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15

分节阅读 31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永兴皱起了眉头,思索着没有说话。易成和郑昭仁算是亲信了,他们都这么看,恐怕还真不能草率行事。这是中国,不可能象别的国家那样,英国、荷兰可以接受女王,但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那位武则天,后来还被黑得既荒淫又残忍。

至于海外封王,倒是可行之法。吕宋算一个,婆罗洲算一个,澳大利亚也算一个,还有其他的地区。这样倒是不愁了,对梦珠和龙儿,也不算太过愧疚。

当然,这样的话便不能采取西方殖民者的做法,可要把这些地方稳固占领,其中的关键便是使这些地方的主体民族变成汉人。

按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中国大陆有一亿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如果能够保持和平安定,再加上鼓励生育,人口肯定会超过一亿。这多出来的人口,便能分流到各个占领区,逐渐使其成为稳固的中华之地。

政策要鼓励,观念要改变,这才能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前往异地开拓并生活。起码人们现在的思想,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故土,前往异地他乡的。

设想会变成现实吗朱永兴觉得至少要过上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有人认同并称赞他的强权政治、扩张侵略,并持之以恒地将其施行到底。这就涉及到了政局的稳定,不光是他在位的时期,还有他接班人在位的时期,这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够完全实现的梦想。所以,他不得不担心硬要将梦珠立为皇后的不利影响。

当朱永兴离开茶楼的时候,本来是有心事的,但柔儿却又使他笑了起来。

“象鼻猴子,小松鼠别忘了啊”柔儿似乎与张施华达成了什么协议,边走边回头叮嘱着。

而张施华已经呆住了,牵着小公主走的这个男人天啊

第三十四章攀龙附凤,议和烟幕

充实后宫的论调早已有之,不仅是群臣赞同,民间也渐渐有了风潮。原因很简单,怎么能没有纯正的汉家女作嫔妃,怎么能没有纯正汉家血统的子嗣作接班人

特别在朱永兴登基称帝后,群臣们更是热心。江南、湖湘多美女,难道就挑不出圣上看得过眼的这关系到日后江山的稳固,可非同小可,朱永兴搞的花枪在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之前身份不同,现在呢,只要不用这花枪再搞出什么立后的事情,群臣们也愿意睁一眼闭一眼。

至于诞下子嗣的顺序,群臣们倒不担心。嫡庶有别,就算梦珠和龙儿先诞下皇子,只有不染指后位,皇长子与皇太子还是不一样的。

朱永兴也感觉到了传统力量的强大,这已经不是他个人喜好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人心,关系到江山的大事。就象易成、郑昭仁等,都是他的亲信,亦持此观念,要一意孤行恐怕就不适宜了。

而朱永兴一再拖延,在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很多人攀龙附凤、一举登天的期盼和幻想。增加宫人,托人说项,他们希望抓住一切机会,希翼着能让朱永兴龙颜一悦。哪怕是宫内的侍女,或者也希望着万岁能一时性起,使她们得到位列嫔妃的资格。

现在,张川天见到了朱永兴的神态,又知道了小公主与孙女相谈甚欢,要孙女弄些稀奇的动物。这无疑是接近皇室,接近皇帝的机会,别说什么长鼻猴和小松鼠,就是犀牛大象,凭张家的财力也能从婆罗洲给运来。

“乖孙女啊,你陪着爷爷就在就南京城。或者附近买处宅院住下吧”张川天知道不能马上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这似乎有卖人邀宠的嫌疑,便委婉地说道:“爷爷老了,海外的家业就交给你爹和叔叔们打理。你也喜欢这里不是”

如果真的能讨好皇家,哪怕是万岁看不上孙女,冲着小公主的面子。也能对张家另眼相看吧有了靠山,张家在海外的气运,又能延续下去。嗯,如果真的能一步登天,那他张家就是南洋各宗族的领袖,谁敢跟老国丈叫板

“好啊”张施华当然不喜欢异地他乡,故国风情倒是让她流连忘返,周围都是同胞,相近的相貌。相同的语言,“不过,爷爷您不担心战乱了”

“呵呵,以前担心,现在倒是不太怕了。”张川天轻轻吐出一口长气,伸手指了指茶楼外面,“你也看到了,这已经是太平景象。万岁能从大厦将倾时崛起。现在还能将半壁河山全丢了吗此次筹款募饷,便是为北伐而用。没听说吗。明军已登陆山东,这是要光复京师,直捣黄龙的架势啊”

张施华歪着脑袋想了想,点头道:“万岁倒是一副进取的姿态。嗯,北伐未竞全功,便要在海外组建武装。可见其尚有余力。”

“目光长远,胸怀天下。”张川天由衷地赞叹道:“且英明仁厚。此为海外华人之福,中华亿兆黎民之幸。”

“圣上很宠爱那个小公主呢”张施华还惦记着柔儿所托,只是不知道爷爷是否愿意付出人力财力,便笑着试探道:“长鼻猴嘛。非要叫成象鼻猴,倒是很可爱。”

“那就从婆罗洲运来。”张川天很大气地挥了挥手,笑道:“什么猴子、犀牛、小松鼠的,都由我乖孙女给她送。嗯,多送几次,别一次全送完。”

张施华撇了撇小嘴,说道:“爷爷,您又打着什么主意讨好了小公主,她一个小孩子,还能为您在万岁跟前美言”

“小孩子是最真诚,最知道感激的。”张川天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凭万岁对她的宠爱,她高兴了,贵妃就欢喜,皇上也就喜欢。”

“爷爷想得还真远。”张施华想了想,调皮地笑道:“我想去杭州玩儿,以后还有苏州,还有”

“好,都依你。”张川天无奈地苦笑道:“你这个丫头呀,也不怕把爷爷这老骨头累散了。”

“呵呵。”张施华得偿所愿,撒娇般摇着爷爷的胳膊,笑得欢快。

议和对于要偏安一隅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弘光朝时,便热衷于“联虏平寇”,正式派出使团去同清方谈判,也就是议和。

谈判总要有个明确的方案吧,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左懋第感到朝廷赋予他的任务不明确,上疏要求澄清。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在史可法等人的逼迫之下,左懋第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在前途渺茫之中,他所能做的只是不屈于清廷,用死来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而已。

北使的结果可想而知,弘光君臣派出的北使团既没有相应的武力作后盾,适足以自取屈辱,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