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41

分节阅读 4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汉奸”随着骂声,棍子狠狠地打在清军军官的身上,这个军官已经遍体鳞伤,手被吊着,腿已经没有了支撑的力气,象没有骨头似的软成一团,凄惨的叫声也嘶哑微弱。

“让你杀人放火”一个俘虏兵犹豫了一下,偷瞟了一眼外围明军士兵闪亮的刀枪,咬了咬牙,上前抡棍又打。

“让你强x奸民女”“让你抢劫百姓”骂声不绝,棍子一下下落在清军军官的身上,皮开肉绽,血溅了出来,惨叫声由尖厉变得低沉,然后是无力的呻吟,最后则悄然无声。

一群群的俘虏兵围着昔日的长官,骂一句打一棍,直到打得血肉模糊,声息全无。凄惨的死状,痛苦的哀嚎,应该会让这些俘虏牢牢记住他们所骂的罪名,不敢再轻易对平民百姓犯下罪恶了吧

战场上的厮杀那是各为其主,可以原谅;对平民百姓犯下的罪行,就必须得到惩罚,不配享受战俘的待遇。

朱永兴微微转头,对赵王白文选问道:“赵王,您觉得补充了两千多俘虏兵后,对我军的战力有无影响”

白文选沉吟了一下,谨慎地说道:“先放回一些没有血债的俘虏,并且让这些补充的俘虏兵知道,他们也就没有了退路。打乱补充进我军后,如果再有几天的磨合训练,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这些俘虏兵也是精锐,身体强壮,战力不错。”

军队是得到了补充,但要进行大战,显然还需要时间。朱永兴听出了白文选的话中之意,暗自叹了口气。

“殿下。”白文选似乎看出了朱永兴的失落之意,又宽慰道:“虽然要竟全功有些困难,但清军实力折损大半,只能是黯然退兵。我军获得空前大胜,应可满足。”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清军要撤兵,我们也不能坐视。不如派出骑兵缀其尾,看看能否有扩大战果的机会。”

白文选想了想,说道:“就由本王率骑兵去吧,三千即可。”

“赵王这是跟吾争功嘛”朱永兴开了个玩笑,又正色说道:“这样,赵王率骑兵先行,吾暂留腾冲整顿训练人马。如果三五日后清军仍然不退,吾就率全军前去增援。”

“殿下千金之躯,还是坐镇腾冲最好。”白文选笑道:“立功的机会还是留给众将领吧,象蜀世子,那可是急迫得紧哪”

还不是被袭爵的承诺给弄的。朱永兴会心一笑,又不放心地嘱咐道:“杀敌建功当然没错,但过于心切恐怕会有冒失之举,这就要赵王监督提醒了。另外,如果清军要沿原路撤回,那就不要过于逼迫。高黎贡山的险恶,会让清军再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军则不必因此而有损伤。”

“殿下放心。本王已有计策,清军想安然撤退恐怕不会这么容易。嗯,吾这就去组织人马,明日就出发。”白文选狡黠地一笑,眼中精光闪烁,似乎想到了什么妙计,躬身告退。

第九十一章军队建设

曾经有这样一支军队,在历时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上万里,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却能翻越十八条山脉,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占领过六十二座城市,突破了几十万大军的包围。而且,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还能保持平均每天行军达七十多华里,用近乎奇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这样的军队是怎样炼成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意志使这支军队不垮不溃,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朱永兴梦想着有这样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军队,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这并不妨碍他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严格的纪律,这已经有了,大多数的军队都不会把残民以逞当作信条,哪怕只是说说,也会装出一副仁义之师、救民于水火的样子。所以,重点在于细化军纪,以及严厉的执行和监督。只有军法官肯定不够,宪兵便成了需要组建的队伍。

在朱永兴的计划中,宪兵不仅要维系军纪,约束其他军人行为举止,处理军队中的各种刑事事件,还有押送军事物资,审讯战俘等职能。而且,日后有了较稳定的根据地后,宪兵还要行使地方警察职能,可谓是功能多样。

而信仰,或者称为理想,是一个能使士兵们摆脱当兵吃粮、浑浑噩噩的好办法。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且看到了实现的希望,士兵们才会变得英勇顽强、忠诚可靠。

为朝廷,为皇帝,为国家,为人民,这些目标过于崇高和虚幻。对于普通士卒来说,为了自己和家人将来的美好生活,保卫自己的土地、房屋、财产,应该更能使人充满动力。

所以,军队中成立一个宣教机构是必要的,除了宣传、鼓动之外,还应该成为士兵诉说不满、发泄积郁的渠道,将一些矛盾在内部化解。宣教机构还要有一个功能,那便是教育,教士兵们识字,提高士兵军官的文化水平。水化水平高了,人的视野就会开阔,能更好地理解军令和操典,顺带着学习新武器、新技术的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还有什么呢朱永兴握着鹅毛笔,把鹅毛在脸上蹭来蹭去。哦,还有军校和参谋部,军校可是近代化军队的标志之一,也是掌握军权的必要手段。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战术的军官,再把那些老军头塞进参谋部

呼,朱永兴甩掉鹅毛笔,苦笑着轻抚额头。计划不错,但要落实得完美,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只能先把架子搭起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想来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就算自己,也是个半瓶子,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只是照葫芦画瓢罢了。

“殿下。”长史易成脸上带着喜气,快步走了进来,把手里的书柬递上来,“好消息啊,汝阳王马宝、叙国公马惟兴、汉阳王之子马自德、宜川伯高启隆率兵马六千余赶来相会,已过古永,不日即可到达。”

哦,朱永兴精神一振,接过书柬打开阅看,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虽然不能使所有人都改变心意,而打消降清念头,但与历史相比,云南的降将降兵已经少了大半。此消彼长,明军兵势变强,吴三桂也就失去了大量扩充军队的机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马宝、马惟兴等人应该是云南最先投降的明将,他们能够从滇西北跋涉前来,说明自己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没有郑家的传信儿联络,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管马宝是不是冲着郡王的谕旨和印信而来,腾冲大胜应该能振奋起他们的抗清意志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至于以后,就用一个个的胜利让他们心中的希望越来越大吧

朱永兴本想亲自去迎,但犹豫了一下又摇了摇头,对易成说道:“请怀仁侯代吾去迎接一下,带上些粮草猪羊,犒劳远道而来的忠勇将士。这个郑昭仁,不错,很好,以后吾有大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