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君临战国 > 分节阅读 149

分节阅读 14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汇聚在他身上,也形成了帝王独有的气质,那就是俗话称的真龙之气,当然君王君王,先有君子之度,再有王者之量,才能成为明君明主,这样的君王才能活得长久,开创伟业,千古留名,大江东去浪淘尽,明君却能照耀史册。

辰凌感觉到,那君王之度,是气度,能容忍一切,能屈能伸,招揽各种人才为己用;是节度,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和幻想,能做到任何事节度有致;是方度,有规矩,不朝令夕改,不随心所欲,商贩分明;是信度,要言而有信,不能愚弄百姓

君王之量则包涵度量、容量、思量、智量、勇量、仁量

总之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君王,驾驭全国的政令和百官,就要有千古难得的才能和机遇,纵观历史长河,好皇帝屈指可数,不是那么好当的

“呼”辰凌听完汇报,深吸一口气,如何把燕国这支队伍带上道儿,全凭自己领路了,方向对了,才有希望,如果方向弄反了,只会越走越远,背道而驰。

根据历史知识,燕昭王登基之后,就搞了个筑黄金台活动,意思是打造一个黄金楼阁,把燕国的老臣、名士郭隗供奉起来,表示尊重人才,于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争相入燕,比如乐毅、剧辛、邹衍这些名士,都是战国时期,助燕走向繁盛的功臣。

目前这些人分布在赵、魏、齐国,基本郁郁不得志状态,正是他招收的对象,还有在大梁城的范雎等一些士子,在魏国不受重用,都被自己提前请入了府内,这些日子自己不在,不知他们现在如何了,等这次回去,把他们都劝说投奔燕国来发展,就多了一批骨干。

“好了,你们也累了,眼看就要天亮了,各自回府休息吧,随时等着寡人的召见,再过一日,就到了三天一次早朝,朝会上,寡人要针对这些大事,做出一些补充和政令,还有一些新举措,拿出来与百官商议。”

“遵命,储君”四人有些疲倦地退出了殿门,各自出宫回府了,荆燕则返回了驿馆。

辰凌起身打了哈欠,伸了个懒腰,对于燕国目前的时局,有了概括认识,接下来就是如何按部就班地施展了,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还要结合实际,不能一下子超乎世人的理解,难以接受。

于是他休息了两个时辰,醒来时,已经到了辰时,日上三竿。

辰凌暂时不想让太医、宫女知道他身上有伤,于是自己上药后,换上了内衫,才吩咐宫女进来,八个处子美人,服侍他穿上长衫衣袍,好久没有这么多宫女服侍,不得不说,这种享受绝对帝王级。

睡上一觉,精神,辰凌在王庭修竹空地内,习练了一会剑术,内力逐渐恢复过来,有真气在体内,对伤势的好转也有促进作用。

上午的时间,辰凌认真思考,起草了一部关于燕国与草原匈奴签订的合约,缔结友好盟约,平等互助,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相互有战事,要无条件出兵相助,自备武器和粮草,事后需要一定军饷补给由被帮助方滋补。

二是建立通商城池,选择在匈奴兰族与燕国边界间,双方共同出资,燕国负责建造设计,匈奴出部分劳动力,共同完成,城内贸易兽皮、粮食、海盐、兵器等等,商旅利润抽取一成做赋税,税收匈奴与燕国平分。

三是匈奴要为燕国饲养战马,每年不低于五万匹,燕国按照草原市价的八成来进行收购。

四是燕国在通商城邑中开设学堂,教授中原文字,以及四书五经,为草原传播文明和知识。

五是双方共同出兵,匈奴出兵一万,燕国出兵两万,驻守通常城邑,负责保护城池安全,以及城内武斗纠纷等,维持秩序。

六是通商城邑要有城主,负责管理城邑,包括建设、道路规划、宏观调控等,正城主必须是燕国派往的官吏,副城主设立两人,匈奴与燕国各占一人。

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

辰凌把自己能想到的细节,都写入其中,看上去公平公正,匈奴会很欣然答应,因为他们有了跟中原人学习的机会,而辰凌目的却是用这种文化炮弹彻底征服兰族,同化匈奴,然后利用兰族压倒其它匈奴部落,逐渐归附中原。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春秋时期开始,游牧胡人就不断侵略中原,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把中原包围,数百个部族,差点把中原炎黄血统给灭了,后来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力挽狂澜,击退蛮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才得以延续了中原文明,接下来,有秦朝、汉朝、南北朝、隋唐、宋明各个时期无不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更别提五胡乱华、契丹大辽、金国掠宋、蒙古元朝、后金满清的威胁了。

为何一直以来,中原只有防守之心,难以彻底击败甚至消灭蛮夷匈奴胡人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男女皆能战,好勇武,整日学习骑射,而且人高马大,清一色铁骑兵所向披靡,中原军队无论冲击力、速度、硬战都不如游牧部落,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重要一点,因为游牧部落,四处游荡,没有统一固定所,也没有城池,除了王庭和几处安置粮草的要塞城邑外,几乎很少有城县和城池,进退自由,不受拘束,而且它又是苦寒之地,即使在中原鼎盛时,也不会兴师动众举全国之力,去那对于中原人是苦寒之地,一毛不拔之地,大动干戈,即使想攻打,游牧部落直接举族搬迁,去漠北还要漠北的地方,中原军队是无法长驱直入一直去追击的,因为没有意义,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又没有占领的城池,这也是中原人为何不去攻打游牧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统治的王朝衰落时候,腐败无能,军力涣散,很多儒家中庸思想的愚忠之臣,涉及到亡国利益时,总是恬不知耻地提议和解,割地赔钱,岁岁纳贡,保存一点地方继续他们的统治,最具代表就是南宋。

因此概括下来,中原强大时,对游牧部落不屑一顾,觉得苦寒之地,没必要兴师动众去占领,因此有了蒙恬驱逐胡人、秦开击退东胡、李广驱逐匈奴等等,只是起到驱逐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去消灭,占据茫茫草原,逐渐城池坚守;衰弱时,只能被动挨打,无力还击,苟延残喘。

试想如果在战国时期,能把匈奴同化,交给匈奴人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明智保身,中庸之道这些封建的思想,来腐蚀那些草原上的凶狼,温顺他们的性格,不再野蛮粗暴,不是没有文明和文化,或许数十年后,游牧部落那股四处杀伐抢夺,无规无矩的行为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退耕还林,圈地耕种,走上文艺道路,发展旅游业

这一步棋,说不定能化解中原日后千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