位提刑官只是简单的问了问案情,立即便是勃然作色,新建的衙门,需要立威,尤其是在京师长安这样的地方,但立威到晋国公府,事情就显得有些异乎寻常了。

而且,颇有点不问青红皂白,便将殴斗的两方,各打了八十大板。

连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都挨了三板子,不畏权贵的风骨,是表现了个淋漓尽致。

而且,这并不算完,等到李博文带着人到长安府衙准备将府中人等接回去,一瞧府中人等受刑之后的模样,哪里会轻易了事。

争执之下,这位提刑官又是大手一挥,将晋国公府来人都敲了板子。

最终,虽然将人都送了回来,但后话还有呢,要具书上奏中书,剥了赵君玉的荫职,以及他文举的身份,至于几个家将,也要重判,除了他们的军职,发配外方。

好在,这位“大胆刚正”的提刑官还有点理智,没将人继续扣留在长安府衙,不然的话,这样接二连三的挑衅,定会让赵石亲自寻上门去。

阴谋的味道太重了,赵石这里听完之后,除了暴怒之外,也很难想象,这样拙劣的陷害手段,竟然会落在他的儿子身上。

这是要干什么是谁指使又有谁参与其中

长安李氏赵石当即就否了这个念头,同门下平章事李圃那样的人,用不出这等阴私的手段,长安李氏,总归还要些面子的。

那么,这是要激怒于他,还是要拖住他的手脚甚或是,这是一次警告

赵石恼怒之余,却也心中冷笑,他娘的,在长安呆了才多大一会工夫,就已经有人忘了他赵石的名声都是怎么来的了

其他人先也不去理会,长安府衙门,参知政事周枋,定然是脱不开干系了小小的长安府衙提刑,真是不知。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周枋

深夜,一辆马车悄然停在了长安李氏府邸后门。

“老爷,到了。”

马车刚刚挺稳,随行的老仆便灵活的跳下马车,恭敬的道了一声,同时轻轻挑开车帘,并候在了车旁。

车厢里传来一声轻叹,一个人已经麻利的从车厢里钻了出来。

下了马车,他紧了紧衣袍,早春二月,长安这里还余寒未去,离开温暖的车厢,顿时便会觉出早春的寒冷,不过即便身上微寒,他还是深深呼吸了几口早春的寒气,又伸展了几下手脚,才摆了摆手,示意老仆上去叫门

这人身形颇为高大,一身袍服也看不出他的身份,但负手而立之间,不其然中,便能让人感受到那一身威势。

而这人,正是如今手掌长安府权柄,又为中书重臣的周枋周定庵。

这位朝中重臣,今年也才五十有一,是中书重臣中年岁最小的一位。

说起这位大人来,其人之经历可并不简单,当然,能坐到中书议政的位置上,又有谁的经历会简简单单的呢

周枋,凤翔府人士,出身并不算好,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其父祖,皆为吏员,是官府中最底层的一部分人,很多时候,在读书人口中,更是可以称之为贱役。

到周枋成年,也正到了正德年间,大秦国势平稳,官吏清廉自守,所以周枋家中,算不得富足,却也绝谈不上贫贱。

周枋自小聪慧。性格刚毅。更兼读书有成。渐渐在乡间有了名声威望,这个时候,他的父亲眼见自家儿子如此出息,也就渐渐绝了让其子承父业的心思,任其一心求取功名了。

到了正德二十四年,周枋一鸣惊人,在那一年的大考当中,名列三甲。成为了读书人艳羡的探花郎。

这也是周枋宦途生涯的开始。

因父祖的关系,周枋自小便精于刑名之事,对大秦律条更是倒背如流,这在大考举子当中显然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而读书人喜好空谈,多精于诗书琴画,疏于实务的缺点,在周枋的身上也找不见一丝痕迹。

少年得意的喜悦在周枋这里并没有停留多少时日,年轻的他也并没有沉溺于纷扰而至的赞誉当中。

少年人有着自己的志向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金榜题名之后,周枋并没有被动的等待任职文书下到自己手中,也许。在旁人眼中,一任外任知县会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职位。但周枋无心于此。

孤身在京中奔走,在旧日同窗老师的帮助之下,周枋终于如愿以偿的进了刑部任职,从一个小小的刑部签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始了官场生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喜欢在诸多案子当中寻找快乐的文人的故事。

周枋做过京官,任过外职,但无一例外,都跟刑名之事有着关联。

到了景兴年间,轰轰烈烈的景兴鼎革开始了,已然任职利州采访副使,专掌梳理利州弊案,并忙着帮助利州驻军搜拿叛匪,滚滚而下的人头已经让周枋越来越麻木的时候。

一纸文书,终于将这位越来越让利州上下畏惧的周大人弄回了京师,开始与众多同僚一道开始修订大秦刑律。

这是景兴鼎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秦律也在这一过程当中,渐渐变得越发完善,更多的地方开始有别于唐律,无疑,这也是一件功在社稷的大事。

能享此盛举的周枋,也渐渐在血腥味儿中缓过了神儿,满怀激动的满头于文牍之间,为大秦刑律的完善耗费了无数心血。

而在朝堂之上,周枋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鼎革一派中,渐渐为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所看重,仕途上也越发顺遂了起来。

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文学殿大学士,入中书参知政事,一路行来,渐已成为大秦最具权势的十几二十人之一。

不过,到了景兴末年,风波迭起,周枋终于在仕途上遇到了最大一次挫折,因欲谋大理寺卿正一职,与长安王氏有了些交往。

这在景兴末年的储位之争当中,给了周枋迎头一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