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骁骑 > 分节阅读 799

分节阅读 79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纵有新军在手亦是枉然。

是以,为了确保州城的安全,稳妥起见,属下建议主公抽调一部分蜀道守军回援成都,从叛军身后发起攻击,力争将叛军困于蜀郡之中。等到新军组建完毕赶来驰援之后,两路兵马同时发起进攻,前后夹击,一举将赵韪叛军全歼于成都城下”说话间,张松神情坚定,显得很有信心,俨然胜券在握,让人见之深受鼓舞,极具感染力。

“啊抽调蜀道守军”张松的话音未落,众人便忍不住失声惊呼,纷纷面露骇然之色,甚是慌张。但是,众人并未立刻反对,慌乱之余纷纷凝眉沉思,良久不语。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黄权起身出列,遂对刘璋躬身揖手,满脸忧虑的道:“眼下驻守蜀道的守军总计七万余众,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守军约两万余人,驻守巴郡境内的米仓道,之前一直是赵韪帐下将领驻守;如今赵韪老贼聚众反叛,想必米仓道守军已经被他强行调离,前来攻打蜀郡了。因此,米仓道如今已无人防守,极其凶险,好在米仓道崎岖难行,短期之内还不至于沦陷。

西部守军共有五万余众,驻守着汉中通往我益州的必经之路金牛道,亦是我军抵御西凉军南下的咽喉要道,全长一千余里,沿途城池和关隘多达数十座。金牛道固然易守难攻,但各处关隘的守军本就不多,且兵力分散,必须时刻提防戒备,丝毫不得松懈。此番赵韪老贼叛乱,对驻守蜀道的守军影响极大,米仓道守军大半跟随老贼谋逆,金牛道守军亦有数千将士附逆叛乱,从而大大削弱了蜀道的防御力量。

是以,眼下驻守蜀道的守军兵力已然严重不足,实在不宜再抽调守军回援。不然的话,就等于彻底放弃蜀道防御,这便给驻守汉中的西凉军留下可乘之机。倘若西凉军趁势进攻蜀道,我益州危矣”黄权,字公衡,现为刘璋帐下主簿。他这番话不失为老成谋国之言,足见其人颇具远见卓识,才能不凡。

然则,黄权刚说完话,便见张松毫不客气的反驳道:“公衡此言谬矣诚然,主簿担心蜀道失守固然没有错,然则主簿是否想过,一旦州城被叛军攻陷,我等又将如何换言之,公衡此言将主公置于何地如果州城失守,赵韪老贼岂能放过主公倘若主公性命堪忧,驻守蜀道又有何意义”这番话端是尖锐之极,直接点破要害,致使黄权闻声色变,顿时面红耳赤,有心辩解却又无言以对。

果然,张松这番话说到了刘璋的心坎上,促使他下定决心,欣然接受张松的谏言。随即,刘璋下令抽调金牛道三万守军回援成都,命雷铜前去传令,并接管蜀道防务;派遣吴懿和张松前往键为郡招募新兵,名为“东州兵”;命张任为成都守将,死守城池,坚守待援。

待刘璋下达命令之后,黄权举荐严颜出任巴郡太守,沿途收编败军,驻守米仓道。刘璋颔首应允,却只是命其率领本部亲兵前往巴郡,除此之外再无一兵一卒。

第140章轻舞飞扬

烈日西沉,晚风轻拂。

大树成荫的庭院里,百花争妍,繁花似锦。

任凭世事变幻,时光流逝,无尘宫依然宁静,与世无争。

自从益州爆发内乱之后,李利便离开了竹林别院,重新住进无尘宫正院。

旬日以来,他虽然没有亲临战场,却对整个战局了若指掌,对益州局势洞若观火,时刻关注着时局变化。

随着益州内乱愈演愈烈,置身于烽烟当中的无尘宫也随之变得忙碌起来。

山顶后院,李利坐在凉亭中翻看竹简,时而凝神沉思,时而伏案疾书。亲卫统领李挚伫立在他身后,俨如石柱一般纹丝不动,任由凉风拂面,静观夕阳风景。此时,除了他们主臣二人之外,后院中再无旁人。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打破了后院的宁静,随即诸葛亮的身影进入李挚的视线,疾步朝着凉亭走来。

李利闻声放下手中的竹简,方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不知不觉中自己在此已经坐了三个时辰。

“禀主公,汉中大军已于五日前起行出征了。”乍一走进凉亭,诸葛亮便恭声禀报道。

“哦”李利沉吟一声,摆手示意诸葛亮坐下说话,可他却起身站起来,一边思索一边踱步。这时,站在一旁的李挚轻轻招手,便见两名无尘宫弟子端着托盘快步走过来,奉上香茗和糕点,然后欠身施礼。悄然退去。

稍作思量后,李利重新坐下,一边端起茶盅慢条斯理的品茶。一边面带微笑地道:“公瑾对时机的把握相当准确,此时出兵恰到好处,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说完话后,李利随手放下茶盅,从诸葛玲手中接过信帛。

此刻落在李利手里的信帛,便是周瑜率军出征前亲笔手书的出征计划和行军路线。信帛上只有寥寥百余字,却记录着此次出征益州的全部计划。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看完密信,李利笑着摇了摇头,遂将信帛交给诸葛亮。笑道:“公瑾确是绝顶聪明之人,心思缜密,处事周全。只是他此番却是想多了。呵呵呵”

诸葛亮接过密信,看也不看便将叠好塞进手袖里。显然他早已知悉密信上的内容。这是李利授予他的特权。负责掌管此次出征益州的所有情报。各地细作和密探传回的情报,都会第一时间送到他手里,经过他的甄别筛选之后才会呈报于李利。

听到李利的话后,诸葛亮心下了然,知道李利所指的是:周瑜与李暹同在东路军,领兵六万经米仓道进军巴郡之事。

周瑜此举与原定作战计划不符。按照原定出征计划,周瑜应该率领主力大军攻取蜀道,即率领赵云、马超和黄忠三营战骑经金牛道入川;而李暹则率领三万雄鹰卫和两万步军取道米仓。攻取巴郡。

同样是兵分两路,但现在两路大军的领兵主将却发生了变化。西路军本应由周瑜亲自统领。如今却变成了赵云领军;东路军的主将依然是李暹,而周瑜则甘愿为李暹压阵,率领三万步军跟在李暹身后,随他一同攻取巴郡。显而易见的是,周瑜此举是刻意跟在李暹身后,为他保驾护航,确保万无一失。

身为三军主帅,周瑜竟然毫不吝啬的把军权下放给帐下部将,不与帐下将领争功,此举足见其胸襟宽阔,雅量高致。而他对李暹的格外照顾和真心爱护,让李利和诸葛亮二人颇感意外,居然甘愿充当陪衬李暹这朵红花的绿叶。

对此,诸葛亮不得不承认,周瑜确实是宽宏大度之人,其胸襟气度比之自己犹有过之。平心而论,如果易地而处,他处在周瑜的位置上,他恐怕做不到周瑜这般大度。

当然了,诸葛亮同样知道李利此番为何选择周瑜领军挂帅,而不选其他将领。其根源就在于,益州乃龙兴之地,物阜民丰,人口众多,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蜀道;因此,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州郡,无论是哪路诸侯占据了益州,都会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人前去镇守,绝不会将其交给并非嫡系亲信的外人接管。李利同样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早在李利谋划攻取益州之时,便已选定了将来坐镇益州的人选,这便是他的弟弟李暹。除此之外,不作第二人选。至少,在天下未定之前,李利不会把益州交给其他文臣武将接管;等到平定天下之后,则另当别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