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君临战国 > 分节阅读 155

分节阅读 1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四强五国不足以效法,唯有秦国之变法,从根本上做出了变革,废除旧制,建立新律,使秦国焕然一袭,达到强盛”

辰凌微微点头,他只知道,历史对商鞅变法评价甚高,但对其他国变法,并没有细看过,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人变法,但具体如何展开的,真实效果如何,史书记载也不全,即使如史家之绝唱史记,真实度也不过几成而已。

此时听苏秦娓娓道来,对各国的变法,大致有些了解,辰凌称赞道:“想不到丞相对法家也有此研究,但不知,燕国要变法,是否也要走商鞅变革之路”

苏秦叹道:“非商鞅变法之路不可”

这苏秦可是外交大家,察言观色是他最擅长的,早在数日前与储君探讨,就揣摩到了储君的心意,想要依法治国,因此今日在朝会上,君臣一唱一和,顿时把朝会的重点引到变法上来。

这时廷尉徐渭公,掌管司法审判一职,他迈出臣列,拱手道:“启禀储君,老臣觉得不可,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盛,但律法太过严厉,酷刑颇多,充满血腥之气,燕国刚刚清除了外敌,还有内患未平,百废待兴之时,民众人心不稳,贸然实行变法,恐怕引起各方民变,请储君三思”

徐渭公是燕国旧贵,他这么一说,有一些燕国旧臣贵族的人,也出来纷纷支持徐廷尉的观点,认为不能采用商鞅变法,或者认为时机不成熟,暂时不该变法。

辰凌心中微微一凛,幸亏自己还没有发表观点,这样一来,就能看清各方不同意见,如果自己加入讨论辩解,很容易与群臣对立,真正的君王,懂得帝王之术,都是不动声色,让群臣先k一番,皇帝做最后总结陈词。

苏秦铁口如江河,自然不会示弱,这边回道:“燕国百废待兴,旧制老法,陈旧不堪,犹如夕阳垂暮,这次齐国入侵,邻邦排挤,正给我们燕国人上了一课,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燕国若不崛起,必然会被战国六雄无情抛下,如今燕国老旧势力被重创,正是为变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现在燕国难民成堆,各行各业都要重新规划,直接变法,省去了商鞅变法时,秦国老旧势力的阻碍,即使有,也会小的多,血腥之路必然减弱,一旦朝政颁布新法令,阻挡者,大多都因守旧的利益遭受冲击,才会反对,而这些人恰恰是顽固势力,是燕国发展的阻碍,理所当然要采取强制手段,任何一国的变法,没有绵羊般软发,都是铁血般利剑,披荆斩棘”

几位旧臣被苏秦的话堵塞得无言以对,因为他们根本没料到今日早朝上,会探讨变法的话题,使得一些守旧派,根本没来得及准备长篇大论和例证,相反苏秦早就和储君通过气,回去专门翻阅了各国变法的资料,论点硬朗,论据清晰,一时间横扫朝政对手。

辰凌心明眼亮,坚实舒坦,此时微笑道:“丞相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得寡人拨云见日,忧心顿去,看来燕国要强大,非变法一路,别无它图,只可惜暂时我燕国没有法家人物,只能辛苦丞相,暂时担任变法的领头人,根据诸国变法之优劣,起草一份文书,下一次寡人会协同众臣一起商讨抉择”

“当然现在燕国正处在巨变之中,徐大夫刚才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变法不可冒进,商鞅变法效果虽好,但太过冷血残酷,寡人觉得,要依法治国,以德固基的思想,法是根本,建立健全的律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保护燕国百姓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害,同时要加强道德弘扬和普及,宣扬仁政、品德建设,让百姓能知书达理,不违法的情况下,都要受到保护,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国家和百姓的坏人,自然要严惩不贷”

他的几句话,既坚定了苏秦变法的观点,又把徐大夫的话兜了一下,给了台阶,避免他钻牛角尖,变成顽固势力,这样一说,两人个人都缓和一些矛盾,觉得储君公正宽宏,而且辰凌最后提出依法治国,以德固基,就是糅合法家、儒家等思想,不走偏激,过分强调哪一种治国之法,因为朝廷机构很复杂,并不能一言拍死,要懂得融会变通

第0313章 墨仙子

辰凌敲定了变法之事,避重就轻,暂时压制住旧贵族势力的反驳,让苏秦回头组织人手,撰写变法相应律法,这才是关键,能与能变法成功,主要看实施的人,以及实施的各种律法。

比如商鞅变法之初,提出了治秦九论,分别从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连坐论度量衡论官制论齐俗论等,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需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接下来,辰凌又提出了结盟匈奴、建新国都、安置难民、筹建学府之事,打算建立一座黄金台,把贤者郭隗老士子,封为燕国支柱,国之栋梁,入住黄金台,从而颁布求贤令,向天下各国人杰士子,抛出橄榄枝,求贤若渴。

这些事由于跟大臣们的利益相辅相成,因此很顺利地敲定下来,早朝退后,辰凌单独留下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杨延和,少府顾彦章,这两人可是管理财政和税收的,国之根本,盘问国库储存、工商情况。

王宫,御书房内。

杨延和道:“启禀储君,从白氏商会购入一万石粟米食粮,使难民熬过这个冬天,问题不大,等三月开春,就是春耕季节,那时候,还有继续购粮,等秋收之后,可从赋税上收取耕农的一些税租,好的年头,国库的粮食就能充裕起来,补给前线将士粮草补给。”

辰凌叹道:“我微服私访中,看到很多难民中,也有些劳动力,这些青年中年,害怕上战场,不参加军队徭役,光白吃白喝,也不是办法,寡人打算让你们想一些可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活儿,比如纺织、比如铁匠等,在郊区建立几个作坊,开始招工,动体力者,每工作一日,支付燕币,妇女可从进入纺织作坊,同样按工作日支付报酬,这样在每日免费补给方面适当减量,减少朝廷负担,还能充分调动起难民的劳动力资源,按劳分配,使这些难民中,愿意劳动的人逐渐富裕一些,好吃懒做的人,自然就贫一些,不能大锅饭,使国民都在消极生活。”

两个大臣一听,眼光一亮,以前从未想过这个道理,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储君说的对,咱们燕国临近大海,可以捕鱼,也可以制海盐,微臣打算建立盐厂,以前都是靠军队士卒制盐,现在雇佣当地百姓,可以按劳支付燕币,同时能把将士解脱出来,专心训练。”

辰凌点头道:“好,着手去开展吧,等丞相制定的新法出来,你们两卿部门要积极配合,完成燕国的改制,使咱们燕国彻底富强起来,带时候会有工商法,建立国有企业作坊,你们肩上的担子也不轻啊”

二人听得心里暖烘烘的,受到储君单独谈话、重视,都觉得备受重用,感激涕零之下,纷纷表示鞠躬尽瘁,退出了御书房。

辰凌又单独批阅一些奏折,这时有内侍通传:“储君,墨姑娘求见”

“墨姑娘墨妃暄”辰凌想到这位红颜知己,心里一热,好段时间没有看到她了,自己这些日子,九死一生,恍如隔世,对于佳人的思念,更加强烈。

“快快请墨姑娘进来。”

“遵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