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113

分节阅读 11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方面来讲,他也是个聪明人,看透了大势所趋。

“土卫参设”、“土流兼治”、“改土设流”、“改土归流”,这种循序渐进的政策,从明正统八年便开始实行。政府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傻子也能看得出来。而此次元江举义,已经与清军结下了生死怨仇,日后若没有明军的相助,元江岂能抵挡清军的反扑报复,那氏又岂能保住累世的财富

有舍才有得,那嵩也算是深谙此道。而在安南得到的土地,在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为那氏预留的一条后路。

云南最有实力的土府被彻底收服,而且是不动刀兵,平稳过渡。尽管世袭知府使改土归流显得有点不彻底,但增加了通判作为制衡,朱永兴也很是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好的榜样。他当然也知道,这并不全是此次胜利的关系,还有那氏长期被汉化的影响,以及目前大形势的因素。

但元江战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吴三桂率军驻扎石屏,对于元江来说,始终是个威胁。而现在出兵再战,他发现似乎力有未逮。

军队扩充之后,还需要整合训练;大战之后,火药等物资消耗严重,急需补充囤积。这最重要的两点,却还需要时间,才能够准备齐全。

既然吴三桂是在以势威胁,朱永兴和众将商议之后,也作出了以势相对的计策。其中,又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的又分两线,一是派兵重回阿迷州现开远,并向西攻掠蒙自,在当地土司的相助下,从东面远远地威胁石屏;二是派兵过江再占老武山、大竹箐,从西面迫近石屏城,并派出小股部队,在石屏州土兵的帮助下,对清军进行袭扰。

暗的也分为东西两线,目标则是那些在此次元江举义中态度暖昧,明军大胜后又前来示忠,或是在朱永兴授意下暂且隐忍、待命而动的土司。比如宁州禄昌贤。新兴王耀祖,习峨禄益、王扬祖,王弄文山地王朔,倘旬叶向阳、叶正昌,路南秦祖根,陆良资洪。弥勒昂复祖,维摩沈应麟、沈兆麟、王承祖、王义、王先任、王先伦等。

朱永兴除了温言抚慰外,又秘密地支援了些武器盔甲,并给各土司派出了明军教官,以训练各土司手下的土兵。这些土司在历史上亦曾参加过以沐神保为号召的抗清起义,只是形势的改变,使他们更早地汇聚在朱永兴旗下,有可能提前发动一场声势更壮阔的反清运动。

这些暗中准备,伺机而动的土司。在朱永兴看来,突然暴发的话会让清军措手不及,疲于应付。如果得到明军的相助,并且统一指挥的话,杀伤力会更大。只是现在,似乎还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朱永兴才把他们作为暗势,一切的联络和准备。都是秘密进行。

作为能够就近指挥的元江小参部,则更名为滇南战区指挥部。又增添了叙国公马惟兴作为吴子圣的副手,以及总兵陈盛、许名臣、高应凤等将领,共辖兵两万五千。防区则向上游扩至腰街,下游延伸至元阳。

设立战区,是朱永兴根据当时的通讯条件,所对之敌。以及战情,所作出的军事调整。目前只有滇西战区和滇南战区两个,主要是为了就近指挥,快速应变,而不必事事请示。以致殆误战机。

遥控指挥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只有身处战场,才能得出直观、正确的判断。朱永兴不想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他只是利用自己的一些先知先觉,在战略上进行筹划,给将领们指出大致的行动方向。在滇西,他是这么做的;在滇南,他还是要遵循这个原则。

朱永兴与滇南战区指挥部的将领们进行了连日的研讨,基本上把各种可能面对的情况都进行了分析,并且与滇西友军进行了联络沟通,制定出了相应的方案。这时,已经是十二月份了,朱永兴这才率领最后一批军队,返回安南。

现在滇南的明军中,汉族士兵约占一半,摆夷族傣族超过三分之一,其他的则是彝、苗、僮、瑶等少数民族。在西南,特别是云南,组成这样比例的军队,并不奇怪。晋王李定国东征时,其所率部队,便“半为倮、瑶、佬”。但当时各土司是出兵认饷,而现在则是具有真正军籍的士兵。

不管是什么民族,明军中都实行同样的待遇,军属也都有一样的优惠政策。这样做,士兵的积极性和精神面貌自是不同。

至于充当军饷的土地,朱永兴并不发愁。虽然安南郑氏谨小慎微,并没有轻举妄动,但要真的攻打,既然有当强盗的觉悟,那借口便是不缺的。只不过,朱永兴要实施久已谋划的广西攻略,便暂时放过了郑氏。而作为广西战事的前奏,并且牵制滇南清军,明军已经开始动手,进攻目标便是广南府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广南府隶属滇省,又与广西接壤,东西横距五百多里,南北纵距约四百里,地域极广,却有百分之九十之上的山区、半山区。如果全部占领的话,则北可攻曲靖,威胁昆明;东可入广西,与将由七溪、谅山进兵广西的明军,合攻南宁。

镇守广南、罗平的清军总兵是抒城侯狄三品,是他擒了南明庆阳王冯双礼向清军投降,又获封侯爵。与其他各地的清军总兵差不多,狄三品兵不过四千,守卫的地区却过于广阔。

要知道,当时整个滇省只有六个分镇地方的总兵官。除了永昌地处前沿,兵力雄厚外,其他的总兵官兵力都不多。多则五千,少则三千,这样的兵力,维持地方尚可,要机动作战,便只能依靠剿抚四镇,以及昆明的大军。

庆阳王刘震,鲁国公祁三升,宜川伯高启隆,各率三千人马,分三路杀入广南府,趁守军分散,攻势猛烈,十天内连取马关、西畴、文山、麻栗坡、砚山五县,与西面的阿迷州联成了一片,使明军在滇南的战略纵深大大拓展。

在得到了曲靖府曲靖的剿抚右镇增援后,狄三品终于保住了所辖地区的北半部,但手下人马损失过半,暂时无力反攻。

朱永兴也没有一下子解决广南的想法。拓展战略纵深,支援滇南战区,并且牵制清军的机动兵力,这三个目的基本达到后,明军也停止了进攻。占的地盘越大,得到的人力、物力资源越多。但从短期看。也使能够机动作战的人马不断减少,这对广西攻略是不利的。

滇西陷落,元江战败,滇省的形势急转直下,令清军感到惊慌失措。等到滇西明军破路而退,楚雄危机解除,清军将领们审视战局,发现在战略态势上已处不利。究竟是反攻,还是防守。反攻又该选择哪个方向,这些问题争论不休,具体行动也就难以进行。

满洲将领更倾向于反攻滇西,重新收复大理、永昌等重要城池,尽量挽回失败的影响;而吴三桂则坚持先攻滇南,一来是他的复仇心理,二来则是伪宗室在滇南,不能再任由伪宗室蛊惑人心。令其坐大。

而吴三桂的攻击计划更令满洲将领感到不满,一致加以反对。在吴三桂的计划中。楚雄至少应留两万兵马,以抵御滇西明军的进攻。而在满洲将领看来,依靠坚城,有一万兵马足矣。但吴三桂却以永昌杨坤、石屏吴国贵的例子,警诫满洲将领,明军的攻坚能力绝对不可低估。否则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楚雄留两万,昆明至少要留五千,那攻击滇南的兵力还有多少满洲兵将有一万多,吴三桂的人马呢,石屏有一万五。楚雄有一万五,再加上剿抚四镇,嗯,现在只有两镇能被抽调出来,一共是将近五万。除去楚雄和昆明的守军,参与进攻滇南的便只剩下了三万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