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89

分节阅读 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势已经确定无疑,但在攻取永昌之前,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并不是特别的乐观。攻城啊,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或者更高的比例,对于守方是没有太大的优势的。

况且,这已经是在敌人占领区作战,迁延时日、久攻不克的话,不仅师老兵疲,粮草难继,更有被不断前来增援的清军内外夹击的危险。

而朱永兴却显得胸有成竹,大军扎营后,他便带着护卫、工兵队、炮兵的人员开始观察城池,寻找突破口。其实,关于永昌城的情况,通过军情司的情报,以及军中永昌兵的讲述,大致情况已经了解,现在只是再一次的确认。

永昌城很古老,与中原的城池相比,只能算是中小级别。而且也经过了数次修缮,墙砖的新旧程度、颜色各不相同,如同打了补丁的破衣服。

西城墙略矮,无疑是比较好的突破口,但杨珅也注意到了这里,城上布置了更多的火炮。

壕沟有两道,深有丈余,宽有十尺,城下还钉了“梅花桩”。防守的一方把这些木桩错落布置,以阻碍敌人的云梯、楼车靠近城墙。这些地上的木桩都是崭新的,显然钉入地下的时间很短。

“东为升阳门,南有镇南门、龙泉门,西有安定门、永镇门,北有仁寿门、通华门,拱北门。”身为永昌人的杨国骧面对旧地,显得有些兴奋和激动,指点着给朱永兴作着介绍,“镇南门、拱北门、通华门还筑有月城,攻取不易。”

朱永兴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城门上都有城楼,高三丈余;有角楼四个,敌台三个,钟楼、鼓楼各一个。防御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比安南的城池强得不少。

几个明军士兵举着大盾,保护着三个工兵队的队员靠近壕沟,三个工兵用绳子吊着,下到壕沟底,查看土质和积水情况。

城上清军并没有开炮,似乎觉得对这几个敌人不值得浪费炮弹。而且,依据当时的火炮射击精度,除了群炮齐发,要想只用几门炮发射实心弹准确打中这几个五百米外的明军也是不太可能。

城头有火炮,但不象是红夷大炮,而象是腾冲作战时缴获的那种轻炮。朱永兴仔细观察,信心又增几分。其实就算是红夷大炮,朱永兴也认为可以一战。史书上所讲红夷大炮的有效射程为七、八华里,最大射程在十华里之内,这与战报上所说“一炮糜烂数里”都属夸张之语,绝不可信。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建造虎门炮台时所购买的重型夷炮,三千斤的最大射程为三点五华里,有效射程亦不过两、三华里。所以,朱永兴认为当时的重型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应该在四华里以内,有效射程应该在两华里左右。

长于攻城,拙于野战,守城亦不佳。这是由红夷大炮的特点所决定的,装填发射的速率低,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远不如类似佛朗机炮这样的轻炮灵活快速,更适合守城。

“殿下,火炮阵地置于西面吗”炮兵队长钱邦宸见朱永兴观察良久才放下望远镜,便开口询问道。

朱永兴不太确定,毕竟工兵队的人还没有回来,从这里穴攻爆破是否合适,他也不知道。如果土质和积水情况允许,从这里爆破当然是首选,城墙矮,则容易炸开,且更显威力。

“在不在这面,你们也要仔细测量勘察,做到心中有数。”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回答道:“每面都须如此,临时抱佛脚,岂不贻误战机”

“殿下教训的是,属下知错了。”钱邦宸脸色一红,退了下去。

在历史上,最早采用坑道爆破的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但将这一古代战法真正发扬光大,并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清末的太平军。几百年的时间啊,为什么这一战术异常鲜见,几乎再没有成功的战例,朱永兴曾经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现在,朱永兴也没搞明白,也不想再费脑筋了。反正就是拿来用好了,南京城都能被太平军爆破成功,这区区的永昌城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十七章攻城

每一次实战,都是积累经验,长进技术的良机。工兵虽然组建了,也训练过了,但实战经验还是相当缺乏。

又等了好半天,工兵队的人终于勘测完毕,跑回来向朱永兴报告情况。

“禀殿下,土质合适,五尺以上都没有积水,可行穴攻爆破之术。”工兵队长王谢抹了把汗水,连土带泥,立时成了花脸,却掩不住心中的兴奋和雀跃。

“双层地道可行否需耗多少时日”朱永兴觉得既然有增加实战经验的成分,就不如来个大的。

王谢略微想了想,说道:“卑职觉得可行,最多两三日便可。”

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便放手去干吧,先让辅兵掘壕迫近城池,也减少你们的工作量,加快穴攻速度,争取三日破城。”

三日破城,而且不是疯狂强攻,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速度。不光李定国、白文选觉得难以置信,更是城中的清军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夜色笼罩下来,月亮在暗蓝的天空中移动,把光明的翅膀在永昌城周围弥漫开来。

突然,永昌城西金鼓齐鸣,打破了夜的寂静,也令守城清军的神经骤然绷紧。

杨珅披挂整齐,登城御敌。只是,预期的战斗并没有发生,借着月光只看到城外人影晃动,挖掘声不绝于耳。

“这是”杨珅观察良久,自言自语道:“掘壕阻断城门,欲要困死我军于城中或是效诸葛之计,虚鸣金鼓,以疲我军”

本来永昌城外已经挖了环城壕沟,但明军似乎觉得不够保险。在城西安定门、永镇门外又掘壕沟,象是要彻底将永昌城围死。

杨珅不明所以,且敌人又在射程之外,只好在城头静观其变,并传令其他方向守城将领,提高警惕。勿要轻忽。

上千的辅兵轮流施工,很快便在安定门、永镇门外挖掘出了环形壕沟,宽有丈余,深却不过五尺。掘出的土不断堆积,慢慢形成了一道遮蔽墙。

随后,施工方向转向了永昌城,数条与环城壕沟呈45度角的战壕呈之字形向前曲折挖进,三十米一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掘进。很快便与清军所挖的第一道壕沟交叉连接。

填壕明军要以这种奇怪的方式填塞壕沟,也确实能减少伤亡。杨珅仿佛有些明白了,立刻命令城上火炮射击,阻止明军的行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