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大教皇 > 分节阅读 335

分节阅读 3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气氛。

除了洛阳,齐、青、冀、幽、并、徐、豫、荆、扬、凉、司、交以及羌族自治州各地都在地方教会和官府主持下举行着盛大的庆祝仪式。

这一天对于神州大地而言,喜和乐占据了主旋律。

登基大典三个月前,戏志才以神圣华夏帝国的名义向过去大汉的属国送去了新帝即将登基的消息。

所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洛阳城里来了不少的各国使臣,比如羌王柯茄和牢姐羌的头领苦冬亲自造访,匈奴老单于呼厨泉派出左贤王去卑亲手献上厚礼,大月氏和大宛相继向新帝表示祝贺一个个穿着民族服饰走马观花似的在栾奕面前闪过,直闪的他眼花缭乱,挨个接见完转头一想又记不起都见了那些人。

不过栾奕虽然记不清参见过哪些使臣,却牢牢记下了那些藩国没有派出使节前来观礼:鲜卑、高句丽、百济、新罗、龟兹这些国家早晚会在天下列国疆域图被他彻底抹除。

辰时三刻吉时到,栾奕在传令官递次传接的号令声走出大殿,在千呼万唤踏上了皇宫南城墙,在数十万支眼睛瞩目下站在了三牲台前。这一天他穿着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金丝龙袍,威严而又不失儒雅,氤氲在滚滚香烟之后宛若天人一般。

台下的百姓们看得痴了,齐齐跪地山呼万岁。近五十万人同时叩首,声势浩大,整个洛阳的地面都被黑色的长发覆盖,栾奕高达的身躯被黑色的崇敬的目光照的通亮。

前来大汉观礼的外族使节哪里见过这等热烈场面,心向栾奕之人满面放光,心口不一者则一脸惊骇,暗叹:当下的华夏,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羸弱的汉庭了,以后对待新帝得换套规矩了。

489官制改革

栾奕昭告天地成为神圣华夏帝国教皇之后,始终不搬入皇宫一事让百姓们分外稀奇。一时间坊间对此事的解释说法不一。

有百姓说:“教皇之所以不搬去皇宫是嫌皇宫太小了,他要在洛阳城外建一座比整个洛阳城还大的皇宫,以彰显帝国气派。”

还有百姓说:“教皇天下巨富,手中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教主府当然现在改叫教皇宫了,教皇宫里装不下,便准备把皇宫改建成巨大的宝库专门用来贮存金银。”

另有百姓结合工匠连夜拆除皇宫四门和围墙的举动,扬言教皇要把皇宫夷为平地,改建成一片巨大的兵营,专门用以屯兵和军事训练。相较于前两种说法,第三种说得有鼻子有眼,支持者最多。

无论如何,皇宫的变化成了圣元十八年五至六月百姓们闲来无事时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一时间众说纷纭,各种猜测层出不穷,百姓还因此出了争执,大有一副谁不相信他的判断就是侮辱他的人格和智商的架势。

为了避免百姓因此发生流血事件,栾奕责令圣光报于七月发表官方声明:栾奕之所以不入住皇宫,是因为他觉得皇宫的高墙壁垒虽然挡住了宵小,但同时也在帝王和百姓之间架设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贴近与百姓的距离,便于了解民生和市井百态,栾奕决定舍弃拥有大宅近千间的皇宫,在帝国大教堂后面的教皇宫内永久定居。至于未来皇宫的用途,栾奕告诉百姓,除了各官署继续保留以外,包括围墙在内的绝大多数后庭建筑都会被拆除。

未来,位于皇宫北部的御花园将对全体百姓开放,成为洛阳城中的公共园林也就是所谓的公园;后宫一带将建立规模宏大的剧院,建成后会有偿表演歌舞,娱乐大众。前庭圣殿在内的建筑将在夷为平地之后,建立一座拥有一万五千个坐席的四个蹴鞠场,百姓闲暇时可来此观看蹴鞠或马球比赛。

“皇帝的御花园百姓也能去”此消息一出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高呼教皇贤德。

登基以后,栾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开端便是从政治体制开始。

事实证明,自周朝开始沿用千年的三公九卿制度理政效率低下,什么太常、光禄勋,连栾奕都没有完全搞清他的职责范围到底有哪些。

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致使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出现权利交叉,而权利交叉的后果则是遇到好事,各部一窝蜂上来抢功,遇到难事、杂事各部推诿扯皮,相互打太极。忙活半天什么事都做不了。

在当前告诉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深知分工对于社会发展重要意义的栾奕自然不能再让这等低劣的制度延续下去,决定以起始于晋代的三省六部制度目标实行行政改革。

其实在此之前,栾奕已经将三省六部制度引用到了圣母教管理的方方面面,他设置的中书主教、尚书主教、中书主教、百工主教、人事主教、安民主教、公义主教、惩戒主教、天礼主教十二大红衣主教其实就是三省六部的变形。所以朝中官吏对于三省六部制度并不陌生,也亲眼见证到教会神官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当栾奕提出官制改革时,并没有遇到多大阻碍,唯一的难点就是官职变更之后,朝中官员的对号入座问题。此外,他想打造的新朝堂应趋向于年轻化,部分朝堂阁老的安置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如果强行令那些老臣告老还乡,眼下天下初定,难免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可是不遣散他们,他们思维跟不上眼下的形式,却又占着崇高的位子。

这让栾奕一度很是头疼。

在栾奕面临抉择两难的时候,他的忘年交老太尉卢植站了出来,上书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请求告老还乡。

栾奕知道卢植虽然已经年近,但身体硬朗尚可料理朝政。之所以辞官是要给朝中其他老臣做个表率。

对此,栾奕很是感激,同意了卢植辞官的要求。不过,他虽然允许卢植辞任太尉之职,却转而将其封为帝师大学堂祭酒,让其继续留在培养帝事人才的第一线。

卢植本想推辞,却挨不住栾奕热切恳求,只得领命。

卢植致仕等于是开了个好头,朝内的老臣都是久经官场之人,自打栾奕提出改革官制便猜出自己挡了朝廷改制的路,与其赖在位子上不走自取其辱,不如急流勇退,留个好名声。随即纷纷告老还乡。

栾奕无一不允,给老臣们足额遣散费,授以勋爵,并允诺未来帝国大学堂优先录取他们的子嗣。

至于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抓住权利不肯撒手的小部分旧臣则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他们要么被栾奕强令遣回家乡,要么被调离权利中心,成为权利边缘的存在。

官制改革借此顺利进行,曹操尚书省左仆射,程昱出任右仆射;王允担任门下省左仆射,郭嘉出任右仆射;荀彧出任中书省左仆射,田丰任右仆射。庞德公、毛玠、戏志才、徐庶、荀攸、黄承彦分任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沮授、张昭、周瑜、栾福、许攸、蔡琰在各部中担任侍郎。

六部官员在一年之内相继到位,新的朝廷官署在相互适应中渐渐运转起来。

出了官职改革,栾奕还对地方官制体系进行了大范围变动。将兵权从州刺史手中剥离出来,另派将领接受地方军务。地方州刺史及郡、县令只具备行政职权,负责地方民生、生产、税收相应职责,军事将领负责维护地方安全,避免外来侵略者和山匪袭扰。此外,地方教会的主要任务乃是监督官府和军队是否尽职履行职责,并及时上报教会总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