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越沧海 > 分节阅读 338

分节阅读 33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有些尴尬。

“民心可用啊,”钱惟昱骑在马上,从朱雀门一直行到伪皇宫外,一路见闻颇有感触,对随军入汴的文官主要是以孙晟、徐铉为首的几人,吩咐下去说,“若是百姓再有箪食壶浆者,士卒倒是可以接受,不过要即刻发放加盖印信的军需筹券,让供奉了朝廷大军的百姓领取,来日在城外舍粥时,可以优先领取。供给量也不可太过,免得百姓以此牟利,反而生了坏心。招降汴州本地文臣的事情,也要着手办起来,让朝廷官员与降官搭档施为赈济之事,先下便拿出一些军粮来,续后加紧募集民夫数十万众,抢修黄河堤防、汴河漕运,并清理汴州宋州各处废墟,以工代赈,即可把饥民先安定下来今年朝廷筹备的常平粮秣,富余还有多少中原之地,今年稼穑不作,饥荒波及,只怕有百万户之多,哪怕只是续命果腹,所费只怕也是不少啊。”

孙晟在旁,把钱惟昱的话语一一记下,随后从容禀道:“陛下仁圣,古今未有。朝廷常平粮秣自有余饶,这个却是不必担心,臣随军之前,已然日夜估算,若是以赈济一百万户、六百万人为限,自今而至来年夏收,并种粮所需,八百万石足可支用百姓也不是全然没有收成,虽然兵乱搜刮不少,多少还是能剩下一些粗粮的。而且当初赵炅弑君之前一年,国朝也曾放开对北地出售土豆块种,如今也有两三年了,虽然还未遍及,多少对民生有些补益。若是以工代赈让每一户出两个劳力做重活,按照往年南方惯例,粮食倒是多费一些,朝廷及募工富商出资总数会增至一千二百万石。

以我如今南地普遍双季种稻、并有玉米、土豆、红薯三物,加平湖与南海鸟粪石为肥料也可让粮食增产三成,长江以南除新定之蜀地外,其余江浙、两湖、两广粮产足可养活当地人口的三倍之多,只要转运跟得上,撑持北地是毫无问题的据臣所知,如今两浙与广东倒是已经因为粮价连年不高,生出了许多旁业,百姓自陛下昔年继位为吴越王时,就逐步有逐利之民弃粮秣而种桑茶棉诸物。尤其是那年工部樊郎中在广东推广桑基鱼塘后,虽仅两广便新得两三千万亩由沼泽湿地改成新田、鱼塘,却尽数无法种植稻麦,不是种桑养蚕,便是种蔗榨糖、或诸般赚钱果树竹林;影响颇劣;后来两浙也渐渐为此风所影响。

如今朝廷陡然增了粮秣需求,臣以为不如由朝廷出面,略增商税,并抬高常平粮仓收购官价,定然可以使部分已经弃粮种棉麻的百姓重新种粮,数年之内让朝廷各项所需收支平衡。”

钱惟昱听得很认真,嗣后不入紫宸殿歇息,才喟然长叹:“孙卿果是有心了,这件安民招抚的事情便交给你去办吧。另外中原百姓若有中了土豆的,也要及早宣导劝慰他们从朝廷购入种粮,如今暂免三年专利税,三年后河南齐鲁百姓也要一体缴纳专利税,不可寒了航海探险豪客的心,毕竟我大明以海立国的国策不能变,不能因为得了中原便局限住了自己的眼光。”

对于这些敕命,孙晟心中倒是颇不以为然,毕竟他是一个儒学中毒甚深的人,对于国家以航海贸易为本还是农本,多少还是倾向于重农抑商。原本大明占据南朝,以商为重、尤重水师、航海,尚且被孙晟以为是“北人擅骑,南人擅水”格局下发挥吴越和大明固有特长的一种权宜之计,如今既然得了中原,数年内就能一统天下,怎可不拿出“天下共主”的心态呢其实不光孙晟这般想,大部分只要不是两浙闽广出身的、后来投奔投降吴越、大明的官僚,只要古板一些的,都有这种想法。

“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已然定鼎,那些事急从权之法,着实应该改良中原百姓既然在北宋时已然得了一些种植土豆、玉米之利,得以多赡人口。北宋朝廷对此不过是增派粮税,然也不曾收取专利税以损民肥海商。若是大明来了之后反而增收此税,岂不是反而把因为赵炅逆贼搜刮而倒向我大明的民心重新推了回去陛下不可不查啊臣以为让百姓从朝廷手中采购土豆种块之法断不可取”

钱惟昱面色一下子冷了下来,他没想到孙晟跟了他也有十年了,居然还没脑子转过这个弯来,看来自己不让太子跟着这些腐儒学价值观实在是做的太对了,否则大明如今的基业若是自己死了,而资本主义在自己有生之年又没发展成熟的话,说不定汉人又要从一线闪光的蓝水民族回到黄土民族的腐朽老路上去了。

“孙卿慎言却是朕忘了告诉你了根据工部樊爱卿所实验,土豆一物,若是以茎块繁衍,两三年后,便会因为芽尖毒素聚集,逐年减产,至第五年,少则减产一半,多则减产七八成至于如何脱毒之法,朝廷暂且不会公布,但是只要百姓多从朝廷购入新鲜种粮,则定然可保产量无虞。若是民户不愿意在朝廷登记备案种植专利物种的,到时候便忍受一年减产之损失,再来低头好了至于逼民向海,开拓四方之国策,在我大明将来便是万年祖制,绝不是什么权宜之计南山可移,此法不变”

475第475章六代史

孙晟最终还是没能劝动钱惟昱,对于专利税制度的坚持丝毫没有松动。又恭聆圣训了一会儿,便垂头丧气自去办事,招抚赈济不提。不过五七日,汴京城内好歹剩余人口都大致统计了出来城外各门列着舍粥的棚区,每日上千大桶玉米粥土豆粥掺杂着稻米施舍,凡是领粥的第一次都要登记籍贯所在,这才收拾得利索。

在这期间,也陆陆续续有原本趁着兵荒马乱联络亲信伺机留下的北宋旧臣,凡是不想给赵炅继续卖命的,如今也都出来通过孙晟的渠道投奔新朝。钱惟昱耐着性子每日寻到便接见一番。小官执事总有过百之数,却是不能原职留用,要么降一级,要么日后重新参加大明的科举,凡是降级任用的,则是在原本负责领域内给空降过来的大明科班出身官僚打下手,这些降官也是不敢有怨言的。

原本在宋廷做到侍郎、都御使、翰林以上级别的文臣,因为投奔而来的人数较少,钱惟昱倒是可以特事特办,基本上给他们行政级别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安置,只是因为和大明本身的六部九卿翰林位置重合,故而只能是先副职或者闲职安排。徐徐算来,也就是陶谷、薛居正这些执掌礼部和翰林的、原本就极力反对赵炅迁都西幸的文官伺机窥便留了下来。另外便是那些在五代时至少已经侍奉了三个朝代、对于改朝换代无所谓,只要谁占着汴京就给谁卖命的老臣,如刘熙古之类;又或者是那些虽然在赵炅一朝已经位在中枢,然而恶了赵普或是卢多逊的老臣,如沈伦。这些人大多都已经五六旬年纪了,也做不了几年,钱惟昱一一特办安顿。

尤其是在赵匡胤一朝时,就被任命修五代史的薛居正,在投降之后得到了钱惟昱特别的接见,其中也难免颇有尴尬之处。只见接见薛居正、陶谷的那日,钱惟昱端坐紫宸殿上,也不让别的大明朝臣陪侍,只有孙晟一个文官在场,免得降官觉得丢人。而后钱惟昱才气度雍容地开始问话:“素闻薛卿学问深湛,大宋太祖皇帝时,便受命修五代史,不知可有此事”

“罪臣惶恐北地文教残败,武人当国,罪臣这点微末学问,若是放在南朝,定然是车载斗量的了。也只是忝列北朝,才得以略得伸张而已。至于觍颜修伪史一事,乃是昔年赵匡胤曾与罪臣言及,说是说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