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74

分节阅读 37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呢,身边人慢慢撤换,都变成能够信任的。对外,一些失意大臣也要拉拢,比如索额图。”

“隐忍啊”康小三以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语气低沉地重复了一遍,无奈地叹了口气。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孝庄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外敌才是最重要的,内部纷争只能是自取灭亡。明朝越来越强大,那个皇帝,是叫昭武吧,实在是个极厉害的人。”

“不过是年纪比朕大,侥幸因时成事罢了。”康小三脸上是不服气的神色。

孝庄笑了起来,说道:“我的儿,若是只年纪大,那还怕他作什么”停顿了一下,孝庄的脸色郑重起来,“满人以不足百万而能席卷天下,皆因汉人不团结,一盘散沙的缘故。崇祯、弘光、隆武、绍武、永历,这些汉人皇帝都不行,都不能拔乱反正,收拢人心。而这个昭武帝,光凭他能把大西军、大顺军、原明军统合起来,步步壮大,迫降吴三桂,就岂是易与之辈听说汉人都传他是天降圣人,这话呢,倒也不过分。他呢,因时际会,也因为他的能力,成为中外所望,也并不全是侥幸。”

“这个人,朕琢磨不明白。”康小三皱着眉头,“有些举动让人匪夷所思,不是未卜先知,断不能如此准确。可若说是有神灵相助,朕又不大相信。”

“据说汉人几百年出一个圣人,也许就着落在他身上。”孝庄沉吟了一下,说道:“现下的形势很危险哪,精壮都在前线,一场大败便足以伤筋动骨。若是不能战而胜之,光对峙就能耗尽满人的力量。所以,退缩其实也不失为长远之计。”

“退缩,退到何时是个头儿”

“退回建州,实在不行就退到宁古塔。”孝庄绝决地说道:“现在的大清唯有韬光养晦,最好与明国议和,以待东山再起,先祖,不是这样过来么明军水师强大,几番失利皆是难以抵挡其突袭。退到内陆,明军便形同断了一条腿,越深入,其粮道越长,运输越难,破绽越多。关键是要保存住实力,有与明国长期周旋的本钱。”

康小三眨巴着眼睛,他慢慢明白了,这是要回到几十年前的节奏啊,龟缩于建州。实在不行就再后退,一百年够不够,真要回到十三副遗甲起兵的状态吗

“虚言以诈,布尔尼当我等是三岁孩童吗”议事厅中,鳌拜和亲信们正在商议着军国大事。

对于布尔尼派来的秘使,以及索取传国玉玺的要求,鳌拜是嗤之以鼻。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更不是察哈尔部凭虚声恫吓和几句谎言便能使大清屈服的时候。

“秘信竟不署名,可见布尔尼毫无诚意,他还要依靠明国,所以不想落下什么把柄。”班布尔善带着嘲讽的神情,手指叩击着桌案,冷笑着说道:“传国玉玺白给他这梦做得挺美呀”

“给他还不如给明国,争取能够议和。”泰必图皱着眉头,“明国逼迫得太紧了,根本没有喘口气的时间,更抽不出人马去支援依附咱们的蒙古部族。布尔尼敢这么嚣张,估计也是看到了咱们腾不出手收拾他。”

“科尔沁等部都是废物,竟挡不住布尔尼的乌合之众。”鳌拜忿忿地骂道:“俄尔哈也是蠢货,那么多的火炮,就让明军这么一步一步地压到锦州。”

“鳌公息怒。”济世陪着笑脸安慰了一句,沉吟着说道:“现下最要紧的是把部队尽可能安全地退回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离海呀、江河的远些,明军便无法施展什么登陆绕袭的把戏,这亏呀,咱们吃了好几回了。退到内陆,四野茫茫,明军便要花大气力建立粮道并确保无虞,而八旗骑兵,便又有了用武之地。”

“退是肯定要退的。”鳌拜重重叹了口气,刚才不过是气急发泄,现在的形势他比谁都清楚。

锦州一败,盖州的清军集团也不能幸免,整个战局便如多米诺骨牌倒下的连锁反应,从沿海一直到沈阳,清军的整个布防都要调整应变。而明军下一步是休整,还是趁胜直取沈阳,这又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单看明军一直以来不依不饶的架势,恐怕沈阳很快也要成为攻击的目标。这还真是喘口气的工夫都不给,也不知道明廷哪来的那么多财力物力来支撑持续不断的攻势,也不知道明军最后打到哪里才算满足。

第一百四十三章枪枝合法,移边实边

乞和,没错,由议和变成乞和,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显出满清集团的日益颓丧之势。

去国号,称臣归建州,献传国玉玺,送质子,岁岁朝供满清提出了新的乞和条件,希望借此缓一口气。但实际上,明军的军事行动却还有持续,没有一丁点的延误。前线将领只是把使者看押起来,派人给朝廷送信,然后又象什么也没发生似的,继续挥军猛攻。

很简单,满清已经不了解明廷政治、军事结构,以及处理事情的程序。军人嘛,你就执行命令,按照计划打你的仗,是不是议和,什么时候停火,那不是你们关心的事,也不是你们能管的事情。在接到朝廷的新命令之前,你有什么权力更改军事计划或者擅自停止进攻

况且朱永兴早就透露过自己的底线,除了投降,就是灭亡,满清没有别的选择。朝廷也断不会有什么议和之举,乞和嘛,虽然离投降近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原因很简单,绝不给满清喘息之机,也绝不给蒙古诸部以为满清能够存在的可能。而一旦议和,或者说是朝廷有了这样的意思,蒙古诸部对满清的打击就会松懈,甚至停止。

只有表现出彻底击灭满清的决心和意志,蒙古诸部才不会首鼠两端,而满清的不断失败,也将使反清阵营的力量越来越大。历史上,也正是明军的连连失败,才使得亲附满清的蒙古诸部越来越多。站在胜利者的一边,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最现实的考虑。

消息传到北京,毫不意外,朱永兴根本连见使者的兴趣都没有。只是通知前线诸将,满清的使者放回,大明只接受无条件投降,没有什么议和、乞和。而朝廷的邸报上却刊登了此事,借鞑虏的卑言乞和来提振民心士气。

名为中兴,实为再造。大明帝国的名字虽然没有改。但同每一个新兴王朝差不多,缺的不是活力和自信。经历过苦痛战乱的人们,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希望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鞑虏这个大祸患。尽管财政紧张,尽管生活还不是特别好,但对于战争的心气却是非常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