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骁骑 > 分节阅读 575

分节阅读 5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个时期。

所幸,当时全军还有董卓留下的郿邬粮仓垫底,不致于全盘崩溃,统筹利用之下勉强还能维系一段时间。正是面对这般艰难的局面,李利果断决策,将郿邬城堡中储存的上百万石粮食全部拿出来分发给各郡百姓,陈粮救灾,新粮作为种子,大力开垦耕种,并将缴获得来的牛羊牲畜全部分发给百姓们耕作喂养,鼓励蓄养牲畜。

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破罐子破摔,不惜血本,大肆挥霍仅剩不多的资源,俨然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至于很多士族缙绅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准备接手长安三辅之地,一旦百姓们将粮食和牲畜吃光之后,他们就会大肆圈占土地,卷土重来,最终逼迫李利妥协,不得不任用他们重新接管各郡各县,再度恢复昔日的荣光。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利并不是将粮食和牲畜发放下去便置之不理了。恰恰相反,在分发粮食和牲畜之前,李利就已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派出数以万计的官员前往各郡各县,乃至乡亭进行实地督导,并传授百姓深耕施肥的耕种方法。与此同时,各地郡府兵大量兴修水渠灌溉设施,确保粮食保种保收,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干旱灾情。

事实证明,休养生息战略相当成功,是卓有成效的,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今年便是休养生息战略的第三年,也就是说从今年秋天开始,各郡县府衙便要征收三成赋税即三七税制。在此之前,三年内西凉府库颗粒无收,但西凉军却用大量缴获从百姓手里换取了大量粮食,而长安府库则用郿邬储存的大量金银和珍奇饰品从中原各州购得大量粮食充作官员和府衙的俸禄开支,并囤积了一定数量的粮草辎重。

而李利游历中原之旅更是收获颇丰,一举筹得足够西凉军征战半年的粮草,并利用各种手段从各方诸侯手里谋得数十万石粮草和大笔金银财物。而这些粮饷保障了司隶之战的物资供应,为西凉军最终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隶之战的胜利,对李利乃至整个西凉局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经此一战,西凉军不仅坐稳了天下第一强军的位置,更直接打败了在士族和豪强心目中最强大的存在,冀州袁绍和兖州曹操、吕布等强势诸侯,真正成为天下众多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霸主。而这也彻底粉碎了许多持观望态度的士族缙绅们的美好憧憬,让他们清楚认识到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的强大,从而驱使他们主动向李利示好,主动依附过来,希望李利重新接纳他们。

第816章良辰吉时

感谢:书友f663026月票支持,多谢

这就是现实。无论士族和豪强缙绅们曾经有多么高傲,当遇到绝对强大的霸主时,他们还是会巴巴地贴上来,寻求新的出路。

可是,得胜归来的李利根本无暇理会他们,更不可能接见他们,这使得他们觐见无门,不得不削尖脑袋另谋门路。

无独有偶。今日李利的胞弟李暹和一众亲信属下大婚,于是西凉地界上曾经的达官显贵们和豪强势力纷纷找人托关系弄到镇南将军府的请柬,而后携带大量财物和珍奇异宝前来祝贺少将军李暹大婚,以期混个脸熟,为日后行事疏通门路。

对于这些势利之徒的心思,李利似乎早有预料,是以他提前告知麾下文武大开方便之门,制作了上万份请柬,每一份请柬都价值不菲。如果这些请柬全部分发出去,最少可以筹集十万两黄金,足够组建两支骑兵营所需的兵器和甲胄装备。

而这笔收入最终会流进大将军府名下,至于此次大婚收取的礼品和金银财物,九成充作军资入库,余下一成作为李暹、李玄、桓飞、许褚、郭嘉以今日一同成婚的百余名将领的婚礼所得,酌情分配。即使这样,今日成婚的众人仍旧所得丰厚,像李暹、李玄、郭嘉、桓飞等五人,每人至少也有三五万两进项,足够一家老小舒舒服服地过上十年富贵生活。

这就是时下社会的现状。普通百姓确实很贫困,但老牌士族和豪强缙绅们却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

而这些人又都在李利治下,因此他不能无故强取豪夺。只能使用不为人知的手段给这些人瘦瘦身,将他们累世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掏出一部分,贴补军资开支。只不过这种事情可做不可说,李利永远也不会承认干过这种勾当,至于别人怎么想,则另当别论。

值得一提的是,司隶一战斩获颇丰。加之西凉休养生息战略初见成效,使得西凉粮饷紧缺的局面大大缓解。

自此以后,只须统筹安排。分配得当,西凉军粮草短缺、府库空虚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彻底甩掉穷兵黩武的帽子,终于可以加快堪平乱世的步伐。不再受粮草困扰、裹足不前了。

正堂上。李利一边饮茶一边与蔡邕低声说话,堂内众人也是两两交谈,不时发出笑声。

看着坐在身边的蔡邕两鬓斑白,发髻间露出显而易见的银丝,还有额头上凹陷下去的横纹,好在精神矍铄,显得十分健朗。眼见于此,李利不禁心生感触。唏嘘不已。

历史上,早在董卓遇刺身亡时。蔡邕执意为董卓收尸,并在悬挂着董卓首级的正阳宫门下痛哭落泪,引得很多百姓围观,议论纷纷。为此王允甚为恼怒,遂将蔡邕杀害,并抄没蔡邕府邸,将寄居在娘家的蔡琰驱赶出去,而后才会沦落到南匈奴人手里。此举让王允倍受争论,毁誉参半,使得很多士族和儒生对其大为不满,颇有众叛亲离之势。而一代大儒蔡邕也就此走完一生,成为董卓的殉葬者,死后饱受争议,用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来形容他,亦不为过。

然而,随着蔡邕与李利相识之后,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当初他丝毫不嫌弃李利良家子的身份,毅然决定将爱女蔡琰托付给李利,并向董卓极力举荐李利出任武威太守,且获得准许。由此蔡邕给李利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李利脱离了长安争斗的泥潭,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至今李利仍然记得自己当初率部离开长安前往武威郡时的豪情壮志,可谓是海宽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种一扫阴霾、豪气干云的畅快,李利一直记忆犹新,片刻不曾或忘。

这一步迈出去,蔡邕的人生轨迹便与李利联系在一起。长安之乱时,他依然为董卓之死而伤心不已,执意给董卓收尸,同样引起王允的极度不满,试图加害于他。然而,就在蔡邕生死悬于一线之际,李利身边的亲卫统领李挚却横空杀出,生生将蔡邕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随之背着他逃出长安城。

自此,蔡邕彻底摆脱了殉葬者的命运,逃出生天,并随着女婿李利的权势不断攀升而水涨船高,就任太学院第一任院长,赐予太学士封号,秩同三公,成为天下第一大儒。

然则,蔡邕是忠于汉室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他曾在李利面前反复念叨君臣之道,劝说李利效忠汉室,辅佐天子刘协中兴汉室。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利权势越来越大,麾下军队越来越强盛,行事也愈发肆无忌惮。这一切都清晰无误地告诉蔡邕,自家女婿到底想干什么,其志向又在何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