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城管大队 > 分节阅读 259

分节阅读 25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蓝衣青年的身旁不知何时已经围了不少的人,其中一个身穿华丽锦衣的公子急忙向云亦套着近乎。

“云兄乃是长安蓝田人难道是您是蓝田县云家的子弟,小生倾慕云家已久,没想到今日能见到云家子弟一举夺得探花之位,真是三生有幸,不知云兄可有空道旁边的茶馆一续”

“云兄弟,喝茶有什么意思,在下长安刘大商,我家在旁边就有一家酒楼,在下可以给云兄弟准备一桌盛大的酒席庆祝,不知可否赏脸”

在得知了蓝衣青年是此次科举的探花之后,他身旁涌出了一堆想要套近乎的,一时间这种变化也是让蓝衣青年有些受宠若惊,在人群中不停的推辞。

刚刚还无人问津的青年此时却成了告示榜前的香饽饽,所有人都想要结识一番,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是大唐科举带来的改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句中国流传甚广的诗句可以说是科举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大唐国力的日益强盛,李二陛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发的渴望,南山书院应求李二的号召,也是鼓励书院学子参加每年一度的科举大考,没想到,南山书院自此之后,就成了国子监学子们的头号大敌,每年国子监都会牟劲暗中和南山书院比拼学子们的成绩,可是让国子监学子们伤心欲绝的,在南山书院学子强大的实力面前,国子监几乎没有什么反抗之力,名次逐年下降,现如今每年科举张榜之后,前十名都很少见

“诸位爱卿,有毕业于国子监的,也有南山书院的,朕知道,国子监和南山书院向来不合,其中弟子更是暗中较劲,可是朕希望,你们进入朝堂,担任朝中要职时,要消除这种隔阂,为我大唐昌盛而努力,而不是将精力用在党派之中”

阳春三月,春花初开,科举张榜的第五日之后,李二依照惯例,在曲江池旁的曲江阁宴请今年科举考试中获得不错名次的学子,在面对国子监学子和南山书院学子之时,他便说出上文这种话。

“臣等定谨记圣言”那些士子们齐声回答道。

曲江池的宴会结束之后,李二奖励了第四届科举大赛的前三名,婺州义乌县的骆宾王,长安南山县的牛师赞,还有长安蓝田县的云亦,他们三个分别位列状元榜眼探花,同时受到了李二极高的表扬和封赏。

中国人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又有金榜题名时为之最,由此就可以想象这些年轻的士子们的兴奋之情了。

骆宾王一直被南山书院的众多称作神童,他也确实足以配上神童这个身份,今年他才十六岁,就荣登进士状元,像他这种情况,在“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大唐,简直就像是一个奇迹一般,让人刮目相看。

李二自然也对整个号称神童的少年很好奇,在曲江池畔命他作诗,结果骆宾王一首,“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引得满堂称赞,也是赢得了李二的满意。

曲江池册封之后,李二乘着玉撵先行回宫,而中多得士子们则是一起结伴春游,最终到达新修建的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刻下自己的名字,雁塔留名,也算是千古流芳了

“师傅,你为什么不让夫君去参加科举啊,要我说,夫君要是去了,还能让骆宾王那十六岁的小子拿到状元”小武嘟囔着嘴巴,朝徐阳撒娇道,她还在埋怨徐阳不让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

“小狄的官职为师自有安排,哪里还要走科举这条路。”徐阳摘下院中的一枝桃花,露出一丝笑容道

第五章大雁塔的遗迹

“大雁塔是一座奇迹建筑,奇迹的不是这座塔本身,奇迹的是它所经历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摘自大雁塔的遗迹”

大雁塔是中华历史上一座文化瑰宝,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根据我国文化部,和世界历史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在中国历史上,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唐至中华帝国,共产生638个状元,其中有六百二十一人在大唐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同时,还有超过四万名进士在这座宝塔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座宝塔,从千年之前,一直屹立至今,其中这宝塔所经历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书。

从唐太宗年间开始的第一届科举考试,中国第一名状元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唐民国,甲辰科的刘春霖。

从第一位状元开始,到最后一位状元结束,这座塔上刻下的名字一点一滴的忠实的记录着中国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着探索。

六百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这也成了后人难以解释之谜。

可是尽管是这样,在这些状元中还是不乏有奇人之辈,就比如贞观十年的状元骆宾王,十六岁高中状元,在大雁塔上提下“人生若不青云辈,十六人中最少年”这种充满天真烂漫喜悦之情的文字。

还有唐明宗时期的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大唐自开国起第一位四川的状元郎,他也是在雁塔上写下“不踏雁塔志难酬,一朝登顶千古留。”这种充满豪气的文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