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258

分节阅读 25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三太子”就这么混着,那也是个隐患。如果被清廷侦知捕获。会作何文章,会对明廷造成何种影响,绝对值得忧虑。

再往深里想,这个“朱三太子”可以为别人救出,但原鲁王系的最好不要沾边。否则,岷殿下会作何想是否会疑心这是鲁王。或者张煌言搞出的阴谋。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到他手上,看他是杀是留杀则自损声名,不杀则不好处置。

于志和越想越深,越想越是脸色难看,直后悔自己为何多言询问,要是不知道此事该有多好,起码不必如此费心劳神,还依旧没有准主意。

不若暗中派人杀突有这个念头,于志和直觉后背发凉。竟出了一身冷汗。

不可啊,不可啊,于志和猛地摇头,甩开这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王京和属下不明所以,见于志和脸色数变,又是咬牙,又是摇头,也意识到事情不对。心中忐忑,只好静静等待。

罢了。罢了。于志和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且派人盯紧,若是能安全地将其救至山寨,那便行动。只是,把握要大,不可冒险。嗯。我马上写封密信,派人急送舟山。”

“朱三太子”一事,于志和不敢擅自作主,索性秘密上报,由上面定夺。或者说是由朱永兴决定。这样,浙东舟山系便脱了干系,不致引起朱永兴猜疑。

其实,所谓的鲁王系已经全为朱永兴消化,他的心中也未有什么派系之念,但于志和等人的心中却不是如此想。

急报尚在海上,湖南战事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

殄朔军和征朔军的联合部队攻克郴州后,向北推进,直逼重镇衡阳;清廷急令都统赫叶及瑚里布、穆占等人,半路分兵急赴长沙,以支撑急转直下的湖南战局。

但兵贵神速,明军突然转攻湖南出乎了清廷意料,攻城拔寨的速度更是使他们在地图上的指挥慢了好几拍。

晋世子李嗣兴率五万大军轻取郴州后,携万余新降赣省清兵一路向北,兵势浩大。资兴、永兴、耒阳等地清朝官将弃城而逃,尽入衡阳坚守。明军推进极快,仅九天时间便占领衡南县,兵至衡阳城下。

“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衡阳,是晋王李定国战功最耀煌之地。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于衡阳城下兵败身死,使清廷号天大恸,哀叹“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急攻破衡阳,倚城战八旗,一战定湘。望尔超乃父之功,建辉煌之功以报国。”

晋世子李嗣兴下意识地捏了捏口袋中岷殿下的私信,再次举起望远镜,望向激烈战斗的张家山。

是啊,这里是父王书写辉煌战功的故地,自己今日率军至此,能够再演那“全军欢声雷动”的一幕吗不知不觉,李嗣兴的一只手握成了拳头,紧紧的,指节都因为过于用力而挤得发白。

炮声隆隆,枪声阵阵,喊杀震天。明清两军围绕着衡阳西南的虎形巢、枫树山、张家山阵地展开了激烈战斗。其中,张家山阵地更是清军防线的关键所在。

清军在张家山阵上有多处人工断崖,形如城墙,却无法爆破摧毁,明军第一次的进攻失利,被迫退下重整。

调整了战术的明军很快便展开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进攻的主力是手持冷兵器、由降兵组成的部队,而明军火枪兵则提供火力掩护,炮兵更是推进到二百米之内,用轰天炮和天威炮进行曲射,向着清军的断崖阵地猛烈轰炸。

短促剧烈的爆炸声不绝于耳,崖上火光闪闪,硝烟四起,碎肉烂衣,残碎的武器盔甲在黑烟中被抛起,又纷纷扬扬地落下,甚至落到了崖下。

用盾牌兵作掩护的火枪兵两翼展开,向着崖上瞄准射击,压制清军的抵抗。一千多名新降赣兵发出巨大的呐喊,扛着云梯,挥舞着刀枪,冲了上去。

“杀”一名清兵在崖上露出身来,挥刀砍中云梯上的赣兵,伴着惨叫和几声枪响。赣兵从云梯上摔下,这名清兵则被一颗铅弹打得面目血肉模糊,仰面摔倒。

“杀”一个赣兵在云梯上机灵地一缩头,躲过了刺来的一枪,反手也刺出一枪,然后紧蹬两下。翻身上了崖顶。

登上崖顶的赣兵越来越多,将清兵压得后退,空出了崖前的一片区域,明军火枪兵开始迅速登梯,在空地上迅速列出阵线,然后开火前进,开火前进。

突破了李嗣兴吐出一口长气,望远镜的视野中,明军不断登崖。已经遇不到抵抗,就如爬自家房顶般轻松。枪声愈加密集,且渐行渐远。

衡阳,嘿嘿,李嗣兴放下望远镜,冷笑了一声。攻克衡阳的关键在于外围,虎形巢、枫树山、张家山作为第一线防守阵地已经被突破,清军便只能退守西禅寺、张飞山这最后一道防线。依靠明军的武器装备。逐一攻取并不是太过困难。等到了衡阳城下,城墙在明军眼中便已经不是太大的障碍。

就让衡阳成为自己建功扬名的所在吧顶着世子的名头。对于李嗣兴来说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更希望凭自己的努力和战功,一步一步去建功封爵。毕竟靠着乃父余荫,在他心中是很不舒服的事情。他渴望着在战场上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资格。成为父亲的继承人,担任这一军之长。

从表面看,清在入关前,就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对满汉文臣武将一视同仁。其实不然。凡属征伐,满族贵族掌兵权,政府六部首脑,皆以满官为头。处于一般地位的汉官,清廷还可放心,但身处显位又掌握军队的汉将就不同了。既要用他们,还给予必要的监视和控制,体现了清廷对汉官汉将政策的两重性。采取留子或亲属于京师的办法,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控制。

汉官中权重位宠的,莫过于吴三桂及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当他们长驱南下后,吴三桂把长子吴应熊、尚可喜把三子尚之隆、耿继茂先后把二子昭忠、三子聚忠送京师,入侍顺治。清廷明里给这些入侍的子弟以优厚的地位,都招为额驸,极示笼络之意;实则暗里将他们当作人质。吴三桂等人的儿子掌握在朝廷手中,不敢心存叛逆之念,只能小心谨慎地尽忠于大清了。

清廷与三藩各怀心事,是不言自明的。既然他们的儿子留在京师,他们正好利用这个条件,时刻探听朝廷的动向。吴三桂有此考虑,特把他的一个亲属胡心水安排在应熊身边,嘱咐他说:“吾子年少,不懂事,烦你代为照料一切事。”胡心水心领神会,悉心掌管应熊额驸府中日常庶务。他“挥金如土,上下左右无不相得”。凡有关吴三桂的事,都靠买通的朝臣替他说话。

吴应熊也不全是废物,倾意留心朝廷举动,“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凡大小事,他都“飞骑报闻”。吴三桂虽身在数千里之外,朝中一举一动,无不了如指掌。

只是此次他信任方光琛,营救吴应熊全家的时候胡心水等人也出了大力,但最后却被明朝的情报局得了便宜。胡心水等人辗转由陆路返回贵州,向他禀报清廷诸事,也免不了对方光琛背叛的切齿痛骂。

“朝廷的财政和兵员已如此艰难”吴三桂发泄了几句,有些无力地倚靠在椅中,“旗奴家丁也都南调征战,若是失败,还有何兵可用禁旅八旗怕是难离京师吧”

“明军水师强大,朝廷已有顾虑,有意加强天津防卫。”胡心水说道:“只是钱粮不丰,筑炮台、建镇守,或者组一水师,花费巨大。若南方战事不止,朝廷是筹措不出如此资金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