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骁骑 > 分节阅读 853

分节阅读 85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邕才勉为其难地继续留在这里办公,为此李利还搭上了辽东高句丽使者进献的三支五百年的人参,以及五斤特供的御用好茶。面对如此任性的老头。如之奈何

君臣落座。李利和蔡邕并排而坐,两侧随同人员从左到右依次是:李玄、华佗、张机、孔融和郭嘉等五人。李挚依旧像柱子一样立在李利身后,一动不动。

一盏茶过后。忍耐了一个上午的蔡邕终究还是没忍住,轻轻放下茶盅,轻声问道:“文昌究竟意欲何为”没头没尾的一句询问,让堂下李玄、孔融等人听得一脸茫然,不明白蔡邕指的是什么,不知道李利为何又招惹了顽固的蔡老头。

只有李利知道蔡邕此话何意,他很清楚老头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脾气,不把修建渭水校区的原因弄清楚,老头决计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李利今天视察太学院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故意为之,其目的就是当着学院四位院长的面,把话说清楚。

说起来,太学院从最初以汉帝刘协的名义开始筹建,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已经整整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李利每年都要以各种名目征辟各州各郡的名士贤达前来学院授学,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孩子送进学院,这其中七成以上的孩子都是战死沙场的勇士的后代。余下三成左右的孩子则是缴纳了极其昂贵的学费前来读书的地方豪强和商贾们的儿子,这笔收入就是学院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真正需要李利自己掏腰包的是,这些教书先生的俸禄和守护学院的数千甲士的粮饷供给,还有挂名在学院名下、实际却从未露面的那批人的日常开支。这些从不露面的人就是被李利剿灭的各镇诸侯及其家眷。其中包括江东孙策的弟弟孙权、益州牧刘璋、双腿残废的刘备和那些顽固不化的前朝老臣,总共三十多户、五百余人,全都被幽禁在学院后面的院落里。常年有甲士看守,日常所需的所有物品都有专人负责采办。足额供给。

整个学院知道这件事的人不超过五个,知情人仅限于此刻坐在房间里的四位院长和副院长。然而就连他们四个知情人之内。都没有权限前去探视这些幽禁的诸侯及其家眷,要想进入最后一排院落,必须持有李利签发的手谕,否则谁也不能前去探视,胆敢擅自靠近后院者不问缘由一律斩杀。迄今为止,已有二十余名学生因为好奇潜入后院而被杀身亡,为此蔡邕等四名院长多次联名谏言,请求李利把住在后院的数百人全部转移到其他地方重新安置,切不可再枉杀他们的学生。这也是促使李利决定在城外重新修建皇家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太学院已经开办十几年了,却很少有人知道李利不惜人力物力开办学院的初衷是什么,到底意欲何为。

蔡邕说完话后,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李利,可李利却慢条斯理的悠闲品茶,直到一杯茶见底,他才轻轻放下茶盅,微笑道:“岳父一再询问扩建的原因,朕也解释过很多次了。此次重新选定校区,原因有三。其一,长安作为帝都,鱼龙混杂,环境和氛围不好,让皇家学院的学生们无法安心读书。其二,京城的人口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年底,城中已有常住人口十万户,时隔两个月,眼下城中又增加了两万户,房屋短缺,寸土寸金。其三,我晋国初建,新王朝就应该有新气象,加之太学院已经更名为皇家学院,既然是皇家学院就不能太寒酸,不能有损皇家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将学院搬到城外重新建校势在必行。如此回答,不知诸公是否满意”

小说骁骑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222章燎原之火23

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蔡邕一脸沉思状,看向李利的眼神仍有狐疑之色,却不再继续追问。显然,李利说的都是实情,如今城中的百姓确实是越来越多了,烟花柳巷之地也愈发兴旺,以致很多学生无心读书,沉溺于酒色之中的学生不在少数。

蔡邕沉默不语,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人自然也不敢多问,三缄其口,沉默是金。

随着李利登基做了皇帝,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就像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样横在君臣之间。让华佗和孔融这些当代大儒,在面对李利的时候都不敢轻易开口说话,担心言多必少,祸从口出,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株连满门。

悬殊的地位差异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促使之前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再也无法回到从前,无法重温当年促膝夜谈的情景。

在此之前,华佗、张机二人是大将军府的常客,三天两头去串门,蹭吃蹭喝是常事,连吃带拿也屡见不鲜。但是随着拥立李利登基的呼声越来越高,华佗和张济两位神医就很少在大将军府露面,除非李利下令召见,否则他们轻易不会踏入皇宫半步,即便从宫门前经过也会绕道而行,唯恐碰到内府的家眷或是被李利撞见。这并不是他们和李利及其家眷之间有矛盾,而是人老成精。深谙处世之道,担心自己一旦和皇家之人扯上关系。早晚惹祸上身,自身性命是小。连累阖家老幼是大,是以明哲保身无疑是上上之策。谁闲着没事到皇帝家串门,嫌命长了,活腻味了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绝非无稽之谈,而是屡试不爽的人间至理。

从古至今,帝王无情,皇族中人所在的地方就是是非之地,谁沾上谁倒霉。或许。对于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来说,脑子里整天都想着攀龙附凤,借此博取君王的欢心,从而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但是对于华佗、张机和孔融等人而言,眼下他们已经位极人臣,身份、地位和名望都有了,位比三公,誉满天下。对此他们已经心满意足,再无其它奢望。

正所谓无欲则刚。现在华佗、张机等人不再奢望还像之前那样与李利无话不谈,结为忘年之交,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安稳稳的授学。将生平所学传授出去,如此一生便没有遗憾了。至于其他事情,与他们毫无关系。既不热心也不参与,一门心思都用在学院的教育上面。

此次若不是涉及他们所在的三所学院。他们绝对不会插手,更不会过问此事。但涉及他们的教学场地和学生。他们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弄清楚皇帝为何突然下令重建校区,为何要将皇家学院搬到城外。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李利禀报,准确地说应该是求情。

在不久之前的封赏群臣之中,从太学院结业出仕的上万名学生当中,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获得提拔封赏之外,从政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升迁。为此,这些出自孔融、蔡邕等大儒门下的学生们意见很大,纷纷请求他们的老师替自己做主,出面讨个说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