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乱世生存攻略 > 分节阅读 46

分节阅读 4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与这位保持着恭敬的关系,晨昏定省从未少过。而太后也给足了他面子,从不插手政务,也约束着自己的家人。

这会找他来,却是为一件大事:吴慕皓为寿和郡主挑选了夫婿,正是礼部尚书家的嫡长子,新科进士郭逸。

郭栩为官谨慎,与邓先是至交,名声一向很好。郭逸又是新科进士,五官端正,正是上佳的郡马人选。是以淑太妃在问过女儿的意见后,便要儿媳陪着自己进宫,去求太后下懿旨赐婚。

吴君翊也清楚,经历了宴会上那一遭,楚王这是急着把妹妹的婚事定下。一旦和亲相关的流言传出去了。鲜卑人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寿和郡主却会被流言影响声誉。

是以吴君翊对这门婚事没有什么意见,在召见过郭栩父子,询问他们的意见后,便直接下圣旨赐婚了。

郭逸在进士中人缘不错,这又是一桩大好婚事,圣旨半下后,同年们纷纷前来道喜。沈瑜自然也在其中。

面对同僚们的揶揄,郭逸挠着头说:“好啦好啦,我,你们又不是不清楚,除了托我爹的福,考中了进士,就是一事无成了,也不知道楚王爷是怎么看上我的……”

“悠之这话可说错了,你要是一事无成,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又该怎么办?”沈瑜听他越说越不像,无奈地连连摇头。

郭逸别的都好,就是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太有自信。其实他在吏部做文书,虽然不大显眼,却格外细致沉稳。而且他本人长得也不错,即使抛开家世,估计也有不少人想选他做女婿。

杨锋哈哈笑道:“郭兄还有一个地方也说错了,不是王爷看上你了,分明是郡主看上的!”

“杨兄也忒不地道了!你也是娶妻生子的人了,怎生这样嘲笑人!”提到郡主,郭逸也坐不住,跳起来要打他,杨锋忙喊着陈鸿鹏救他,几人闹成一片。

笑着笑着,便有人把话题扯到一边的陈鸿鹏身上。“从前还不知道陈兄有那样的好身手。”

陈鸿鹏反问道:“你们与我交好已久,竟不知我是哪里人么?”

大家面面相觑,只是因为陈鸿鹏的官话说得太好,半点不带乡音,一时却想不起。还是沈瑜先想起来当日放榜时的籍贯:“你是鄯州人?”

陈鸿鹏点点头,脸上也露出感慨的神色。“我家就在南凉的南边,家里的男丁几乎都抽去戍边了,死伤也不计其数。我们那儿的儿郎自小就要习武。”

郭逸不由啊了一声,“所以你才主动请缨,想给鲜卑人一点颜色瞧瞧!”

“正是。”

大家不约而同露出敬佩的神色。一是敬佩他生在边关军户却一心向学,二则是因他不忘初心,考上进士后依然敢于站出来比武,为大齐出了一口气。

当然,因他那日的表现,清流间也颇有微词,说他急于表现,穿着儒衫动手有失体统的,说什么的都有,其中不乏他们的同年。但这些与郭逸交好的人,对这样迂腐的成见都嗤之以鼻。

对于在宴会上立下大功的陈鸿鹏,吴君翊并没有急着赏赐。他有一个想法在酝酿。

九月初六,吏部第二次铨选结束。吴君翊下旨召十名新科进士入宫陪自己读书,前三甲和刚刚被赐婚的郭逸都在其中。

昔日先皇还在参与经筵时,也有召集才子入宫讲学的惯例。大家倒不觉得什么,只是对明宣帝寄予厚望的大臣们反而担心他如父亲一般沉迷书画,不问政事,尤其是读书的地点是昔日的宫廷书院武英殿。

不过这些忧心忡忡的新科进士们进入武英殿后,看到的却不是诗书典籍,也不是笔墨画作,而是堆积如山的奏折,和笑吟吟的吴君翊。

武英殿两侧各有五把椅子,中间有小几隔开,几案上还放有热气腾腾的茶水和各色点心。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心有疑虑的各位还是按照中进士的次序排好下拜。吴君翊似乎心情大好,挥手免礼,叫他们都坐下。

“陛下,不是读书——”杨锋瞪大了眼睛,问到一半,却自己闭嘴了。

“不错,正是读书。”吴君翊说,“朕夜读史书,感慨颇多——各位都是饱学之士,想必就不用朕拿着书一字一句读给各位了。不必紧张,都放轻松,喝喝茶,朕只是想与你们交流一下读书后的感想。”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面圣的机会有限,除了殿试那此外,还没有离皇帝这么近的时候,连说句话都费劲,更别提当着皇帝的面吃东西了。倒是沈瑜注意看了一下,有好几块龙井酥。他已经盘算着等会能不能求个恩典把点心带回家了。

吴君翊突然收了笑容,表情格外严肃。“如今大齐之危,在于银钱。国库空虚,是当务之急,诸位以为,有什么办法?”

好么,这不是读书,是要抽查啊。

他们也是写着策问考试考过来的,这会哪怕是立刻就要回答,也能迅速拼凑出一套话,杨锋便答道:“国库空虚,实因旧例奢华,人不率,则不从。如今陛下躬服至俭,风示四方,想必不久就能移风易俗,推至四方。”

他这套话是化用了昔日明宣帝身为皇子时劝谏建宁帝的奏折。

谁知吴君翊却摇头,连自己当日写的都不认了。“节流终究不是办法,还是要想一些开源之策。”他又微微一顿,“朕不想听这些套话,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便怎么说。”

这可就为难了。他们这些进士刚刚步入朝廷不久,习惯了少说多看,谨言慎行,一时之间谁都不愿做出头的那个。

沈瑜语出惊人:“臣以为,两境和平,可通商。”

这言论不说石破天惊,在这种场合,显然是非常大胆了。郭逸朝沈瑜投去担忧的目光。吴君翊挑了挑眉,其余人,有的皱眉沉思,有的微微摇头以示不赞同。

不管别人是什么反应,沈瑜依旧是镇静的,从容的,在吴君翊深邃的注视下缓缓地继续道:“臣幼时尝居于济南郡。昔时土地肥沃,然而耽于外患,战乱不断,渐渐荒废。”

“济南兵祸之患,非一朝一夕可解。”陈鸿鹏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与鲜卑尚有盟约,不如趁机互市,既可使百姓休养生息,也能向草原输送资源,换取良马,他们之所以劫掠中原,为的不就是那些粮食布料,若有其他法子能得来,也能避免一时之祸。”

听完陈鸿鹏的解释,更多人的眼睛亮了。

可杨锋比他们俩要谨慎许多:“但很多要严格控制的,比如铁,还有盐。”

铁和盐都是战争资源,这自然是要控制输出的。吴君翊连连点头,而李起已经在飞快地记录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