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骁骑 > 分节阅读 820

分节阅读 82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什么事能比百万大军阿征讨东吴更重要呢

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使得刘备这条“鱼”缺了水,便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抱头鼠窜,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葬送了蜀汉最精锐的军队,直接导致后来的十余次北伐中原尽皆无疾而终,直至蜀汉灭亡。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失和,蜀汉内部出现了矛盾,却又没有及时解决,结果招致灭顶之灾,从而重蹈曹操兵败赤壁的覆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自此一蹶不振,最终灭亡。

两场大败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看似与李利毫不相干,实际上这些记忆中的深刻教训他已经体会过一次了,若是还不重视,仍不深刻反省,摆在他面前的极有可能是重蹈覆辙,历史将在他身上重演。

前番冀州惨败,表面上看起来他并无重大过失,纯粹是曹操和袁绍二人处心积虑,老谋深算,最终将他诱入彀中,以致遭遇重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郭嘉事先已经察觉到形势不对,却并未第一时间提醒他,而前军主将周瑜又对他心存芥蒂,以致心不在焉,并未真正重视邺城之战;再加上他自己求胜心切,自认为胜券在握。诸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导致邺城惨败,连带着整个河北战局接连失利,进而一败涂地。

冀州兵败之后,李利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却又理不出头绪,不知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但是昨夜诸葛亮和马超之间发生摩擦之后,李利终于找到了答案,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随之散去,豁然开朗。所有的战事失利,除了客观上的实力差距之外,在兵力和局势都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仍然战败的原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内部失和,一旦内部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沟通不畅,阻塞言路,由此引发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这是马超和诸葛亮发生摩擦之后,李利从中得到的收获。然而他却没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反而心情沉重,思绪如潮,久久无法释怀。

成都,州牧府。

大堂上,众多益州僚属纷纷谏言,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实为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

“尔等住口本州心意已决,开城迎接大将军入城”

第172章振虎躯,做主一回

成都,州府大堂上。

议事伊始,刘璋一语激起千层浪,以致堂下乱哄哄的一片喧嚣。

益州众僚纷纷慷慨陈词,大胆直谏,史无前例的坚决反对州牧刘璋的决定。

“西凉军虽已围困州城,然我州城之中钱粮充足,军械足备,且有五万大军驻守,堪称固若金汤。值此时局,主公何以不战而降”

“我等皆非贪生怕死之辈,愿与州城共存亡”

“胜负未分,主公却轻言开城请降,此举无异于弃祖宗基业于不顾。臣等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臣等甘愿死谏,请主公收回成命,誓与益州共存亡”

眼见堂下众口一词,口口声声要与益州共存亡,竟敢公然声讨他,刘璋恼怒不已,愤恨不平,目光不时瞟向身后不远处的黑甲武士,神情愤怒之中又有几分恐慌,显得神不守舍,坐立不安。

而这一幕并未引起堂下众僚的注意,仍旧慷慨激昂地指责刘璋轻言乞降、舍弃祖业,暗指刘璋忤逆不孝,大逆不道。他们只顾着逞口舌之利,图一时之快,却没有留意到州府内外的甲士全都是陌生面孔,就连大堂之上伫立的甲士也是一样,全是高大魁梧的精壮甲士。那略显黝黑的死板面庞,透着浓浓的杀气,只需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此刻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堂中大放阙词的官吏,眸光流露出藐视之情。满脸鄙视之色,还带着几欲除之而后快的暴戾杀机。

甚至于。益州僚属完全没有察觉,今日大堂之内的甲士比往日多得多。整整多出两倍。不仅所有大堂甲士都是新面孔,就连刘璋身旁两侧的近身侍卫和亲卫统领都换了人,这些甲士的精气神与之前的近卫截然不同,明显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铁血军士,浑身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煞气,带着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冷酷。

这些异状,但凡稍微有点眼力或细心一些的武将,只需稍加留心便不难看出异常,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别看这些甲士披挂着益州军的甲胄。所持兵器和佩带的饰品都与益州军一模一样,可他们却不是益州军,而是来自益州之外的精锐之师。如果他们肯开口说话,那么堂下的益州众文武就能立刻知道这些甲士都带着西凉口音。由此他们的身份便呼之欲出,正是堂下众僚口中所说的誓死抵抗的西凉军。

倘若此刻正喋喋不休的益州文武知道他们已经置身于西凉军的虎视之下,随时都可能被这些甲士一刀砍掉脑袋,不知他们是否还有勇气言之凿凿的大放阙词,还敢像现在这样中气十足的大声喧哗,还敢口无遮拦的肆意诽谤西凉军。还敢藐视西凉军,还敢直呼李利的名讳,还敢口口声声地宣称誓与成都共存亡,与益州共存亡

殊不知。整个益州已成覆灭之实,刘璋这个益州牧已然名存实亡,此刻便是最后以州牧的身份主持军政议事。成都已于昨夜三更时分沦陷了

正因为这样。此时此刻,刘璋端坐于上阶。面无表情地眯着眼睛倾听堂下一众僚属慷慨陈词,冷眼注视着他们信誓旦旦的嘴脸。心中却充满鄙夷与愤慨。

像今天这样众口一词的场景,是刘璋继位州牧六年以来第一次见到众人竟然如此齐心,如此忠诚,如此大义凛然,如此口蜜腹剑,如此口是心非,惺惺作态。

时至今日,刘璋依稀记得旬日前西凉军兵临城下之时,当他问计于众人之际,堂下近百名文臣武将一片沉寂,鸦雀无声。当时,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地坐在堂下,正襟危坐,纷纷低头看着面前的案几,以致刘璋反复询问五遍,堂下愣是没有一个人答话,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言献策,更别说踊跃报名、誓与成都共存亡了。

平心而论,当时刘璋真心想与西凉军周旋到底,甘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哪怕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誓死不降。可是堂下众文武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立场鲜明地当众表态,甘愿倾尽全力支持他,结果却是一片沉寂,一个也没有,全是一群缩头乌龟。或许他们之中并不缺少慷慨赴死之士,却因为心存顾忌,愣是没有一个人敢于挺身而出,态度鲜明地声援刘璋,为众人作出表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