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鉴宝人生 > 分节阅读 701

分节阅读 70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沾有海洋生物的的海捞瓷,反而不用多费什么口舌,于是。有些瓷器干脆就不清洗了。当然,这么做的不过是一般的瓷器,如果是刚才那些宣德青花精品,能清洗干净的。最好还是洗干净为好。

时间过的很快,仓库里的海捞瓷也抽检了大半,这时。姜家畅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他走到这边接了电话。说了几句后,就收起手机又走回了原位。

随后。姜家畅就笑着说道:“还真是巧了,我的一位朋友,正好新打捞了一些海捞瓷要送过来,据说有一些还是比较特殊的品种。”

“什么特殊的瓷器”赵齐瑞好奇的问道。

“他电话里也没多说,反正他也快到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听到门外传来了停车的声音,姜家畅接着说道:“应该就是他们,咱们一起出去看看”

“行”

四人走到仓库门口,就见一位将近四十岁,肤色黝黑的大汉向他们走了过来。他身后还跟着两位抬着箱子的手下。

大汉快步走上前,和姜家畅握了握手,粗声粗气的说道:“哈哈,姜老板,这次又要麻烦您啦”

“只要你多给我点优惠,我还想你经常来麻烦我。”姜家畅笑眯眯的说道。

“嘿,这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嘛”大汉嘻嘻一笑,但言语上却再没有什么过多的表示了。

姜家畅对大汉的性格非常了解,嗤笑道:“你这家伙就喜欢光说不练,实在没意思。”

大汉不以为意,笑着说道:“我这也是小本生意嘛,希望姜老板能体谅一下。”

“得了,你每次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姜家畅闷哼一声,随后为双方介绍道:“这是京城来的赵总和楚少,都是行里人。”

说着,又指着大汉,向楚琛和赵齐瑞介绍道:“这是陶春海,现在也算是熟手了,说不定以后会有合作的机会。”

陶春海见姜家畅对赵齐瑞和楚琛非常客气,马上就表现的热情的不得了,连忙伸出手来,和两人打了个招呼。

赵齐瑞和楚琛也都伸出手和对方握了握,又寒暄了几句。

这时,姜家畅说道:“好了,你刚才说你捞了些特殊的瓷器快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吧。”

“好的,好的”

陶春海连连点头,随后就把手下抬过来的箱子打了开来,指着时面的几只青花茶杯,说道:“就是这些,款识叫什么五良大甫吴祥瑞造,这样的瓷器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怎么样,特殊吧”

听了这话,姜家畅就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这不就是明代出口到岛国的青花瓷吗我说你也太孤陋寡闻了吧”

这署名为“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是明代万历年间出口到岛国的青花瓷,制作非常精良,相对于官窑精品也并不逊色,被岛国称作“祥瑞”或“祥瑞手”。

据说,这个五良大甫,原名伊藤五良辅,是岛国的陶艺家,他于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随日本临济宗禅僧人桂悟字了庵来我国瓷都学习制瓷技术。为适应在我国的制瓷生活,他取了“吴祥瑞”这个名字。

在我国学瓷期间。他所制作的瓷器在底款上往往署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字样。其制作的瓷器一般有碗、盆、壶和罐等,因瓷器器形规整、胎质细白。器形规整,釉层亮丽,青花亮丽而深受市场的欢迎。

当时岛国从我国进口的青花瓷被分作“祥瑞”、“染付”、“吴须”三等,祥瑞是其中的上品,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地位。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良大甫祥瑞”、“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我国瓷器的影响。

“是这么回事”陶春海显得很惊讶。

“不然你以为呢”姜家畅呵呵一笑:“早就跟你说了,既然搞这一行,那就要多学点相关的知识,看看。又闹笑话了吧”

“我是粗人,看到书本就头晕,哪有学的心思啊。”

陶春海嘿嘿一笑,心里则想着,回去后一定要找几本书来看看,就算学不精,总得心里有个数才行。

接着,他连忙问道:“那这种瓷器值不值钱啊”

“急什么,先让我们看过再说。”

姜家畅挥了挥手。拿起一只青花人物盘看了起来。

趁着两人说话期间,楚琛已经把一组青花茶杯看了一遍,只见茶杯胎质细白,器形规整。釉层亮丽,青花发色优美,看上去应该是回青料的发色。底款为“五良大甫吴祥瑞造”。

从这组茶具的表现来看,确实符合“祥瑞”瓷的特征。而且从制作工艺上来看,也符合最初的“祥瑞”瓷的特点。应该不是明末清初时期仿制的。

不过,这些瓷器制作的虽然还算精美,但表面还有海捞瓷的特征,而且侵蚀的情况用肉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无疑影响了瓷器的价值。

等他们把一箱瓷器都看过之后,姜家畅就啧啧的说道:“没想到,这吴祥瑞的手艺不错啊,难怪岛国人称他为瓷圣。”

楚琛摇了摇头:“不对吧,岛国的瓷圣不是李参平吗而且吴祥瑞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也是有争议的。”

“什么”姜家畅和赵齐瑞听了这话都有些不明所以。

楚琛解释道:“因为,即使根据史料把祥瑞瓷问世时间提前到万历末期也就是1603年前后,假设五良大甫1511年来咱们国家时是20岁,那么起码要活到1603年112岁高龄时才能看到自己的成果祥瑞瓷在岛国问世,你们觉得这个可能性多大”

大家一想,觉得这个可能性还真不大,一时间也开始怀疑起吴祥瑞到底存不存在了。

过了片刻,姜家畅好奇的问道:“那这些祥瑞瓷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清代相关资料记载:正德中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知其可烧窑器,命用之,其色古菁。故官窑青花多有佳品。当日厂工恣为奸利,出售民陶。明嘉靖间,邑令朱景贤设法调剂,其弊稍息。”

楚琛说道:“也就是说,正德年间瓷都官窑的管理者为了一己私利,把比黄金还值钱的进口回青料盗卖给民窑。这种用来路不正的高价材料烧制的高档民窑瓷器当然不敢在咱们国家境内流通,而满足岛国茶具商需求,绕道出口便成了唯一可行的销售途径。”

“明嘉靖以来,出口岛国的物资几乎都走东南沿海口岸。瓷都的产品也只能长途辗转运往南方通关。为防止被半路截获,必须千方百计进行遮掩。”

“这样,凭空捏造一个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虚假款识,能够造成咱们国家的人以为是岛国造,而岛国人以为是咱们国家造的假象,以求万无一失,蒙混过关。这就是为什么至今咱们国家境内很少见到当年遗存的祥瑞瓷,以及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在两国均无据可考的最好注释。”

说到这,楚琛呵呵一笑道:“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的推测,历史的真像究竟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