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造神系统 > 分节阅读 92

分节阅读 9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人犯被押进密室时,太子丹没有将匕首交给荆轲。太子丹自己执着匕首,站在五步之外,对三名人高马大的匈奴壮汉一掠而过。荆轲清楚地记得。一道碧蓝清冷的光芒闪过,三名壮汉的胳膊立即渗出一道暗红的血印,三名尚在兀自哈哈大笑地壮汉瞬间轰然倒地,一个响亮急促的打嗝声,三张面孔一脸青黑陡然死亡看着那狰狞无比的面孔,生平第一次,荆轲心头猛然剧烈地跳动了。那一刻,他分明看见了头戴天平冠的秦王嬴政轰然翻倒在地荆轲接过徐夫人匕首。二话没说便走了。

第二要件。是能够踏上咸阳大殿,并能被秦王亲自召见地大礼。邦国之间。最大的礼物便是土地。太子丹本意,是要将与秦国云中郡相邻的全部畜牧之地八百里,献给秦国为礼物。可荆轲说不行,那是燕国事实上已经不能有效控制的地域,作伪之象一目了然;要献地,只能是燕南之地。燕南之地,是燕国易水之北、蓟城之南的最为丰腴的平原丘陵地带,也就是后来的广阳郡。这燕南之地,原本是古老的蓟国土地,古地名叫做督亢。春秋时期,燕国吞灭蓟国之后,燕国中心从辽东地带迁入蓟国,蓟城便做了燕国都城。从此,燕国便有了两翼伸展地两大块沃土根基:西南曰燕南,东北曰辽东。辽东虽肥,却失之寒冷,渔猎农耕受制颇多。燕南之地气候温润多雨,土地肥沃宜耕,便成为最为金贵的腹心粮仓。燕国能立足战国之世,十有八九是燕南之地的功劳。

太子丹虽然大为心痛,最终还是赞同了。

荆轲立即下令亚卿署、境吏署、御书署三署皆燕国官职:亚卿执掌实际政务,境吏掌边境,御书掌文书。绘制新的燕南地图。对这卷地图,荆轲亲自做了精心筹划,提出了制作样式:粗糙牛皮绘制,贴于三层绢帛之上,两端铜轴,做旧做古;制成之后,装于一尺三寸宽、三尺六寸长的铜匣之中。对于地图绘制之法,荆轲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要求:地图名称用古称督亢地图,地图中所有的地名与画法,必须使用最古老的春秋燕国时期地名称与尺寸;总之,要做到不经解说,无人看得明白。此图之外,荆轲提出,再制一幅材质寻常而内容相同地地图,只是尺寸稍小。太子丹对荆轲的种种奇特要求大是疑惑,却也一句话没说,只下令一切依上卿之令行事。如此一来,这幅督亢地图竟整整制作了半年,方才完工。交图之日,荆轲邀来太子丹,在密室中将徐夫人匕首脱鞘,小心翼翼地放置进地图卷起,而后捧起卷成筒状地地图,树在胸前轻轻摇动一阵。见无异状,这才长吁了一声。

“粗糙牛皮带住了匕首,不使其滑脱,妙”太子丹一阵大笑。

“刺客之要,细务丝毫不得有差。”

荆轲面无表情地对太子丹讲述了诸般谋划奥秘,桩桩小事件件有心,将素来机警过人的太子丹听得目瞪口呆。最后,荆轲说了专诸刺僚的故事。一声感喟道:“以鱼腹藏鱼肠剑而蒸之,将一道蒸鱼呈现于案而内藏短兵,此千古奇思妙想也刺秦者,旷古之举也。若无奇谋妙算,岂非儿戏哉”

太子丹对荆轲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然则,对荆轲提出的另一件大礼,太子丹还是迟迟不能决断。

这件大礼,是秦将樊於期的人头。

对于一个富强的燕国。一个久经沙场地大将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可是,对于濒临绝境的燕国,樊於期却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以老太傅鞠武的说法,反倒是个祸根。虽则如此,太子丹毕竟是个历经坎坷而守信重义的王子。交出一个绝路来投者的人头,对任何一个战国豪侠之士,都是不可忍受地折节屈辱。尤其,对于以养士著称的王子公子。更是难以接受的。战国四大公子名满天下,其最大的感召力便是豪侠义气。孟尝君一无大业,名头却响当当震动天下,其轴心,其根基,便是重士尚义。当此战国之风,要教太子丹这样一个义气王子交出樊於期的人头给秦王,无异于毁了太子丹在天下立足的根基。太子丹的痛苦是必然的。凡此等等,荆轲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然则,荆轲相信,樊於期不是愚昧颟顸之人,他一定会明白全大义而必得牺牲小义这番道理。荆轲本欲亲自造访樊於期,然思忖一番,还是先行告知了太子丹。

“樊将军末路投我,安忍以己之用而伤长者。愿先生另谋之”

太子丹明确地拒绝了。荆轲也就心安了。

踏进樊於期地秘密寓所时。荆轲是平静的。荆轲说:“秦国与将军有厚恩,而将军叛之。秦王杀将军举族。又出重金、封地,悬赏将军人头。将军孤身漂泊,如之奈何”樊於期唏嘘流泪说:“老夫每念及此,常痛于骨髓也所难处,生趣全失,复仇无门,惶惶不知何以自处耳”荆轲坦然地说:“若有一举,既可解燕国之患,又可复将军之仇,将军以为如何”樊於期顿时目光大亮,急促膝行而前问道:“此举何举”荆轲平静地说出了自己谋划,末了道:“此中之要,荆轲须得以秦王所欲之物,而能面见秦王。太子不忍,荆轲却相信将军之明察。”樊於期默然良久,站起身来,对荆轲深深一躬道:“幸闻得教也”说罢,樊於期坦然跪坐,一口长剑当颈抹过,一颗雪白的头颅滚到了荆轲脚下荆轲一眼瞥见了樊於期脖颈极是整齐的切口,不禁长吁了一声没有坦然的心境,没有稳定地心神,一个人的自裁断不会有如此的干净利落。

那一刻,荆轲真正佩服了这个身经百战的秦国老将。

樊於期地人头,装进了一方特为打磨的玉匣。

太子丹闻讯赶来,整整痛哭了两个时辰,连声音都嘶哑了。

荆轲特意定制了一颗玉雕人头,使太子丹能以大礼安葬了樊於期。

第三要件,是物色同行副使。荆轲清楚地知道,刺秦,实则赴死;无论成与不成,刺客本人几乎都是必死无疑。刺杀未遂,死是必然的。刺杀成功,你能逃得出大咸阳的千军万马么唯其如此,同行副使与其说是邦交礼仪之必须,毋宁说是士侠赴死之同道。对于如此重大的刺客使命,荆轲所需的同道无须多么高深的剑术功夫,剑术之能,荆轲深信自己一人足以胜任。同道之要,在于心神沉静,而不使秦国朝堂见疑而已。若能心智机警,相机能助一臂之力,自然是上之上矣反复思忖,荆轲选定了自己与高渐离的好友宋如意。

宋如意是卫国人,自幼生于桑间濮上地乐风弥漫之地,生性豪放不羁,好剑,好乐,好读书。平生不知畏惧为何物。宋如意与高渐离,是荆轲游遍天下结识的两个知音。去冬三人聚酒,当荆轲吐出了这个秘密时,宋如意立即一阵大笑:“咸阳宫一展利器,血溅五步,天下缟素,人生极致也快哉快哉”高渐离却痛苦地皱起了眉头道:“早知今日,渐离当弃筑学剑也”三人一阵哈哈大笑。火焰般的胡杨林弥漫着淡淡的轻霜薄雾。三人将散之时,宋如意说他要回一趟濮阳,开春之时便归。荆轲知道,宋如意要回去对自己的父母妻儿做最后地安置,甚话没说便送宋如意上路了。

雪消了,冰开了,宋如意将要回来了。

荆轲知道,自己上路的时刻也将到了。

“先生。秦军已经逼近易水了”

太子丹的匆匆脚步与惊恐声音,使荆轲皱起了眉头。平心而论,荆轲对太子丹地定力还是有几分赞赏地,这也是他能对太子丹慨然一诺的因由之一。士侠谋国,主事者没有惊人地定力。往往功败垂成。

“太子何意”荆轲撂下了手中地图,眉头还是紧紧地皱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