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骁骑 > 分节阅读 694

分节阅读 69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成以上都是蛮军的尸首;看那哀嚎呻吟的伤残兵士,全是身受重伤的蛮军将士;看那血流成河的战场,这都是一个小小的毒龙号角的杰作。而这一切都源于李利的一声号令,都源于李利的愤怒与冷酷,都源于李利的冷艳战刀。

大纛所向,万军齐发,纵横捭阖。战刀一挥,金戈铁马,席卷苍穹。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李利,一个王者主导的战争。

王者一怒,血流成河,尸骸遍地。

夜幕下,全身浸血的李利勒马驻足在山脚下的土丘上,神情漠然地看着兵士们打扫战场,偶尔抬头看看夜空,眉头微动,若有所思。

此刻跟在他身边的只有诸葛亮和李挚,山丘四周还有一百余名血战余生的金甲卫队。

整整一个下午的冲锋陷阵,血战搏杀之后,三百名金甲卫队最终活下来的只有眼前这一百二十四人,余下全部战死沙场。这些足可以一当百的金甲卫队,每一个都是李挚手把手训练出来的虎贲之士,若是放在军中至少也是中级将领,甚至还能出几个将军。但现在,金甲卫队也被打残了,伤亡大半,心疼的李挚嘴角抽搐,满目狰狞,勃然大怒。这是他跟随李利多年以来第一次当众失态,也是第一次毫不掩饰地情绪发泄,为此上百名蛮夷伤兵被愤怒中的李挚飞练分尸,打成肉泥。

这是有违军纪的举动,西凉军令明确规定,不得肆意打杀战俘。但李挚的愤怒之举,李利却默认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战争是要死人的,亘古皆然。战死沙场是军人的宿命;如果哪一天军人参军不是为了随时血洒疆场,而是为了谋取钱财,把从军当做一门营生的话,那这支军队是极其危险的,也是极其可悲的。

发泄过后,李挚渐渐冷静下来,一如既往地站在李利身后,沉默不言。

伫立良久,李利忽然开口道:“看天色,明天似乎又要变天了。这场雨又要下多久”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似乎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刻意询问。

闻声后,诸葛亮接声答道:“眼下已是盛夏时节,虽是雨季,却不会持续太久。以今夜的星象来看,云层移动缓慢,雨势同样迟缓,估计明天中午时分才能落下。雨势迟缓就意味着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以微臣臆测,短则两日,长则三日,雨势便会停歇。”诸葛亮的语气十分笃定,显然对天文星象颇有心得。

李利微微颔首,轻声道:“如此甚好。明日清晨,大军开拔,急行军前往柳城,争取赶在大雨之前进驻柳城,而后再行休整。”

诸葛亮闻声愕然,诧异道:“明日便起行,那西边山林中潜伏的步度根、扶罗韩等蛮酋率领的鲜卑大军怎么办难道如此轻易地放过他们么”

李利闻声后并不惊讶,神情依旧平静,答非所问地道:“轲比能的伤势如何”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道:“伤势很重,前胸被射中两箭,后背也中了一箭,另外还有几处刀伤。尽管箭伤都不深,没有伤及脏腑,但他所中的箭矢上有毒。显然,偷袭他的乌桓兵士都是蹋顿事先安排的亲信扈从,其目的便是除掉轲比能,因此箭矢上涂抹了狼毒。与轲比能相比,公孙将军公孙瓒身上的箭伤虽然伤势很重,却没有狼毒,眼下已脱离危险,只需静养一段时间便可痊愈。”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但李利还是听出他对医治轲比能并不热心,或者说并不打算救治轲比能,准备任由其自生自灭。

s:感谢:风归花历乱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虎贲诚求月票,推荐票,谢谢

第986章刀马旦,物竞天择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但李利还是听出他对医治轲比能并不热心,或者说并不打算救治轲比能,准备任由其自生自灭。

“救活他,眼下他对我们有用。”语气一顿,李利扭头看了一眼夜色中的西边山林,轻声解释道:“经此一战,轲比能部落精锐尽失,已不成气候,但他在鲜卑部落中的威信仍然不可忽视,能量不小,颇有号召力。而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此战过后,乌桓部落再无可用之兵,其部落七成以上的男丁相继战死,余下都是些老弱妇孺,已然不足为惧。

乌桓战败后,接下来便是收服鲜卑各部,对此我军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收降鲜卑部落。而这个任务便要落在轲比能身上。

此外,西部鲜卑首领步度根素与我汉人亲善,这就意味着他可以为我所用,是可以拉拢的目标。如果轲比能和步度根二人都能为我所用,那么收降鲜卑部落便不在话下,唾手可得。”说话间,李利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笑意。

诸葛亮当即会意,若有所思地道:“眼下已经证实轲比能就是这场白狼山血战的始作俑者,说是罪魁祸首亦不为过。此战之中,以乌桓为主的联军伤亡多达十二万,如果再加上卢龙塞之战的蛮军伤亡,乌桓部落的成年男丁只怕已经战死八成以上。

现如今,除了拱卫柳城的数千乌桓守军和逃亡的三万余蛮军,乌桓壮丁几乎死绝了。正因如此。微臣担心乌桓人对主公心生怨恨,若不加以安抚,恐不利于幽州长治久安。故而微臣建议。将此次白狼山之战的真相公之于众,而后斩杀轲比能以平众怒,借此安抚乌桓各部。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不言而喻,诸葛亮并不认同李利的说辞,试图以轲比能的性命化解乌桓人的仇恨,藉此平息争端。这是以往汉人征剿蛮夷的惯用方法,剿抚并举。双管齐下,最终达到维持边郡安稳、息事宁人的目的。

这个方法本身没有错,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这么办的。不仅对外作战是这样。就算对内平叛也是如此,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一边征剿一边安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息事宁人。皆大欢喜。谁能说这种方法有错毕竟,这都是先贤们经过反复实践后得出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美玉在前,岂容他人肆意诋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