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乱世生存攻略 > 分节阅读 67

分节阅读 6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商户结亲的确太委屈了。“我也算是你长辈,你若信得过姑姑,便听我的,广州这里的大家闺秀我都认识,你和你父亲去信,把你的婚事定下,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吗?”

这番话说得情深义重,可沈瑜只能摇头。“抱歉,姑姑,我已有心上人,不愿委屈他。”

他也不管这夫妻俩想到哪里去了,赶紧结束了这个越持续下去越尴尬的话题。“姑姑,姑丈,你们家中可有商船?”

“有的,当然。”卢宁应道。

大齐海上没有设禁,他们这些经商大户,都有自己的商船。沈瑜看重的就是这个。“每次出海,可有危险?往返需要多久,有哪些货物?利润几何?”

若是沈瑜只是以广州知州的身份问这些问题,卢宁是断不会坦诚告知的,可沈瑜先叫一声岳丈,打足了感情牌,他只是看了一眼妻子,便如实答道:“危险的确是有,琉球还好,主要是倭国那边,有些抢船的,十分可憎。往返么,要看是去哪儿了,去到波斯、无那就远了,要以年计。到倭国,往返不过一两月之间。”

“货物,各州、县大人都会派人抽检自然不能违反禁制,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偶有些铜铁器。”卢宁谨慎地回答,“至于利润么……”最后,他又看了妻子一眼,对沈瑜报出了一个数字。

那个数字十分惊人,沈瑜心算了一笔,眼睛一下就亮了。他飞快地问道:“如果朝廷出资,并派士卒护卫出海,能否分一杯羹?”

他说出护卫二字时,卢宁的眼睛也跟着亮了。“自然,自然,不止是安全,凡是有个官字,便方便许多了。”

卢宁眼巴巴地看着他,“卢家随不敢说船队是最大的,可这走南闯北,船上人的经验的确是最充足的,大人若是想要找人合作,我们定然欢迎。”

“自然,不过这事,我也不能完全做主,还要上书朝廷。”沈瑜说。他既然是和卢宁谈这件事,明摆着是想要与他合作的。

“民船,怕是比不上你们的商船吧?”沈瑜想起自己来时走的陆路。

卢宁也没有太失望。他谨慎道:“其实差也差不远,只是我们要靠船队出海,至少要有一两艘大船,光靠那些民船,肯定是走不远的。”

收编民船。沈瑜心里默默记下这四个字。不过,他并未表露太多,聊到这儿,已经差不多了,便借口太晚,将二人送出州衙。

不过,卢氏夫妇访问州衙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卢宁也算厚道,回去之后便曲曲折折把沈知州有心上人这件事传了出去,配合着京中传来的沈大人尚未娶妻的消息,倒是要让人感慨一声情深义重。

情深义重也不妨碍三妻六妾。一时之间,做媒的人少了,可其他的么,事实证明,卢宁的确猜对了,只是性别错了。

沈瑜木然地看着眼前温柔和顺,浓妆艳抹的男子。

“子玉自见过大人一面后,铭感于心,念念不忘,请大人准奴随侍左右,以宽慰一二。”

子玉楚楚可怜,仿佛真是个念念不忘的痴情人。但沈瑜心中却只有无奈而已。这些好人家的孩子,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他好言好语问道:“你是本地人么?家里人还在?”

“家里……”子玉的眼圈刷一下红了,他尽量控制着声音,“子玉是本地人,家里人早已离散,不知所踪。”

看他心事重重的样子,此事是真是假,到未可知。沈瑜答道:“我身边有仆役,无需旁人伺候,你既然会唱曲,又懂器乐,就去教坊教习吧,总强过伺候人。”

子玉也不知是伤心还是感动,眼圈更红,颤抖着拜谢他。

知州大人收了他们最出名的行首,转手送去教坊了!看来母猪还真能上树。一时间,熙熙攘攘的州衙,终于清静一些。

处理完这些杂七杂八的琐事,沈瑜开始忙正事了。前任广州知州留下的事物交接利落清楚,倒没什么大事,只一两桩刑诉,是下面县报上来的,他在交接关口无暇过问,沈瑜便把人叫来问问话,按律令判决。

这些不牵扯瑶人的案子,凭着知州的声望,便足以服人了。

这些必做的事完成了,沈瑜就开始做些他想做的。首先,自然是令他念念不忘的稻田养鱼。为防止只是农人的胡言乱语,他查阅书籍,亲身走访了邻近的三四个县城,得出的结论是:稻田养鱼的确可用,而且,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沈瑜在到广州之后,也叫人拿自己的银子去买了几块田地,这会正好叫人种稻子时养不同的鱼,实验哪一种习性最合适,收入又多。

他又拿出少时的功夫,观察这里的田地比起南都有哪些区别,耕具又有什么不同的,至于灌水频率这些,就更是要人花时间一一记录比较的。

田桑之事,正是一地长官的本分,这可和清贵的翰林官不一样了,沈瑜就算天天扎在田地里,别人也只有夸奖他的份。

沈瑜也没忘记瑶人。他还没有亲身经历过瑶人叛乱,可是翻一翻州衙中的记录,几乎是每两年都要发生一次。前任广州知州的一大政绩就是不断平叛,平叛。

光是平叛,要到什么时候去?

沈瑜思忖着,四处找寻向导,想要去瑶人聚居地看一看。其实,也不光是了解这些瑶人生活情况,他在记录里,看到瑶人使用一种毒烟球,这让沈瑜十分好奇。难道瑶人能做出来的东西,朝廷不能学习一二?

沈瑜想到的还更多,塞北风大,这种散发毒烟的武器,恐怕更有用武之地。

但是李通判也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件事,据理力争,好言相劝,生怕沈瑜狼入虎口,他们一群人吃不了兜着走。

沈瑜只得暂时搁置亲身前去的想法,改为派一个亲随前去,理由也是现成的,教学汉话。

沈瑜到任后,第一次上书朝廷。奏折中主要言明两件事:一是请设市舶司,为出海商人发公凭、护航,并抽取市舶税,开辟广州通海夷道。二是稻田养鱼技术,请于各地推广。

与此同时,京城中也传来第一批信件,不仅有家里的,还有亲朋好友一同寄来的。家里的信不过是叙述一切都好,问候他的身体,再有就是沈和询问有无沈嘉的下落。倒是沈琳,也不知是自愿还是被迫,像模像样附上一篇文章给大哥过目。

沈瑜当即提笔回信,记下自己与姑姑一家相聚的场景,又写了些表兄妹们近况。再者认认真真帮沈琳批改文章,家书和奏折一同送回京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