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26

分节阅读 2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讲述完整个战斗的经过,张勇又问了几个问题,然后便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好半天,他才似乎醒转过来,摆了摆手,命令亲兵把这个家伙带下去好好看管,并去召集军中众将来帐中商议。

不一会儿,几个将领便来到营帐之内,听张勇把事情简略说了一遍,开始各自沉思。

“都督,伪宗室留守这是要乱我军心。”一个游击首先进言道:“把伤兵交回来,他会有这样的好心定有什么y谋诡计,不可不防。”

“伪宗室此计甚毒。”另一个将领断然下了结论,“若是我军接回伤兵,则增加了不少负担,还可令我军士兵产生畏惧心理,可谓一箭双雕。”

“岂止是一箭双雕”又有人想出了道理,说道:“若是我军置之不理,则敌人便可大肆宣扬,说我等视士兵如草芥,伤而不救,令我军士兵产生怨恨之心。”

张勇沉吟不语,他也同意诸将的看法,这些伤兵收回来是负担,不收又失人心,实在是有些左右为难。象这样的事情,他还是头一次遇到,当然也就缺乏应对之法。

“都督,末将觉得还是把伤兵收回为上策,可显都督爱兵之心,恤兵之意。”一个老成持重的将领是最后发言的,想了很久,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军多是甘陕健儿,随都督转战千里,弃之令人心寒。虽说是个负担,也会令一些士兵产生畏惧心理,但既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就不如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有,故王将军的遗体,也可向伪宗室索取。”

若能将王进宝的遗体要回,好好安葬,自然是好。张勇的心为之一动,觉得这个将领所说甚为可行。他已经想过了,虽然能把这个传信儿的被俘清兵杀了灭口,但明军还是可以把伤兵列于阵前并大声宣扬,消息走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伤有救治之医,死有埋骨之处,士兵才无后顾之忧,才能拼死作战。”张勇终于作出了决定,沉声说道:“受伤、阵亡,军中常事耳,我军百战之师,岂能为此而军心散乱吾意已决,派人与敌军接洽,接回受伤将士,并让故王将军入土为安。”

伤兵得不到救治,就在战友身旁哀嚎等死;战死者得不到安葬,凄惨地暴尸荒野。这在自古以来都是最伤军队士气的行为,即便是封建军队,也尽可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张勇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外,心中视士兵如草芥,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足的。何况,伤兵如果能复原,就会成为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第五十七章远方的厚望

我只是不想浪费医药和粮食来养活这些伤兵,至于其他俘虏,虽然暂时不杀他们,但也不是无条件地放掉,现在更不是放走他们的时候。

朱永兴看着刚刚离开的仿佛恍然大悟、眼中还露出钦佩和了然神sè的几个将领,知道他们把问题想复杂了,自己的这个理由显然并不被他们所完全认可。

谁说古人思想单纯,其实他们往往想得很深,很多。就象那简炼的文言语句,意思的表达可能是多方面的,忽略一个字都可能理解偏差,更不要说那些众多的典故,非经过寒窗十载而不能领会完全。

算了,不必再多加解释,他们想得复杂反倒能显出自己的高深莫测。朱永兴轻轻摇了摇头,拿出纸笔,在上面写划起来。

每次在书写的时候,朱永兴都要背着别人,除了梦珠在旁边的时候,才能让他免了这苦差使。并不是他不相信别人,而是这一笔烂字实在不好见人,而且为了保密,朱永兴故意写得极为简炼,关键文字还是用拼音或简写。写出来的东西只是相当于一个提醒他的纲要,他可以依此在以后进行发挥,重新让梦珠记录完整。

那嵩,龙韬,于七,周玉,杨彦迪一连串的名字和地点被简写在纸上,这些都是朱永兴可能要利用并招揽的人物,在他们背后则是载于史册的抗清事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上的这些星星之火却因为孤立无援,或是筹划失当,而被清廷一一扑灭。朱永兴想做的便是把这些事件尽可能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其按照自己计划,在合适的时间爆发,然后燃起熊熊烈火。

还来得及吗朱永兴回忆着,思索着,最后在那嵩的名字简写下划了重重的一笔。最近的、最容易的,或者也是最可能重创吴三桂的机会,就要着落在这位在云南势力最雄厚的土司身上了。

在云南,明朝封有三百多个土官,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丽江木氏、元江那氏和蒙化左氏,号称云南三大土司。而元江那氏不仅实力雄厚,且比较忠心于大明,历史上的抗清起义,让朱永兴对那氏青眼有加,寄予厚望。

在军事上,明朝规定土官所掌握的“土兵”,平时须服从当地卫、所的调练,战时须服从国家的征调,不得自行领兵越境。然而,这仅只是对一般土官而言,对“军民府”土官则无此限制。即“军民府”土官可以掌握兵权,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于一身,掌控着一方政治、经济、军事命脉大权。

“元江军民府”的行政区域:东临石屏、临安建水,南抵安南交趾,西至老挝北部,西南至车里、福海,北接镇源,东北接楚雄。但其军事管辖权节制范围远比行政区域大得多,一但战争需要,他可以根据云南总督军令对车里、大候云县、木邦、镇雄等周边府、县进行节制。

“元江军民府”还有行使境外用兵的权力。如明洪十九年,隆庆二年,隆庆三年,天启七年,元江军民府都在境外进行过军事行动,协助明军捍卫疆土、保家卫国。

在“三征麓川”的军事行动时,元江军民府更是统帅东路纵队,合木邦、孟通诸寨、车里及大候共五万多土兵打通木邦到麓川的通道,与各路纵队人马在麓川汇集,协同配合明军。

元江军民府经过多年征战,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拥有实战能力,又具有技战经验的地方武装。据元江府记载:侬人今傣族,其种在元江与广南同俗长技在铳,盖得交趾者,刀盾枪甲,寝处不离,ri事战斗,方、杨、普、李四姓倮罗,号称善战,为诸彝之中最强者。

或许有夸张之语,但朱永兴知道能让吴三桂亲征,并在清军大举进攻下坚持数月之久,元江那嵩的实力确实很可观。如果不是有叛变的土官引领清军间道而行,避开了元江那嵩的伏击;如果不是明将朱养恩惧于清军之势大,不敢出击以侧应元江;如果不是那嵩固执己见,事先不与李定国联络,以至孤立无援

历史的发生有其必然xg,也是由无数个偶然决定的。如果重来一回,朱永兴有信心把元江之战打得更好,即便是不能借此扭转云南的局面,也要崩掉吴三桂这个老汉jin几颗狗牙。

牵一发而动全身,朱永兴率领几支残军与清军在高黎贡山展开大战,永昌、大理、姚安等地的清军都有所行动,或抽兵增援,或提供粮草物资,消息便不可避免地在滇西传播开来。

当然,这也正是朱永兴所希望的。万马齐喑、满目失望的形势下,他以宗室留守行监国事的身份出现,并向貌似强大的清军发起了挑战,这不亚于一道划破y沉天空的闪电。

有的人看到了希望,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有的人并不十分确定,谨慎小心地采取行动,想获得更大的利益;有的人则视之为垂死的挣扎,认为这不过是很快便会被清军击败的徒劳反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