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皇帝,哥罩你 > 分节阅读 36

分节阅读 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她从杭州带来了许多特别印刷的报纸。这份报纸将杭州贪腐案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源源本本地写了出来。当然,这篇报告的重点不是批判贪官有多可恶,也不是为了宣扬成果有多喜人。重点是为了办成这案子,付出了多少辛劳与努力。

文中把几个主要事件象说故事一般添油加醋的描述出来,说什么章知府明查;徐诚忻暗防;刘团练引兵待发;杜子骞一锤定音。连紫瑶姑娘也因为传递消息、协助徐诚忻成了有功之人。着重把那晚徐诚忻在依翠轩如何智斗三公子,救下紫瑶主仆的经过活灵活现地讲了一遍。

章知府、杜子骞、刘团练还有冯虎这一干人自不必说,他们都是朝廷中的人,事成之后有嘉奖有升官。唯有民间义士徐诚忻却惹上了一身官司,然而,这官司又有些不明不白。她将经过说了一遍,故意留下诸多疑点,也不点破。只说那证人李方现已逃匿,但徐诚忻却不知何故正押往京城。

为博取同情,文章的最后又言徐诚忻的结发妻子沈氏为求再见夫君一面,已独自来汴京。每日侍于刑部门口,甘为望夫石。而义妓紫瑶为了报恩,不辞辛苦,随徐千里奔波,一路服侍,实是令人感动。

晚晴行文颇有章法,纵观全文,虽无怨言,读之让人生暗恨;虽无悲词,也由不得让人掩卷长叹。

俩名伙计雇了些短工,将这份报纸在京城各处连发了两天。而晚晴自己果真如报纸上所说,每天立于刑部门口。她本以为最多等上二、三天相公也就到了。谁知那何大人为了捞银子,行程慢得很,一等就是六天。

再说这京城的百姓,本来对杭州的贪腐案有所耳闻。现在街头巷尾的报纸一发,人人好奇,人人打听。仅两天时间,便传得满城风雨。又有好事者特意跑到刑部门口,一看果然站着一位女子。

刑部里面的人也发现这几天门口老是站着一位女子,问她只说是等自家相公,也不多言,就随她去了。后来事情闹大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也没怎么在意。

百姓们议论了二天,突然回过味来了:这中间的是非曲折耐人寻味啊凭什么你们当官的个个都得了好处,人家一个老百姓帮了忙还惹上一身官司。这官司又是如此糊里糊涂,这中间必定有诈。

第三天,各种传闻版本纷纷出台,有说好也有说坏的,但更多的人相信徐诚忻是被人设计了。一时间民怨纷纷,把矛头指向刑部,说你们刑部无凭无据,凭什么抓人家。何况他还是对朝廷有功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啊

老百姓的想像力是无限了,于是各种黑刑部的段子一个一个冒出来。虽说这些只是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却很能蛊惑人心,第一个跳起来的自然是士林中人。北宋时期言论相当自由,当朝为了鼓励进谏,从来都是不因言获罪。这一政策渐渐的使读书人染上一种习气:以直言犯上为荣。

特别是国子监的学生,个个年轻气盛、刚直不阿,巴不得找个由头直言进谏一番,不管结果怎么样也是个大出风头的机会。徐诚忻这件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一帮人商议一番,扬扬洒洒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宏文,联名上奏。

文中开头大谈为君之道,帝王应该有三大道德,便是仁、明、武。仁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明是知道义,识安危,别忠愚,辨是非;武是以道为准,决断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三者兼备,国治民安。缺一则衰,缺二则危,三者俱缺,就要亡国了。

然后又大谈如何御臣,谈完了又说治民、信民、爱民,从而得民心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倒把太后、皇帝当小学生一般教导了一遍。把太后看得莫明其妙、郁闷不已,直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京城里出了这么一档事。

这些太学生都是不经事的愣头青,讲话很少顾着别人面子,只想着自己痛快。说朝廷处事须合情合理,功必赏、罪必罚,但这事却办得不清不楚,难免受人诟病。如今天下百姓议论纷纷、民怨沸腾,朝廷也应该拿出姿态来,不要让百姓觉得连人家青楼女子都不如。

高太后看完折子,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一拍桌子连夜把几个主要负责官员叫了过来。

“说说吧,这是怎么回事”太后把折子一扔。

侍案太监将折子送过去,宰相韩琦一看太后脸色,急忙接过来。他经验老到,将前面一段废话直接跳过,看完之后便顺手递给刑部尚书范成均。

韩琦不慌不忙地微微一笑,说:“太后息怒,这些国子监的学生也太不象话,说话如此没有分寸,是得好好管教管教才是。”

太后看了他一眼,说:“你应该知道,衰家指的并不是他们。这杭州的贪腐案不是已经结了吗,怎么又生出这么多事端”

韩琦也奇道:“我也正奇怪呢,前些天我还跟范大人打过招呼,只等何清源一回京便奏请太后,了结此案。这个范大人,此事你应该最清楚,快解释一下吧。”

范成均忙躬身道:“启奏太后,杭州贪腐一事的确已经查明。但前日已向太后奏明,此事似乎牵涉到朝中大员,那周犯又拒不招供,何大人正将其押解进京。”

“这个我知道,但那这个徐诚忻又是怎么回事”

刑部侍郎王儒道回道:“刚刚接到何大人快报,这徐诚忻是此案的重要证人,对赃银的去向有些了解,便将他也带来京城了。”

太后听了怒气稍平,说道:“原来如此,他身犯的命案可已经查明”

“这个”他犹豫了一下说:“这事儿好象是场误会,具体的还要等何大人来了才能清楚。”

太后一听就不高兴了,斥道:“既还未查明,怎能让他指证朝廷命官,你们也太糊涂了,嫌犯的供词岂能做数待他来了,先把那命案审清了,该砍头的砍头,该作证的作证”

“是。”

“听说为这事,已经把整个京城闹得人尽皆知,风言风语不胜枚举如此下去朝廷还有何颜面,马上诏告天下,将事情讲清楚,以正视听。若再有起谣言者,严惩不贷”

“是。”

“至于如何审理,明日早朝再议。你们晚上回去也要好好想一想,朝廷交你给你们的差事,都是怎么办的”

几位大臣连连告罪,高太后这才一挥手,放他们去了。

谁知第二天早朝又是一番争吵,本来此案是刑部与大理寺共同办的。但现在多了一名证人出来,刑部说这事与大理寺有些瓜葛,你们大理寺应该避嫌。原来大理寺卿王履乃是参政知事章惇一手提拔上来的,刑部自然不愿他们来插手。

王履一听大怒,你这不明摆着说我有嫌疑吗,这还了得,撸起袖子就跟他们干起来。他们刑部与大理寺开打了,另外一些有关系的、爱挑事出风头的、劝架的都上来插一嘴。到后来越扯越远,相互揭短对骂起来。

哲宗皇帝向来没什么发言权,你爱吵不吵,我看着热闹。高太后却是大怒,一帮大臣象泼妇一样骂街,这成何体统,将他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通。

然后她问一直闭目养神的韩琦和章惇,有什么建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