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538

分节阅读 53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为一代兵家宗师焉

评价之高,估计赵石自己听了都会脸红,也是国武监创立未久,声名不显于当世,这话虽夸张无比,引人注目,却也无人当真,直到后来,国武之学大行其道,军中大将,十九出于其间,那个时候,才有人又将此语拿了出来,却也是百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当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约定俗成的习俗也要算在里面,不论督学大人有多年轻,也不看其地位如何之隆重,只他是国武监实际上的主人这一条,也足以让众生员不敢稍有放肆的了。

此时已是严冬时节,再过些日子,就进腊月了,天气严寒,但照国武监头一年的规矩,先要壮健体魄,略谙文事,方可教之以正学。

于是,这一年让几乎所有生员以后想起来就不禁打寒战的日子也就开始了,如何壮健体魄冬练三九夏练子伏尔。

这个章程自然是赵石亲自定下的,上午队列操演,下午体能训练,没什么出奇的,只分外严厉,不将人操的欲仙欲死,绝不罢休。

当然,也是变着hu样来的,而生员们除了左卫出来的,其他人头一次知晓,跑步原来也能玩出这许多的hu样,绕圈跑只算是热身,障碍,越野,负重行军等等等等,后世许多军队操练的hu样都一一呈现,保证绝对不会让你有精力躺在床上睡不着就走了。

不过这还不算,让许多人最头疼的还是那略谙文事四个字,而名传后世的国武监文章总录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而此时,其名却叫千家文,来历嘛,不用说了,皆为去岁南十八等教授赵石所录,多为摘录,现在却是拿了出来,作了武学教材。

还好的是,武学这第一批生员不识字的没有几个,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不过也有那目不识丁的,要从识字认字开始,那才真叫要命,不过要一群武人操弄文章,许多人觉着,这读写,背诵的功夫,还不如在校场上拼死拼活呢。

而中午,晚上各两课的时光,就成了最难熬的时候,讲堂几位看上去温和无比,但却总是笑里藏刀的教书先生也就有了hu脸狐狸的绰号,当然,这会儿却是以杜裤卿为首的十余个读书人,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光了。

杜裤卿在穿着灰扑扑的国武监生员学服,已是跑的两条腿都快木了,几个月下来,人瘦了许多,脸也黑了不少,不过精气神却与其他人一样,都是越来越足,大冷天的,身上脸上都是汗水,寒风一吹,冷的人脑仁都疼,但只要你动起来,就还能撑着,停下来才是和自己过不去呢。

不过想停下来也不成,后面那头恶犬可从来不会手下留情,而让杜裤卿更忌惮的则是那位的嘴巴,阴损的就像毒蛇的信子,每吐一句出来,都能让人羞惭欲死,尝试了多次的他,可真不愿以身试法。

“塞外欲纷纭

以往斯斯文文的杜裤卿想也不想,扯开嗓子就跟着众人吼了起来,“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侠客重周游”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骆。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一首首壮人心志的从军行,边塞曲下来,虽说被寒风灌了一肚子,舌头冻的都有些麻了,但确实让人热血翻涌,不知不觉间,便又跑了老远

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五十一章教武小说文字更新最快

第660720章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第六百五十二章多事

比友喧嚣的景兴四年来,景兴五年这一年过的分外平静,就像经历了暴风雨的海面,乌云压顶,狂风怒号过后,雨过天晴,风平浪静。

不过也非没有引人注目之事,经过长达一年的勾心斗角,唇枪舌剑,几经波折,大秦和后周终于定盟于长安,时人皆称之为“长安之盟”。

不过因秦周两国一直以来尚算相安无事,所以盟约定的颇为保守公平,两国谁也没占多少便宜,拿后世的眼光的来看,到像是一个互助条约,但正因如此,也多浮于表面,看不出两国有多少诚意,更像是两国交好的一个见证罢了。

而南唐在此事上去落了后手,本来与大秦交往在先,此时却处境尴尬,彻底失了先手,但南唐承平已久,素以大唐正朔自居,开口求娶大秦长公主遭拒之后,许是觉着失了上国颜面,便再未遣使来秦,显是有了绝交之意。

这些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对于民风粗放豪爽的秦人来说,处理起来还较为生涩,其中颇有些为后人所争议的地方,和前秦比起来,少了许多的强势,显得有些缩手缩脚。

但实际上,确也有许多原因束缚住了秦人手脚,除了大秦与西夏,金国征战多年,于外事之上,主战之声一直是朝堂上下的主流,和议少有人提起,即便是当年三十万大军西征,一败涂地,也不曾有人提议与西夏议和”反是朝堂上下,一片的欲与西夏人死战的声音,由此可见,秦人之勇武好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秦的国策。

这般下来,远交近攻之类的连横之策也就少有用武之地,所以,在处置外事上,便也显得僵硬了许多,或者也可以说”显得过于老实了。

再有,自平蜀之战后,大秦确也疲敝非常,正需休养生息,国策由外转内也就在情理之间了,自然不欲在边事上再起纷争,可以说,和后周定盟也是无奈之举”这般说来,在许多关节处忍让一些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不过话说回来,事实上,大秦得了苘地之后,国力倍增,而朝堂之上,随着像杨感,折木清这样的栋粱之臣渐渐褪色”老去,一个个接任者却渐渐崭露头角。

像新晋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便是其中佼佼者,李圃其人,世家子,素不以文章见长”性端方,多沉稳,处事练达,政风开化,为政其间,多有沿草”乃大秦霸业中奠基式的人物。

更别说在景兴五年这一年,年轻的大秦得胜伯,明威将军”羽林中郎将赵石赵柱国创立国武监,开始了漫长的军事鼎草之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