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42

分节阅读 34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个称谓“国民”。

而进步不仅仅是称谓从“百姓”改成“国民”,更有实质性的政策在推出实施,给予了“国民”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实惠。从赐封民爵开始,一些有了头衔的平民或商人便可遇官不拜,可与县官分庭抗礼;再到军爵的试推行,对功勋退役军人给予社会尊重。从特殊向一般。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朱永兴一步一步走得踏实。

没有哪个朝代象现在这样关心“国民”疾苦,能够全力以赴地赈济,甚至以皇家名义筹资募款。不惜以亿兆之君屈尊纡贵,只为多集些钱粮,多救活一些曾被视“草芥”的底层百姓。这样坦言朝廷目前的困难。陈述北地同胞的困苦,号召群策群力,请求八方援手,倒比那些形式上的“帝哀痛,减膳停乐”更有作用。

暹罗、占城、安南、琉球、倭国、朝鲜,从这些国家买来或借贷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山东;“少吃一顿饭,救活一个同胞”的口号在大江以南的明统区广为宣传,半升、一斗涓滴汇成大河,不断流向北地。使嗷嗷待哺的北地饥民得以活命。

国战的胜利已经没有疑问,物资粮草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举国动员,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出钱、出物、出力,浪涌潮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困苦。

河间大胜,明军正向京师进发的好消息传来,不仅是百姓们欢欣鼓舞。认为战争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太平的生活已经来临;朝廷官员亦多喜极涕下。为大明中兴、神州光复而流泪。

朱永兴激动振奋之余,再次提出移驾北上,坐镇京师。但朝堂上却被多数官员反对,他们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情况,终于让朱永兴收回了旨意。

移驾北上是表明一种姿态,并且有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而不是躲在后方享福的意思。朱永兴这样的地位,当然是不会争夺什么功劳的,但群臣们反对的意见也很有道理。

首先是北京还未光复,虽然情况非常乐观,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变数。急于移驾有些草率。如果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再半路折回,岂不是留下笑柄

其次是春闱在即,作为新皇登基后的头等大事,同时,朝廷开科取士也是天下读书人的绝顶大事。既然已经昭告天下将在南京举行,朱永兴移驾北京,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就现在朝廷官员的组成来看,南人占了大多数,他们自然不希望因为移驾而改变地点。

还有一些别的意见,比如北地凋弊,移驾之后人员众多,无疑会增大物资的运输压力;北地尚未安定,皇上的安危自然也不可轻忽等等。

朱永兴暂时不能前往京师,但朝廷必须派出官员到北京打前站,工作很繁杂,比如划分各部的衙门,将皇宫和官员们的宅邸收拾分配好,建起以北京为中心的畅通的驿传系统等等。在明年春闱大比之后,北京便将取代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配套设施和工作必须在这之前完成。

别的部门和工作,朱永兴可以放手由下面去做,只有兵部,或者说是军事方面,他一直参与其中,牢牢掌握着军队的调动和分派。在新的形势下,一系列的调整和安排便随之而来。

设立北京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魏王马宝,下辖荡朔、征朔、灭朔、破朔四军,还有天津水师,总计十五万人,主管京师、直隶、山西等地,并为东北军区提供战略支援。

设立东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黔阳王皮熊,下辖剿朔、除朔于七所部的山东兵团两军,并骑兵师由庆阳王刘震率领和东北水师,共十万余人,主管东北地区。

设立济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郑王刘体纯,下辖殄朔、伐朔两军,主管山东、河南地区,为北京军区提供战略掩护,并作为北京军区和西安军区的战略预备队使用。

暂设西安军区,军区总司令晋王李定国,下辖镇朔、讨朔两军,并骑兵师由昌国公高文贵率领,共十万余人,主管甘、陕等西北地区。

暂设西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赵王白文选,下辖靖朔军及各土司土兵,主管云贵川军事。

从这些调整和布署可以看出,明军的重心还是在北面,主要在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西南也有顾及,但却兵力不多。而东南地区则兵力更少,几乎全靠地方警备部队。当然,东南地区是最不可能遭到军事威胁的。

第八十三章北望

东北有退缩回去的满清,西北和北方有喜好劫掠的蒙古诸部,再往北,还有北极熊在张牙舞爪。

从历史上来看,中华的威胁多来自北方,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而朱永兴在看到了威胁的同时,也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另一面。财富,没错西伯利亚,中亚,地下都埋藏着能惠及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而北极熊,现在还不够强大,也许以后也不会比中国强大,更可能真的“熊”了。

只是北方牵制了太多的军队,使得朱永兴向南拓殖的步伐大大减慢,并影响了他以侵略扩张取得重建中华所需资源的计划。其实不用等到完全消灭满清,不用彻底压制住蒙古诸部,只要能够稳定住战略优势,只要能抽出一个军四万余人,朱永兴便能够打出向南的扩张之拳。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正如同很多名言一样,毛病便出在言简意赅上。而朱永兴向来反对把本来应该很复杂的事情用精炼语言进行阐述,因为在这种精炼简化的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不全面的理论,当岁月流逝,这样言简意赅的名言被广泛认同后,就很容易因为它的残缺而造成思想上的错误,进而形成行为上的偏差。

就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吧,看似很正确,很有道理,但却没有把战争的好处说出来,更没有把“好战”和“善战”进行细致的区分。所谓,好战必亡,善战则兴,这是朱永兴要狗尾续貂的,也更符合丛林法则。

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丛林法是人类社会也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所以说,战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战而必胜。战而必得,这便要归到“善战”的范畴了。对于朱永兴来说,有太多后世的例子可以学习借鉴,他自信可以做得更好。

移驾再次被推迟,最高兴的莫过于朱永兴的亲眷了。梦珠、龙儿、琬儿,再加上两个小丫头,都没有经历过北方的寒冬,如果是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逐渐过渡,或许会更好一些。同时。朱永兴也觉得挺好,两个肚子正大起来的孕妇,能陪伴在丈夫身边,在心情上也会快乐欢畅的。

“这可能是朕在南方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朱永兴示意大理寺正卿郭之奇坐下,沉吟着说道:“郭卿亦无需着急,过完春节,天稍微暖和了再走不迟。”

潮州七贤之一的郭之奇,如今已经年近六旬。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永历当政时,更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在昭武朝内阁中,他是年纪最大,资历最深的阁臣。且在抗清斗争中矢志不渝。在逆境中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结庐,雨宿风餐,可谓九死一生,更有妻儿五人为此身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