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24

分节阅读 3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要兼顾陕西。这并不是西安所驻清军所能胜任的。

清军的整个防线终于动摇了,清廷也被迫承认撑起这么大的地盘是实力所不允许的。特别是东线的这一记重拳,从目前来看,很象高皇帝朱元璋灭元的路线。如果明军依然按照这样的战略行动,从山东向河南进军,这拦腰一刀便极可能将大量的清军隔绝于长江、黄河之间,只有被歼灭的命运。

从整个战局来看,东线是一记凶狠的右直拳,西线则是刁钻的右钩拳。如果这两大集团的明军在中原实现会师,则更是不堪设想的结果。

清廷原来制定的重点防御分为三处,一是江淮运河;一处是荆襄,主要以河南绿旗再加部分满蒙八旗,驻扎南阳;再以甘陕绿旗和西安八旗驻白土关,与南阳成犄角之势,进行抵挡;另一处是天津,调拔禁旅八旗前往驻防。再辅以直隶绿旗兵,以为京师屏障。还有一处不是太过重要的。就是四川保宁,清廷严令高明瞻等人死防死守,也确实是抽不出兵将支援了。

现在呢,江淮已失,保宁已陷,防御荆襄明军的清军已处于镇朔、讨朔、伐朔三军的夹击之下。南阳乃至整个河南的清军则面临山东明军的侧翼威胁,至于天津,明军水师的威胁仍在。

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显然是最具威胁的,因为京师是最重要的。清廷已经意识到这样分兵驻防是个错误。明军比他们估计得要强大,兵力也更雄厚,一旦在一个方向上聚力攻击,分兵驻防是难以抵挡的。而每一次失利,损失的不仅是地盘,还有兵员。

再次的收缩集结,力度空前。清廷必须赶在山东明军进逼京师前集中起足以与之抗衡的兵力,二十多万,清廷已经不敢说以一敌几的大话。何况这并不是明军的全部。因为,山东失陷所造成的态势实在是过于突出了,重组防线的话,只能是在河间现沧州。而要保持整个环绕京师防线的完整和严密,清军便只能放弃甘陕、山西大部、河南大部,将军队龟缩于直隶。

其实,这也是明军投入重兵在山东开辟战场的关键所在。只要在山东立稳脚跟,并且不断增兵,便能使清廷为保有京师而不顾一切。攻敌必救也好,围魏救赵也罢,京师是清廷的死穴是肯定的。起码在满清决心退回辽东,重新回到地方割据势力之前,进攻北京,或者做出这样的姿态,是最为有效的。

而满清的战略退缩并不只是意味着明军能够轻松光复广大的地区,还意味着满清集团的分崩离析。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亲人远离,没有多少人肯站在失败者的一方。毕竟,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大多数人都是唯恐逃之不快。

所以,每一次满清的退却,便意味着原来拥清集团的一次分裂。这从江淮已经能看得出来,在撤退的过程中,大批的汉人官兵或哗变,或逃散,到了最后,能剩下三分之一都是好的。其中,尤以绿营最为严重。

“赵明”

“在”

“王战”

“在”

随着一声声报到,三百多人走出队列,昂首挺胸,立于秋风瑟瑟之中。

明军的大反攻是全方位的,虽然有主有次,有重点,有牵制,但在辽东的行动却一直在持续。面对于七要求增兵的要求,登莱辽联合指挥部除了组建一支独立的水师外,还请示了朝廷,准备动用在济州岛训练的骑兵。

显然,数千骑兵全部出动暂时是不可能的,但以战代练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尽快提高战力的好办法。而每次出动三百骑,则是各方经过计算和估量后,得出的结果。

高得捷双手背后,目光咄咄地望着这挑选而出的三百勇士,这就将是他率领出征的首批骑兵,验证“墙式骑兵”的时候终于到了。那久违的驰骋沙场的感觉啊,他的心中充满着期待。

第五十五章滇缅战事

猛狮搏兔,必尽全力。从中原到辽东,明军展开的是全方位的攻击,但重点还是山东。只要盯住京师这个满清在目前不得不守的重地,便能逼迫清军进行一场战略性的决战,从而彻底奠定北地胜局。至于辽东,满清退回去只意味着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苟延残喘。以一隅敌全国,强盗集团会土崩瓦解,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如果从朱永兴的眼光和高度看问题,只有把满清彻底击败,全部收复辽东才算是最后的胜利。从这个目的出发,那就不必局限于哪一个战场,只要大明的旗帜还没有插上,战斗就可以进行。

而趁着辽东虚弱,光复更大的地盘,获取更牢固的根基,从整个国战的形势来看,也不失为一招好棋。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国战,可以有议和休战的余地。这是一场有我无敌的战争,不打到一方彻底投降或毁灭,是绝不会停止的殊死大搏斗。

几十万大军在中原大地,在辽东黑土,展开了厮杀拼战,而在明军绝地崛起的滇省也不消停,并引起了缅甸王室的剧变。

平朔侯贺九义率领的明军在攻破缅关后,本来是想给缅甸施加压力,静观其变,不战而使缅方屈服,送出永历君臣的。但事情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发展。

首先是缅方,在蛮莫集结了数万军队,准备反攻夺关;其次是靠近滇缅边境的几个土司,象龙氏、刀氏、左氏等,夺取土地的极为强烈,也应朝廷的要求,组织了一支联军供贺九义驱驰,以弥补滇缅边境明军数量的不足。眼见着明军攻破了缅关。几家土司便极力请战,要深入缅境掠财夺地。甚至连猛山克族听到消息,也表示要出动三千精兵入缅参战,以报当年被缅人欺压之仇。

这些土兵组成的联军已经不是拿着梭镖、竹弓的杂牌军,朱永兴转手买卖军火,并提供教官加以训练。既从各土司手中赚得了钱财,又有了一支火枪化的强盗军队。虽然缺乏火炮等重武器,但这样一支充满抢夺的部队显然是临近小国弱国的噩梦。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明军在安南、湄河等地驻扎的人数不多,而这些各家土司组成的联军,却已经夺取了南掌小国的大片土地,并协同明军,有力地震慑了安南郑氏的异动。

面对土兵联军的求战,以及缅人不知死活的反攻。贺九义只能是全力迎击。于是,一场激烈而不惨烈的大战开始了,结果可想而知。燧发枪战胜了火绳枪,子弹攒射、火炮轰击打垮了战象兵,缅人再次大败,被追杀数十里,遗尸无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