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6(2 / 2)
各营盘开始挖壕沟,筑堤坝,搭建塔楼,防止卫国狗急跳墙,夜中前来偷袭。
辰凌在古代历史中,经常看到双军交战,后方粮草被烧而溃败的例子,特别调动五千精兵,把守十万大军这三个月的粮草仓库,辎重粮饷、兵甲武器等,都是后勤保障,如果这些东西出了问题,仗就没法打了。
两军会合之后,辰凌并不急着冒进,而是重新划分麾下的部将职责,让这些将领相互熟悉,以免到时候指挥不灵,被敌军冒充炸营等,同时严肃军机,颁布临时六条斩将令。
一严重违逆军纪者斩
二消极怠工、扰乱军心者斩
三临阵脱逃、不战自溃者斩
四喝酒、贪色贻误战机、导致大败者斩
五纵容部下奸淫掳掠、烧杀抢夺、军纪松懒者斩
六因一己私利,故意拖延战机,见死不救同伴者斩
辰凌颁布了六条最新斩将令,意在严整军纪,吻合慈不掌兵的道理,两军会合的次日,就召集各部都尉以上将领者,开扩大军事会议。
魏军中,都尉掌管三千兵,以上的将领分别是中郎将、骁骑将、车骑将都是掌兵五千左右的,裨将、副将掌兵一万,先锋将军、其它左右中将军,皆掌兵两三万不等,大将军可以统兵十万。
辰凌为右路伐卫大军的主帅,将爵就是大将军,领兵达到了兵权极限十万,副帅周淮英被魏公子推荐,魏王破格提升的将军爵,除了他,还有四位将军,两位是在大梁城外军营就见过了的杨匡义,军中老将,使一杆枣木长枪,部下有四个儿子,都是清一色的中郎将。
另一位副将叫夏世雄,使一对六十斤重的双锏,四旬年纪,体格健壮,入伍二十多年,也是在军中摸爬滚打,从兵卒熬上来的将军,浑身军伍之风,粗犷大汉,黑脸将军。
新入帅堂的两位将军,都是一人是常年驻守东南边关的将军,姓程名肃,另一位将军从大魏南面地方调过来的将军叫徐泰,带来的是两万地方乡勇军。
四大将军身穿甲胄,四平八稳坐在堂前左右,加上周淮英,一共五人坐在内层的将军座位,他们身后一层,是副将的座位,足有二十几人,中郎将等五十人,宽敞的帅堂,坐满了七八十位将领后,外围一层又站着一百多名都尉,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辰凌随身带着几名谋士,也都是旧识,尚方俊、庞淮、朱泽尧,被他调到身旁,出谋划策,整理军务琐碎之事等,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程肃将军,你久居卫魏边境,目前小卫形势如何”
程肃抱拳道:“禀将军,小卫近来得知我军来袭之日,早在月前就已经厉马秣兵,招募了很多新军,以前小卫的常备军不足十万,但是这一个月来,听说卫君亲自颁布征兵诏书,要誓死保卫疆土,因此不少卫地子民纷纷加入,壮大了不少,光守在曹州这一带,就有六七万人马,曹州属于郡城,下属由郓城、鄄城、平陵、东明四座城邑拱卫着,各城皆有人马,还有许多城镇有盗寇、响马、地方军,要瞬间攻破几大城池,并非易事。”
辰凌点头,出征前有三年之期,并未限制攻克的具体期限,他并不着急入卫,而是要把敌国的情况摸清楚,才能有胜无败,而且此处卫地接壤宋国,早听闻宋王偃会师五国结盟的事,自己这支人马如此靠近宋国,也不得不防。
而且辰凌还派出密探,查其它几国调兵出征情况,以及魏国另外两路军如何行动,不打算做出头鸟,暂时把麾下将士训练一番才是正事,回头伐卫之后,还有伐宋,没准日后还要跟齐国、楚国交战,把这支魏军训练成一支尖刀,借刀杀人,等斩掉齐楚一些力量,齐楚魏交恶下来,两败俱伤,有利于燕国日后统一天下。
“密切查探卫国、宋国边境,军队调动情况,还有粮草、军械补给路线和驻扎地形等,越详细越好,没有准确的情报前,各军营不得擅自行动,只在原地练兵。”
“遵命”众将异口同声抱拳喝道。
辰凌目光一扫,凛冽地看着众将道:“为了确保我军的作战能力,调动灵活,需要重新整编一下,按移动方式来划分,主要步兵、车兵、骑兵三大兵种,以步兵为主,又分成重甲长抢手、刀斧手、盾牌手,精锐武卒,轻甲弓弩手,骑兵和车兵、斥候兵单独为旅,配合步兵,执行相关任务,成立斥候队、敢死队、特种队,设先锋前军、中军、左右两翼军、后方辎重军五大区,从今日开始,各军部将领配合整编,伐卫凯旋后根据战况,恢复原军的编制。”
诸将相互看了一眼,都察觉主帅要大刀阔斧整改军旅的决心,想到对方最近的威名,都不敢违逆,站起身同时抱拳:“喏”
第0542章 列国皆动
中秋过后,魏国出动大军赶赴前线,浩浩荡荡,气势排山倒海,威压过去,让世人瞩目,看到了魏军的强盛与彪悍。
赵、齐、楚三国也不甘示弱,也派兵出征了。
战国时期,阴阳家学说甚盛,各大战国的旗帜颜色与服饰主色都是极有讲究,有据而定的,讲究的依据就是该国的天赋德命。
赵国与魏国都是出于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只见巨鹿城外,聚集着数十万的甲士,数万骑兵方阵,向着中山国进发。
由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一年多,因此建立起单独编队的骑兵,数万人马,清一色的铁骑,一队队骑兵在前方开路,战马如洪水、长枪如铁林,清晨的阳光照在隋军的明光铠甲上,映出森森冷光。
万马奔腾,轰隆隆飞驰而过,卷起烟尘,如一座巨山再向前推移,泰山压卵,势不可挡。
以马服君赵奢为左军统帅,赵袑为右军统帅,太子赵章为中军,大将王并辅之,廉颇统领骑兵,这支大军浩浩荡荡直插中山国。
与此同时,赵王雄才大略,还派出平原君赵胜,赵国上将军孔青,各带兵靠近赵国西北的林胡、楼烦,要对这两个游牧部落动手,三面交战,一举完成赵国扫灭周围小国的壮举。
目前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虎狼之师外,唯有赵兵战斗力最强,隐隐压过了魏卒,楚卒与齐卒略次之,燕、韩最弱。
中山国,都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前身为北方狄族鲜虞部落,皇室为姬姓,曾是周王室的嫡系,只是后来逐步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血脉不纯,已经半戎半周了。
中山所占的地利,虽不比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倚太行分支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之天堑,战守迁之便利,优于赵国之邯郸,而不亚于燕国之幽蓟。
其实在战国初期,大约在公元前432年前后,中山国就已经成为赵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于公元前414年乘赵国内乱,在顾今定州市重建独立政权;但为时不久,经过改革而强大的魏国,在先后击败齐楚并占领秦西河之地后,派乐羊、吴起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国之辱,于公元前381年在齐国的支持下重新复国,迁都灵寿,这次领导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
从中山国姬桓公开始,中山两代君主“身勤社稷”、“忧劳邦家”,自强自立,富国强兵。当时,列国以战车数量衡量国力,中山国被称为仅次于战国七强的“千乘之国”。
然而,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无改革进取之心,当时秦、赵、魏等国推行变法,改革弊政时,中山不是卧薪尝胆,却醉心于孔墨学说,儒家和墨家思想是为拯救当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苦难所开的药方,由于它不适应诸侯间所进行的兼并战争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