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大教皇 > 分节阅读 351

分节阅读 35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依据新的度量标准,上报年度税收。

上面重视,下面自然不敢怠慢。

于是乎,圣元二十六你按上半年,整个帝国都深陷在轰轰烈烈的度量衡更换工作中。

更换度量衡,听起来简单无奇。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繁琐,让帝国五千万人口一改往日习惯了的计量单位,换上新的尺度和秤砣,百姓难免不适应,甚至有所抵触。

不过,在帝国朝廷的统一调度下,在地方官府和教会的呼吁、劝导,以及帝国地方驻军的监督执行下,百姓们很快接受了这一现实,各地富贾乡绅和普通百姓依据法令、法规相继将旧的砝码、秤砣、直尺、米斗上缴官府,换得了新的度量标杆。

在帝国所有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的度量标准赶在秋收前一个月,自七月一日开始便在帝国各地投入使用。于是,当年的粮产统计变得简单了许多,数据也更加精准。

统计结果显示,仰赖于圣元二十六年各地既没有天灾也没有,帝国又迎来了一个丰年,粮产量既连续三年增长后,又提高了一成多,百姓沉寂在丰收的喜悦里。

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栾奕比谁都要高兴。更让他兴奋难当的是,在经过了思念休养生息后,帝国国库、粮仓充裕起来,粮食多到无仓可装,金银堆积如山帝国又有资本对外发动一场大战了。

介于华夏帝国主要的强敌塞外草原民族已被帝国征服,余下的番邦、部落实力稍逊。这一次栾奕准备开启双线作战,同时攻伐两个战略目标。

这两个目标一个是南蛮,另一个便是华夏民族千年仇敌倭国曰本。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文武百官对攻伐南蛮表示理解和赞同。毕竟南蛮与益州比邻,南蛮王孟获时常侵入益州劫掠,威胁益州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益州作为帝国丝绸刺绣纺织业的生产中心,同时也是帝国的粮仓之一,它是否安定直接关系到帝国的物产和税收。所以为了帝国,为益州的百姓,一举平定南蛮乃是大势所趋。

但是文武百官不理解的是,栾奕为什么非要对倭国用兵区区倭国,弹丸之地,且领土远在中土之外,在那鸟不拉屎的小岛上。攻打他需要调集许多战船和人力不说,费半天劲只能打下屁大点地方,根本不划算。有那功夫还不如去打吐蕃,吐蕃人稀地广,同样的兵力能夺下偌大块地方,何乐而不为

栾奕很想告诉文武百官,就是他们口中说的那个弹丸之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后给几亿华夏儿女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至于后世的每个中国人都对他们恨的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们剁成肉沫然后踩踩踩,然后再剁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有三次历史转折,第一次是在明朝,随着大明帝国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大有一副由封建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过渡的趋势。就在这个时候倭人冒了出来,他们的军队扮成海盗在福建、浙江包括山东沿海四处作乱,大幅延缓了大明的资本化进程。最终,满清入关将华夏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彻底断绝。

第二次转折点是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以夷制夷策略出炉,满清政府逐步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然而,就在满清政权各个领域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人再一次成功阻隔了华夏民族追求进步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拉开了序幕。

第三次转折点更不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对中华大地民族经济的破坏暂不必说,还有一千二百余万同胞死于非命。五三惨案、南京大屠杀一个个血淋淋的事件见证了这场人间悲剧。华夏文明险些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栾奕在完成帝国版图的统一,覆灭草原上的劲敌之后,他率先想到了倭国这个冤家。血债还要血来偿,后世的仇,今世来报。

今世的华夏民族已经不是后世那个羸弱的华夏民族了。

当然,除了报仇以外,栾奕之所以急着消灭倭奴还出自对倭人的担忧。这群生活在小岛上的人群,别看他们人口不多、国土面积不大,但正因为人口稀少、国力不强,他们才畏惧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他们战战兢兢在中国和朝鲜的夹缝里度日。也正因了这份时刻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不得不拼了命让自己变的强大他们培养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

他们学习,但凡好的东西他们都拿来学。公元四世纪时他们还处于青铜时代,但五世纪时整个日本社会就完成了铁器改革,别人用四五百年完成的青铜到铁器的转变,他们仅用了不到一百年就从大唐学了来。他们本就聪明再加上超强的学习模仿能力,便培养出了极善去糟粕取精华的能力,中国的东西好,他们就学中国的。西方的技术高,他们就学西方的。他们虽然始终没站到世界的巅峰,却也从来没有被拉下过。

这个民族就像他们的国旗,跟块狗皮膏药似的跟着强者走。

栾奕害怕有朝一日,倭奴把神圣华夏帝国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学了去,反过头来再祸害帝国。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所以为了永绝后患,他决定彻底把倭国抹除。

当然,这些结合后世经验得出的原因是不能跟朝中文武说的。为了劝导文武同意他出兵倭国,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在倭人的岛上蕴含着大量的铜矿,而铜矿恰恰是帝国现在最为匮乏的矿产。所以帝国需要攻占倭国,将丰富的铜矿产从野蛮的倭人手里抢过来。

一听这话,文武眼睛一亮。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再是诸子百家独尊儒术时期的道德模范了。在他们眼中什么恃强凌弱、以德服人,那是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

只要这一仗对帝国有利,就值得打。

513远征南蛮

休整了四年之久的帝国大军再次忙碌起来。

出于弥补历史空白的玩味之心,栾奕把出征南蛮一役的帅印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即将在演武堂毕业的姜维担任他的负手,典满、张苞、关索这些子侄随军参战。法正出任随军参谋、马良充当行军主簿,黄忠之子黄叙出任随军宗主教,华佗之子华杰出任医护营总医官栾奕俨然把这场大战当成了帝国各部下一代接班人的实战考验。

诸葛亮在洛阳接令后,帅两万帝国中央军出洛阳,过长安,在西凉马腾处用圣旨从凉州军中调走两万人马和张绣、张郃、高览三名大将。大军随后挺进汉中,赵云、赵统父子和两万羌军早在这里恭候多时。

三路大军合二为一,又在益州与张任汇合。帝国大军共计八万向南蛮腹地云中挺进,一时间生势无二。

对于帝而言,此次出征的难点与其说是跟蛮人厮杀,不如说是在对抗大自然。

云贵高原的高原性气候作用下,八万大军多多少少都有些高原反应,密集的原始丛林之中,散步着植物、动物尸体腐烂沤出来的沼气和带有毒性的瘴气。在这些大自然设置的路障阻碍下,若非医务兵们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军还没到云中就得有一半人死于疾病和毒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