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104

分节阅读 10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做个富家翁呢”

王屏藩还待再骂,几个人已经猛扑上来,把刀背将他打翻在地,绳捆索绑,嘴里塞了块破布,还带着血腥之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大理休整了五日,朱永兴又要率军而走了。元江的最新情报已经接到,那时候吴三桂刚至石屏,现在应该已经快到元江了吧朱永兴计算着情报传输的时间耽搁,觉得此时出发前往元江,绝对可保元江不失。

在朱永兴将要离开大理的前一天,他召见了再度“审时度势”的丽江土知府木懿,也很大度地原谅了丽江木府投诚清廷的罪过。作为向四川渗透的前哨及物资供应基地,朱永兴对丽江木氏依然是温言抚慰,收下了丰厚的金银礼物,更对木氏的输兵助饷予以赞扬。

丽江木氏的审时度势,并不代表其没有一定的实力。明朝曾大力扶持木氏势力,视木氏为“辑宁边境”的重要力量,以对抗西藏势力的侵扰。木氏挟王朝之威,养兵蓄锐,又与藏区土司屡次因争夺金场而进行战争,手中也有一支尚堪使用的土兵部队。但木氏的处事之道,以及汉化的严重,对朱永兴来说,已经构不成威胁。

赐封木懿之妻为三品淑人,是朱永兴的示恩,也是他埋下的一个伏笔。因为她是武定土知府之女,出自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土府,其祖先更曾是明初与贵州水西土司奢香夫人齐名的女土司商胜。现在的武定府尚在清军手中,而且并不在短期收复的计划之中。但朱永兴喜欢预留手脚,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用上呢

丽江木氏,元江那氏,蒙化左氏,这曾经是云南历史上的三大土司。等到陈佐才匆匆赶来说项,朱永兴算是将这三大土司尽皆收服了。

蒙化已经土流合治,丽江木府“审时度势”,要是放远眼光的话,倒是现在抗清最积极的元江那氏还是朱永兴日后改土归流的障碍。但现在,显然还不是考虑手段和措施的时候,元江那氏汉化得也很严重,或许以后也就水到渠成,不用伤什么脑筋了。

第四十三章兵出大理,晋王退让

陈佐才迂腐,历史上还是个用特立独行给时人做出了“忠义”的精神样板。尽管其严守“君君臣臣”的言行不为朱永兴所喜,但要使蒙化府真正归于治下,成为抗清大业中的一分子,陈佐才的出身,以及他与左星海的关系,倒还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

所以,朱永兴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倒是给了陈佐才蒙化府流官的职衔。因为,陈佐才热血、热心,必然会尽职尽责,让蒙化府有人出人,有力出力,而不是象以前那样随风倒。至于左星海的要求,朱永兴也痛快地答应下来。输民授地,反正土地有的是,散其民,分其权,这是打破土司制度的长远之计,而那些土司却还以为占了便宜。

朱永兴率军出大理时,诸事已经基本安排妥当。如果说腾冲之战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闪光的话,滇西反攻则是拔开了一块乌云。经历了清军的暴戾,被明军再次解放出来,压抑于民众心中的阴霾散开,感受到反差之后的人民更希望那压抑的日子不会再来。

明军待遇的提高,以及在安南的兑现,再加上胜利的鼓舞,滇西新光复区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军入伍。其中较有名望、率众较多的有永昌张琦,大理张泰、梅阿四,鹤庆尹士饿、缪士鸿等。

被俘虏的甘陕绿营和湖广绿营清兵经过甄选、慑服后,大半都补充进了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的部队。因为朱永兴还要率军回援元江,不好带着过多尚有待教育,未证明其忠诚的部队。

如果加入新增的几支助战土兵,从反攻到现在,明军的总兵力非但没有削减,反倒增加了万余。但战力却不好说。朱永兴觉得还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训练,才能再堪大战。所以,尽管晋王李定国率领部队又夺取了守军寥寥的洱海卫现祥云县,击败了来援的剿抚前镇,并且做出向姚安、楚雄继续进攻的姿态,但滇西反攻实际上已告结束。

贪多嚼不烂。这一直是朱永兴所禀持的原则。而滇省清军就是因为要守卫的地域广阔,才被明军抓住了其分兵防守的弱点。再加上使用了卓有成效的破城手段,清军的死守就变成了守死,被明军个个击破。

只要在滇西站稳脚跟,养精蓄锐,并对楚雄、昆明形成西面的战略威胁,那就达到了此次反攻的目的。元江战役如果再能获胜,滇省的战略态势就将变得对明军更加有利。昆明的清军要面对西、南两个方向的威胁,既要重兵防守昆明这个具有极大政治意义的城市。又要抽出机动兵力进行攻击,显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而滇省的地形地势、气候水土,显然更有利于明军与清军的周旋作战。朱永兴更希望在滇省牵制并消灭更多的敌人,以便在渗透开辟四川、广西战场的时候,能够减轻阻力。

等到朱永兴率军到达洱海卫城的时候,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都赶来商议以后军事布署,并为朱永兴送行。而在洱海卫城,朱永兴看到民众参军者甚众。多是由周边村庄而来。这正是他下达的谕令所起到的作用,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广。

明朝初定云南后。随蓝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而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尤其在洱海卫坝区为多。很多村庄也还保留着所、营、屯的名称,如后所、前所、左所、刘官屯、董营、孔五营、阮家营等。

这些屯戌明军的后裔对皇明的感情显然比少数民族要深,而且军人之家今年免交租粮赋税、以后只交收获两成的谕令。对于遭到入滇清军抢掠、财产损失严重的百姓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这意味着今年能够缓口气,家人能多吃上几顿饱饭。

如果军人之家是租种的土地的话,愿意去安南或其他地方的则授予新田;不愿意走的则由官府予以置换或赎买,按照饷田票的数目再发给军属耕种。原来的田主要么接受其他的土地。要么接受欠条,在五年后连本带利收回钱财。

滇省经过战乱之后,无主田地和荒田很多,都将由官府丈量造册,重新发卖或租种。朱永兴的做法不过是把土地变钱财,用来解决军饷,但士兵及家属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实惠,政策也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穷人比富人多,朱永兴当然要争取大多数。少数人的利益可以适当照顾,但却不可舍本逐末,倾向于他们。而且,朱永兴宁可把军事行动的节奏放慢,宁可把积聚钱粮物资的时间延长,也要夯实基础,使其治下的民众生活得好一些。

以一隅敌全国,那这一隅如果不够坚实稳固,几场战乱下来,民众死伤逃散,地方被毁成一片废墟,如何还能支撑下去

“政策要贯彻实施,地方官员便一定要实心任事。”朱永兴把新任命的洱海卫知县王君植叫来,与晋、赵二王作了介绍,“王县令虽年轻,却自有股冲劲和干劲,如此方能尽快稳定地方,为我明军服务。”

“殿下慧眼识才,王县令定是才能出众。”赵王白文选比较客气地点了点头,既然是朱永兴选拔的官员,他自然要给些面子。

“现在的洱海卫驻军将领是总兵胡顺都,王县令若有事,可与其知会。”晋王李定国也含笑颌首,算是打了招呼。

“衙役、捕快若要招募齐全,尚需此时日,便请胡总兵先派一小旗兵丁归王县令差遣。”朱永兴笑着对李定国说道:“若是地方豪强恃势异动,王县令可及时弹压,不必误事。晋王,你看如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