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045

分节阅读 10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之间,就将武臣们逼到了角落。

在此事未定之前,即便是赵石,都不好入宫跟皇帝陛下奏事了,不然的话,只要被文臣们抓住了把柄,顿时便会引起朝廷动荡,这次的错可就不在人家文臣的身上了。

这次,御史们参劾李吉的奏章开始渐渐多了起来,但枢密院和兵部的几位大人,脸色却越来越难看,显然,这味道极其的不对劲。

这一日上衙,枢密使李承乾找到了赵石,密谈良久,三人当中,也只这位在朝为官日久,煞是决断,知道该是妥协的时候了,这样的事情,看来这位之前也没少做了,兵部尚书当了那么多年,可不只是靠着皇帝宠信便能成的。

第二日,赵石只能无奈的去到中书,以河南战事一些收尾上的事情为由,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谈了一次。

至于为什么是赵石前来,而非是其他什么,甚或是枢密使李承乾自己,这里面的规矩和意味,赵石也渐渐深深的体会到了。

三位当中,加上兵部尚书成峦,可不就是他最合适嘛,既能让李圃好好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谈一谈,又能在不落下风之余,没那么重的针锋相对的味道。

当然,如果赵石现在是枢密使,来的就只能是旁人了。

一口气看完别人的文章,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阿草还需要更加努力啊。。。。。。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明远

大秦成武六年十月末尾,大秦文武终于达成了妥协。

户部尚书李吉,贬西凉。

大秦人烟稀少的地界并不少,但除了蜀中南蛮烟瘴之地外,恐怕就要数西凉了,那里靠近吐蕃低地,再往前,大多都是戈壁沙漠,风沙漫天,可谓是荒凉无比。

显然,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对这位堂弟彻底的失望了,借势便将堂弟贬去了西凉地界在,照其年岁,很可能就会殁于西凉任上,这辈子是别再回长安繁华之地了。

除了李吉之外,一位参知政事告老还乡,几位御史被贬出京。

而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也终于有了人选,这个人叫萧义。

萧姓在北方并不常见,北人一旦有姓萧者,多属契丹族类。

而萧义祖上,正是出身契丹辽国的后族,辽国伐秦,朝中风波动荡,后族在辽国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再一次失败,遭到了严酷的清洗。

当时萧义祖上正在军中领兵,与秦人在潼关之下激战不休,闻听国内剧变,干脆就阵前降了大秦,并率心腹偷袭大军辎重得手,使辽军大溃,这是契丹人最后一次伐秦。

将近一百多年过去,他们这一族在秦地也生了根,和李金花,折氏等族很像,都有着外族的血统,却已经完全融入了大秦。

萧义自然是出身大秦将门无疑,少年时也曾从身军旅,守过边塞。

不过此人少小聪慧,后来在阵前受了伤。回到家中。便弃武从文。走了科举取士的路子。

其人曾入国子监进学,拜翰林学士张靖为师,终是在正德二十七年取了进士。

此人经历十分精彩,去过地方为官,也任职过京官,然后又去地方历练,如此轮转数载,这不能怪他对将来没有规划。只因大秦疆域越来越广,缺少人才所致。

后来回京,在东宫为赞议从事,而长安之变前,因太子行事荒唐,他也受了极大的牵连,便贬去了外间,干起了转运使,或者说的押粮官儿的活计,奔波来去。着实没少吃了

待得长安之变结束,这位终于苦尽甘来。作为东宫旧人,霉运尽去,成武二年奉诏回京,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而储君之位一旦立下,詹事府这里又能在东宫身边走动了。

不过到了成武六年,因文武之争,这位刚逍遥了几年的萧大人便离开了詹事府,转任兵部侍郎。

在赵石眼中,这实在是一位救火队员般的角色,任职兵部右侍郎,也无话可说。

而其人,不但是皇帝近臣,而且,这人的老师张靖,却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的门生,萧义本人和长安李氏也极为亲近,显然,这是对长安李氏的一种补偿。

讽刺的是,户部尚书李吉一直想干的事情,却是在他失去家族支持,并被赶去西凉之后,实现了。

当然,作为率先妥协的一方,一个兵部右侍郎并不能让长安李氏满意,之后也体现了这一点。

户部左侍郎彭为年升任户部尚书,不用问,这位也是正经的李氏门下。

户部左侍郎之位,则由工部左侍郎李政接任。

工部右侍郎李师雄晋左侍郎。

当然,臣子们的妥协,定然要经过皇帝陛下允准才成,而这样的结果,让稍微有些难受的皇帝陛下也很高兴。

这一次,长安李氏的掌门人拿出了娴熟的政治手腕,强硬中不失温和的为李氏取得了极大的利益,在政治智商上,明显胜却武臣们一筹,即便是挖坑上瘾的皇帝陛下,这次也差点弄的土埋脚面。

这样非凡的政治手段,算是扎扎实实的给赵石上了一课。

长安李氏没有损失什么,还干净利落的消除了李氏内部分裂的隐患,在赵石看来,以这老头儿的劲头儿,就算为皇帝陛下所不喜,也能再干上几年的宰辅才对。

这般下来,他准备的两份奏章,最终,只送上去了一份儿,请在中枢之下,设立军情

至于另外一份,赵石不打算在这个时候,再去触动那老头儿的敏感神经了,不然的话,不定又出什么幺蛾子呢。

于是,大秦六年十一月间,枢密院辖下多了一个明远司,专职刺探敌情事,后来,这个衙门的职责渐渐延伸,在大秦对外通商,外交,对归附异族的安抚等事上,都有了涉足,日渐权重,最终脱离了枢密院,成为大秦六部之外,一个地位极为特殊的

不过现在的明远司,才刚刚草创,也只能先忙着接收内衙的一些遗产,顾不上其他什么

更为让枢密院主官们头疼的是,这处衙门谁也不愿去插手,因为谁都明白,这个衙门的主官位置若是坐上去了,就可能永远下不来了,而且,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唐时酷吏来俊臣等人的名字。

最终,在枢密使李承乾,和枢密副使张承幽怨的眼神中,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重担,谁让奏疏是他一手交上去的呢,于是,大将军赵石便就此成为了大秦第一号的特务头子。

好在,他手边便有得用之人。

草创一司,该干的事情太多,而他在第一时间,就命人传令去了蜀中,召蜀中谍探头子赵飞燕回京。

然后便让天妖在原来的内衙中物色人手,既然是哨探敌国,那么内衙中很多人都不能用了,到是内衙在后周,南唐,甚至是金国设置的一些谍探,还能派上用场。

不过内衙既废,赵石并不打算接手内衙这一部分的人手,因为信不过,朝廷的消息如此迟缓,与内衙的混乱脱不开干系,但身处敌国的谍探们到底出了几分力,是不是已经被人收买,那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