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大教皇 > 分节阅读 170

分节阅读 1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冥思苦想之际,沛县相,徐州名士陈珪携爱子登找上了门。父子二人先夸奖刘备一番英明神武、能征善战之类的言辞,随即表示陶谦无能之辈连黄巾叛贼都平定不了,又如何能与北方栾奕较量这样庸碌之才根本没资格去坐徐州的中堂,相较而言玄德公这样的英雄才该是徐州的正主。

随后,陈珪父子跪地向刘备效忠,信誓旦旦表示愿意里应外合,助刘备入主徐州。

刘备闻言大喜,与父子二人谋划一番,依机行事,于五日后尽提小沛兵马趁夜奔往徐州州治下邳。

陈珪父子果未食言,于三更时分偷开城门,将刘备兵马放进城中。

陶谦对此毫无防备,等搞清楚状况,下邳已被刘备攻陷。大军压境,将刺史府围了个水泄不通。刘备亲提双股剑领兵杀进府来,见人便杀,并手刃陶谦,陶谦一家老小三百多口尽皆授首。

于禁、徐晃二人对于刘备屠杀陶谦全家的行为颇有怨言,徐晃更是直接质疑出声,问刘备,“陶恭祖厚道之人,此番我等来徐州相救,打败黄巾贼后,他不仅将沛县拱手相送,还按时供应一应粮草用度,从不拖欠。待我等宽厚至极。大哥不念其恩,抢了徐州还则罢了,毕竟若是陶恭祖继续把持徐州即便大哥不取,栾子奇早晚也能夺走徐州。与其将徐州拱手相让,不如交由大哥主持。可是大哥为何赶尽杀绝,非要灭陶恭祖全家难道就不能给他一位闲职,让其聊度余生吗”

见兄弟质疑自己,刘备眨巴眨巴眼,挤出几滴泪水,哭诉道:“二地错怪为兄了。为兄又何尝忍心杀害陶恭祖实乃无奈之举尔。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恭祖治理徐州二十余载,在徐州根基颇深。今日给陶恭祖一条生路,他日陶恭祖东山再起,我兄弟三人性命堪忧我这也是为兄弟们的安危考虑。”

徐晃怒气未消,“那好,依大哥所言杀一个陶恭祖便是,为何还要灭他满门”

刘备呜咽道:“斩草留根,遗祸无穷啊若是其子寻仇,我等又如何自处”

于禁劝徐晃道:“大哥所言甚是有理大丈夫行事,切莫心怀妇人之仁啊”

徐晃垂头,未在多说,心里却仍对刘备的作为存着不满。

246宗教之乱

话说陈珪父子成功助刘备夺了徐州,一时间水涨船高,成为刘备身边的大红人,地位一日可谓千里。

身居高位之后,他们做得第一件事便是借手中职权,报复陈家在徐州的宿敌糜氏一族。

数年来,糜家人一直霸占着徐州的琉璃、神仙酿等贸易,赚取了大量资财。对此,陈珪父子很是眼红,多次派人去济南商议通商事宜。可怎奈栾奕很不给面子,嘴上说定会给陈家机会,却搞出了个劳什子独家代理模式,号称是让糜家、陈家公平竞争徐州的贸易权,实际上却暗箱操作早早的将代理权低价卖给了糜家。

此事,陈珪父子原本被瞒在鼓里,后来还是糜芳吃多了酒不慎说漏嘴才窥得究竟。

闻知缘由之后,陈珪父子怒不可赦,大骂栾奕毫无诚信可言,亦骂糜家贪得无厌,自己吃肉却连个肉汤都不给他们分。

陈家自此与糜家交恶。整日想着扳倒糜家,可怎奈陶谦对糜竺糜芳十分看重,以陈珪父子的权势根本斗不过糜家。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不做二不休,助刘备拿下徐州。徐州易主,糜家自然跟着失势,陈珪知道,是到了给糜家点颜色看看的时候了。

想到心头之恨可解,陈珪迫不及待起来。在刘备占下下邳的第二日便找上门去,先告诉刘备说近几年来圣母教在徐州闹得很凶,栾奕借着圣母教收买了不少人心,乃是刘备现在即将面临的最大威胁。他建议刘备大范围缉拿惩处圣母教徒,以绝后患。尤其要整饬一番向糜家那样吃里扒外,在徐州身居高位却对圣母教忠心耿耿的世家大族。

对于陈珪的话,刘备深表赞同。想当年,他曾不止一遍的通读过栾奕亲手送给他的那部圣母经,深知圣母教虽能劝人向善,但从本质上还是扇动百姓向栾奕看齐。这无疑潜移默化威胁了刘备在徐州的统治地位。

刘备遂遵照陈珪的建议,四处查找圣母教教堂和信徒。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肃清行动还没开始,却得知徐州境内的所有教堂竟在一夜之间改换了门庭,过去堂而皇之挂着十字徽章的圣母教徒亦是没了踪影,像糜家那般在州内众所周知的信徒则口径一致的表示自己已经脱离了圣母教,不再与济南圣母教会有任何关联。

刘备原本想把这批人缉拿归案,可怎奈人数太多,正所谓法不责众,如今人家又宣称脱离了教会组织,想制裁都没了理由。此外,如糜家一般的士绅富商亦是不在少数,平日里他们承担着徐州绝大部分赋税,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们堪称是徐州政权的奶娘。

刘备即不敢轻易得罪这些乡绅富商,又怕引起平民怨,遂不再对原圣母教徒有所动作。只能私底下悄悄把徐州各地官署中有过圣母教史的官员换了个遍,以免机密外泄。

如果说刘备对待圣母教徒的态度偏于怀柔的话,那么袁绍的举动则应当归于暴虐一类。

袁绍入主冀州以后,在谋士逢纪建议下,他也对辖内圣母教徒展开了大规模的肃清行动。

与刘备一致的是,当他准备开始行动时,却得知整个冀州的教堂不知不觉间消失不见了,一个不剩全都改成了各类商铺或者茶庄。

与刘备不同的是,袁绍压根不相信圣母教徒能那么轻易脱离宗教,成为他治下的良民。于是,在逢纪煽风点火下,袁绍决计对冀州的圣母教徒进行大范围清洗。可是圣母教徒摘去十字架跟普通人无异,实在难以分辨。分不出哪是信徒,又如何清洗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冀州各郡颁发告示,宣称但凡检举圣母教徒身份者,赏钱千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果然有检举者前来报案。一日之内3000多人被捕,被袁绍残忍杀害。

只不过,袁绍却是不知,斩首的那3000多人中,圣母教徒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二,且全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基层信徒。另外三分之一,则是从未进过教堂的“良民”。

他们之所以被抓完全是受平日里仇人诬告,被人从身后捅刀子,蒙冤入狱,锒铛而死。

很快,百姓们便发现,原来不是圣母教徒也会惨遭袁绍屠戮。一时间,冀州二百多万人口无不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天也被人诬告,平白无故丢了脑袋。

袁绍谋士田丰探得这一情况,赶忙劝阻袁绍停止肃清行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