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君临战国 > 分节阅读 245

分节阅读 2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身已老,精力不足,难以后继了,无法再为魏国尽力,立身有余,觉得愧对国家。

这几年来,他内心一直深藏着一个愿望,就是给魏国寻觅一个足以扭转乾坤的经天纬地之才,同时此人又必须具有高绝的个人品德,不至于给国家酿成后患,想不到,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辰凌

“辰凌,你认为魏国如何,有没有称霸诸侯,一统中原的根基和潜力”公孙衍忽然试探问道。

辰凌微微一愣,不露声色道:“魏国人杰地灵,处在中原核心之地,土地肥沃,水域发达,有称霸诸侯的先天条件,但要统一中原,这些不是最重要,魏国一无险要山川河塞,难以抵挡四面围攻;二来朝政变法不彻底,阻碍势力太多;三是地处中原核心,很容易遭受战争,要统一天下,国力、军力、经济、人才、地理位置都非常关键,魏国似乎不具备。”

公孙衍轻声一叹,点了点头,似乎不愿,但还是不能否定,他也早看出,秦国才具备统一天下的各种条件,早年他在秦任大良造时,就惊喜发现这些优势,可惜后来被张仪和秦王逐出秦国,为此他任何时候都忌惮秦国,所以才不断发动合纵,就是要阻止秦的强大。

除此外,楚国、燕国在地里形势上,也有这方面优势,地处一角,不会腹背受敌,只有前进与后退,当然无论秦、燕、楚,背后都有少数民族的威胁,也要考虑在内,只是相比之下,比其它几国被诸侯国囊括中间,形势更主动一些。

“那你看好哪国,能实现大统”

辰凌谨慎道:“秦国”

公孙衍问道:“楚国如何”

“断无可能”

“那燕国与赵国呢”

辰凌自然不会给燕国树敌,故意道:“燕国地处偏远,民风落后,文化粗浅,旧制腐朽,经济贫穷,难有大作为;赵国是秦之后,第二个有希望实现大一统的国家,赵武灵王雄才大略,推行胡服骑射,有横扫中原之雄心,日后必将有所作为,乃诸侯另一号公敌”

“赵国”公孙衍眉头皱起,满脸寒霜,似乎对这个能威胁到魏国的诸侯国,有些芥蒂了。

第0499章 老谋深算

公孙衍尽管是辰凌很敬佩的人,对他也很抚照,但事关国家命运,他丝毫都不会妥让,在燕国与赵国对比之中,尽量压低燕国,抬高赵国,夸大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

赵国与魏、韩三家分晋,一脉同源,但八十多年过去,三国也摩擦不断,并非一心,特别是眼下中原将逐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强大骑兵,据说已经有五万铁骑了,还在扩张中。

相比中原诸侯,都是甲士与战车,骑兵虽然也有,但都是穿插其中,不是独立的兵种,一般负责探马、偷袭、运输、冲锋,属于步兵中的一个分支,唯独赵国的骑兵是独立编制,与步兵分开。

除赵国外,秦国也有铁骑,因为常年与西戎部落交战,戎狄都是散骑,奔袭战为主,因此秦国强大之后,也有三万的常规骑兵,楚、齐、韩、魏四国骑兵只是一两万,毕竟一名骑兵供应的粮草和军饷,要超过十名普通甲士,花费太大,而且中原马匹少,所以骑兵没有独立编制。

公孙衍听完辰凌的几句言论,早就对赵有了警惕的老丞相,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赵国与魏国接壤,常年与胡人交战,赵兵比起魏国武卒还要骁勇,绝对是与秦国虎狼兵,不相上下的兵员,对赵不得不防。

老丞相纵横家出身,一考虑问题,又纵又横,反复衡量诸国的关系与利益,盘宗错杂,环环相扣,过了半晌,长长一叹,年岁老迈,时不待我。

如今的公孙衍有心无力,难以再奔走六国,针对赵国布防了,而且时机也不成熟,为今之计,只能叮嘱魏王,时刻小心赵国,在北方边境,多设驻军,联合韩、燕、齐等临国,制约赵国的扩大,适当煽动赵国威胁论,把赵国塑造成继秦之后,第二个野心勃勃的帝国。

不过公孙衍对燕也有点不放心,他未曾去过燕国,对燕不熟悉,问向辰凌道:“燕国最近推行新政,有探子回报,律政新颖,彻底废除井田与奴隶制,施行耕者有其田,调动起了百姓的积极性,有关工商、律法、太学、民俗、物化、官体等,都进行细致的变革,比之商鞅变法,更细化更合理,目前有条不紊地进行,燕国今后会不会后来居上,成为魏国的大患”

辰凌心中一动,想不到公孙衍足不出户,对天下大势却了如指掌,看来丞相府也有类似情报机构,小觑不得。

“属下在燕办事期间,的确见到了燕国变法,看上去,似乎集法家于大成,实则混乱充数,把历代变法东一段、西一截拼凑起来,细致是细了,但是许多条令本身就相驳,而且燕国老旧,民智未开,不通教化,推行的新政又离奇古怪,因此属下认为,不出三年,必然破产。”

“哦,你是这样以为的”公孙衍看了辰凌一眼,意味深长地问道:“听说,你把辰府不少家产都挪移到燕国,接近四成,这又是何故”

辰凌心中一紧,心想这公孙衍不简单,早查了我的家产,看来一直都在试探我,看我是否有长留于魏的心思再往深一想,他辰凌锋芒毕露,已经让所有诸侯国侧目,甚至把他当成少年吴起,青年孙膑了,这样的人才,举世关注,他如果有离魏的心思,这么老丞相和魏王,肯定不会手软地把他除掉,以免日后成为魏国的大敌。

吴起和孙膑就是最好的例子,曾经都是魏国任仕,后来不得重用,或是被迫离开魏国,最后一个成就了楚国,一个早就了齐国,都对魏国造成致命一击。

另外一人,就是商鞅,青年时期叫卫鞅,在魏国上几任一位老丞相公叔痤府上任中庶子,管理书房文案和书籍,博学五车,有乾坤大才,可惜公叔痤临终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建议重用卫鞅为相,若大王不用,必杀之,免留后患。

可是魏惠王根本没听进去,既没用,也没杀,最后商鞅入秦,与秦孝公君臣肝胆,披荆斩棘,推行变法,三十年使得秦国成为七雄之首,夺取了魏国西部八百多里土地,河西全部沦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