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85

分节阅读 8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战胜。

“殿下,卑职告退。”叶虎锦衣卫出身,在情报司工作正是其所长,已经担负起周良甫至监察司所带来的空缺。

“去吧。有情报随时来报。”朱永兴叮嘱了一句,又吩咐道:“特别注意与元江的联络,务必要保证畅通。”

“是。”叶虎躬身施礼,转身而去。

朱永兴略略停顿了一下,转身向帐篷外的一辆独轮车走去,杨国骧则带着两名亲卫紧紧跟上。

一天行军下来。情况还算可以,虽然不到四十里,但也差不了很多。毕竟辎重营刚成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朱永兴便有了一个想法,觉得应该在步兵中大量使用独轮车。

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路况实在不敢恭维,而步兵的盔甲又确实是行军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独轮车小巧,载重可达二三百公斤,可为一个小旗十名步兵驮运盔甲。两人一组。按每天四十里计算的话,则每人推八里,其余时间是轻装,比背着盔甲行进显然要轻松很多。

更主要的是独轮车对道路的适应很广,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如果把轮子弄得大一些,在崎岖的路面上就不容易被卡住;如果加上风帆。还可以借助于风力;如果再根据牛顿力学改进独轮车各部位的位置,应该会更加省力。

嗯。这个还是交给别人去研究吧,自己的物理水平好象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朱永兴暗暗咧了咧嘴,在这辆今天路上刚买来的独轮车前停下脚步,前后左右地观察起来。

人民群众就是用这个东西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朱永兴左转右转,觉得不大象。

独轮车在南方北方的名称和样式都有所不同,北方俗称“小车”;在西南汉族。因其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俗称“鸡公车”;在江南,则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又称“羊角车”。而独轮车的车辕。其长短、平斜,支杆高低、直斜及轮罩之方椭、几乎随地而异、随人而异。

朱永兴抬起两个车把,试着推了两圈。按说这个东西只有一个车轮,应该是很容易倾覆的,但他确实见到有人用它载重、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而且,据说这个独轮车的创始者就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它的前身就是木牛流马,在交通运输史上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哦。

没错,独轮车在四川应该更有用武之地,使用更普遍。栈道啦,山路啦,宽不过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啦。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独轮车游刃有余。所以,注定了独轮车是为小路而存在的。随着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两轮,四轮,才会逐渐取代独轮车。

咯咯一阵轻笑惊扰了朱永兴的兴致,却是梦珠带着两个侍女不知何时来到旁边,以为朱永兴在好奇玩耍,捂嘴偷笑不已。

朱永兴也不禁失笑,伸手相招,“来,坐上去,看吾推得稳不稳”

“殿下,您不早些安歇,怎来了这推车的兴致”梦珠笑眯眯地走过来,却不往车上坐。

“吾想把这车在军中推广。”朱永兴敛起笑容,解释道:“一小旗一辆车,装载盔甲兵器伴随前进,能省下辅兵。若遇战时,士兵也可就近拿取,迅速装备。嗯,一个小旗再配置一名火头兵,一名医护兵,兴许更好些”

一个小旗十二人,四个小旗为一个总旗,四个总旗为一百户,四个百户为一千户,四个千户为一镇。在朱永兴未来的军制改革设想中,他觉得四四制更适合目前的冷热兵器交杂的军队。当然,设想毕竟是设想,以后还会根据观察有所改变和完善。

“殿下,您不觉得,这样有些怪异吗”梦珠左右端详着独轮车,显得有些疑惑。

行军队列中夹杂着大量的独轮车,嘎吱嘎吱地响个不停,这确实有点怪哈朱永兴苦笑了一下,但想法却没有改变。如果有独轮车装载盔甲,每个士兵随身再携带十斤或十五斤飧饭,不仅能加快行军速度,更能支撑作战十天半个月。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大量辅兵,这样的优点,让朱永兴心动不已。

影响行军速度的关键可不是步兵的体力,而是辎重的运输,也就是最慢的那个。那些大车,对路况的要求甚高,陷住卡住很常见。行军时,十几个、几十个人在那里喊着号子又拉又抬,更是司空见惯。

独轮车,或者一匹马拉的窄距的两轮车,才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道路。但运输量的要求,又使辎重营必须装备大车。这还真是个难以两全的因难,朱永兴觉得自己还是想得少了,过于理想化了。

好在此次作战多要依靠水路运输,陆路的运输量小,对计划的实施便没有太大的影响。朱永兴想到此处,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待看到身旁的梦珠,他又起了玩耍之心,非要丫头坐上去,他要体会一下古时候丈夫推着妻子双双回娘家时的那种感觉。

第二十一章再见暹罗使者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自景东县流入思茅地区,然后流经西双版纳,出境称湄公河,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水运大动脉,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江水在景东漫湾脱去了峡谷、高山的约束,变得比较宽阔,水也浅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排开在江湾之中,足有上百艘之多。岸上则是两千明军的营地,由晋王李定国的表弟马思良和总兵胡顺都率领,走陆路,由滇省和暹罗边境一直沿江护送而来。

曾经作为暹罗使者的兰玛菩提坐在一艘大船的船舱中,正与一位暹罗青年说着话。

“征伐安南郑氏只用了二十余日,休整亦不过一个多月,岷殿下便能率明军出兵再战,确实令人惊讶。”帕碧罗阇把目光从舱外收回,笑着说道:“此次若再能获胜,形势便可好转,与我暹罗国也是益处甚大。”

“大人所言甚是。”兰玛菩提表示赞同,说道:“不论是对我国宿敌缅甸,还是新敌广南安南阮氏,明军日后皆可成为助力。在锦线的炮兵训练完毕,亦对北部战事有利。”

帕碧罗阇轻轻点了点头,略沉吟了一下,说道:“岷殿下对西夷的看法和结论才是金玉良言,可惜我王及众臣却没有警醒之意。法人若被引进曼谷,则我国大祸至矣。”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逐渐渗入暹罗。151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签订了第一个条约,规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经商和传教;1598年西班牙和暹罗签订通商条约;1612年英国被允许在北大年开设商馆;1617年荷暹签订通商条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