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55

分节阅读 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除了部队休整,挑选随行人员,准备粮草物资外。朱永兴还希望大胜清军的消息能够散布开来,这对于好几万人的迁徒之路,能够提供很大的便利。

不是担心清军阻截,而是有关沿途土司和民众的态度。那些土司都年代很长,颇有积蓄,面对得胜之师,想必会有更多的支持。

此次大战之后,明军也有不少伤亡,但俘虏的清兵和辅兵则更多。如果全补充进来,明军的兵力将大大超过从前,会有两万多人。

但对于补充兵员,朱永兴还有自己的原则。对于辅兵,因为没有什么罪恶,便采取自愿加入的方式。很多辅兵都是清军在云南强行抓来的,家中或者有老有小,或者有父母妻儿,强行编入部队,其心难安,对军队也是个不稳定因素;而对于俘虏的清军战兵,则还是历数罪恶,促其悔悟,并杀官绝后路。然后,态度较好的编入军队,较为犹豫迟疑的则服苦力赎罪。

而对于清军俘虏中的伤病,朱永兴则派人尽力医治,并让前期编入军队的表现较好的俘虏兵前去安抚宣传。为此,他还写了不少后世政治思想工作的要领和方法,由新成立的宣教机关学习传达。

张勇留粮,不过是小恩小惠。治伤疗病,却是救命之恩。两下相比,高低立见。除了那些亲兵,被将领喂饱了,或者说是视将领为恩主,比较死塌地之外。大多数清兵只是为了吃粮拿饷,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伟大的理想。但人心换人心,朱永兴不相信忘恩负义会是很多人的心理。

第一百二十二章改变的开始求收藏

太阳正当顶,撒下辣的光。

一排木架子立在空地上,每个架子上都倒吊着一个被剥得一丝不挂的清军军官,围着观刑的则是被俘的清军。

一群群俘虏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上去,围着昔日的长官,脸色各异,有的连头都不敢抬。

“线国安,纵兵杀掠,于昆明屠戮百姓数十人,抢民女十数名;于姚安实属罪大恶极,今判死刑。”一个明军军官大声宣布完罪状,高喝一声:“行刑。”

在监刑明军冷冷的注视下,一个清兵终于咬了咬牙,挥动一根两尺长的木棒,啪的一下击打在线国安的身上。

“妈x的,谁敢打老子,老子要活剥了你。”线国安看不见身后的人,挨了打还呼喝着斥骂。

“啪”的一声,打人的清兵后背挨了一棍子,打得他一个踉跄。

“没吃饭吗”监刑明军喝骂道:“不想悔悟自赎的滚去服苦役,别在这装模作样。”

“啪”,“啪”木棒又落了下来,由缓而急,由轻变重,线国安很快就闭住嘴,只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到后来天旋地转,分不清棍子的轻重。身上皮开肉绽,血不住地滴下来。

“骂,骂一声打一棍。”监刑官拎着棍子,越发严格地要求着,谁不卖力便不客气地抡棍就打。

伴着一句句斥骂,棍子一下下落在线国安的身上,连肉带血飞溅开来。他的肋骨被打断,血不断地从嘴里、鼻孔里流出,没有了声息,象死了一样。

“泼水。”监刑官摆了摆手,一桶井水哗地泼到了线国安的头上,他动了动,发出了微弱的呻吟。

“继续。”监刑官冷笑一声,又开始了棍棒刑法。

又过了一会儿,线国安浑身上下已经全是烂肉,成了一个血人。再用冷水泼,也是毫无反应,已经死透了。

尸体从木架子上解下来,砍下脑袋,吊在高杆上示众,算是对这个罪大恶极的屠夫的额外惩罚。

行刑在继续进行,一个个的清军军官被俘虏围上,棍棒齐下,惨叫哀嚎声响成了一片。

这些情景都被押来围观的俘虏们看到了眼里,也包括随后要释放的清军辅兵。通过他们的嘴,明军对待俘虏的手段将传播开去,以达成朱永兴的主要目的:警告,示法。

而同时要公告于世的还有朱永兴所定的对于清军起义、反正、投降的标准和待遇:未与明军对阵时易帜,算起义,相关将领可赦其罪,保留家财,并根据所部兵马多少和功劳大小加封官职;如两军对阵或明军兵临城下时再易帜,则算反正,赦其罪,保其一半家财,按原职任命;要是打不过再请降,家财大半充公,只能保住性命。

不过是取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竟似已经有了压倒性优势,开始招降纳叛了。朱永兴制定并要传播出去的新规则,难免会给人一种狂妄的感觉。但他却不这么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划下道道儿来,大家都心里明白,日后也就少了很多麻烦。况且,这些规则也是一种充满信心的表示,是从长远出发的一个考虑。

朱永兴要改变的还有很多,现在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比如线国安,很多人都要将他千刀万剐,唯有朱永兴持反对意见。对于古代那些残忍得近乎变态的酷刑,朱永兴本着现代人的心理,是深恶痛绝的。把线国安乱棍打死,削首示众,尸身弃之荒野,他认为这已经足够了。

当然,如果敌军将领虐杀明军战俘,他也不惮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他并没有宣布取消凌迟等酷刑,而是在规则中加上了这么一条作为震慑。

文明能够打败野蛮,这是朱永兴所坚信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是他行事做人的原则。他希望跟随他的将军和士卒也能如此,最好是能成为保国卫民的英勇无畏的战士,而不是心理扭曲,以杀人为乐、以虐杀为快的疯子。

汝阳王马宝,庆阳王刘震,陈国公吴子圣,淮国公马惟兴,翼国公马自德,鲁国公祁三升,宜川侯高启隆,孟津侯魏勇,总兵张国用、赵得胜

朱永兴环视了一圈自己要带去安南的将领,这些人大胜之后都升了一级,又能继续跟着朱永兴,加官进爵更加快捷。所以,看得出来,大家心情都比较愉悦。

选出这些将领也是朱永兴反复权衡的结果,而不是随兴而来。昌国公高文贵,镇朔伯吴三省,抗清很坚决;再加上在此战中表现很好的陈奕耀、陈盛、张文翠等将,朱永兴都留给了白文选。这样他远在安南,对这面的情况也能比较放心。

而跟随他去安南的这些人,有些是可倚重的,有些是要观察改造的,还有些是准备重点培养的。比如刘震和马自德,还有魏勇之子魏君重等年轻人,加以熏陶和调教,很可能会成为拥戴朱永兴的中坚力量。毕竟年轻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固定,可以逐渐加以引导。培养新生力量,加快新老交替的节奏,也是朱永兴所要采取的长远之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