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越沧海 > 分节阅读 330

分节阅读 33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理很好理解,就好比铠甲的发展史一般,在19世纪的时候,最早的无烟火药步枪弹口径有1113毫米的,部分双人火枪甚至1719毫米,为的就是确保可以击穿所有厚重的金属甲冑,后来各国发现铠甲再厚也挡不住火枪,于是彻底放弃了甲冑使用了现代化的布质军装。在护甲技术放弃抵抗之后,火枪弹才从一开始的超大口径演化到一战时的8毫米左右,再到二战的进一步下降中间威力型枪弹小口径枪弹,最后因为步枪子弹威力弱到可以重新用芳纶纤维避弹衣防住了,避弹衣才再次兴起所以说,如果直接吧、毫米多的小口径枪弹穿越到19世纪重型金属铠甲还没有淘汰的年代,并不一定就能淘到好处,武器并不是时代越晚越先进越好,而是越符合当下局面越好。刺刀和十文字枪之争,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刺刀是在敌人发现“长兵器再长也长不过火枪射程“这一道理、以至于放弃了追求兵刃长度之后,才在对抗骑兵战场上讨到巧的,并不是脑残帝国全战拿哥全战玩家意淫的那般,拿了刺刀就能vs骑兵8攻击力。

当然了,保留十文字枪和火铳两大主力兵种的同时,亲从都等部队多年来的建设也是颇为淘汰了一些当年鸳鸯阵时代的繁琐兵器的纵然钱惟昱不是专业的军事专家,但是但凡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当年戚继光戚少保的鸳鸯阵只是在南方山地打倭寇的,到了北方打鞑靼人之后,就改成车阵了。钱惟昱自然不会浪费戚少保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自从南方敌人都灭了之后,便取消了狼筅之类长大笨重的近战兵器,昂贵犀利的陌刀倒是一直保留着,而且和十文字枪定位相若,长短差距也不大,可以混编使用。各种牌手的兵器也高度统一了,除了防备箭矢的大盾之外,所有牌手都是只有水锻倭刀这种短兵器和菠萝手雷军中的掷弹兵,便是远来的牌手转业而来,至于标枪和其他杂七杂八投掷兵器一律退出现役,减少兵种训练量和武器掌握的复杂程度,配合要求。

这些军制改革都是多年来林仁肇、杨继业、顾长风配合演练的。尤其是钱惟昱对军事细节的把握不是很透彻,自然需要专业将领配合演习,才能达到战术的最佳磨合。

对于自己练出来的人马战力有多少斤两,林仁肇自然是心知肚明。对于正面迎击赵炅他也是颇有信心的,既然此刻听了钱惟昱关于必须和宋军正面决战的政治外交考量,他也就唯有全心备战了。

第467章铁林捧日

泗水本不宽敞,一些河段还比不得大运河,约莫十几丈宽阔的河段不少,深浅也只得到战马肩膊高低。初夏时分也还没到淮北的梅雨季节,雨水也是不多,故而算是枯水。这样一道河,论天险那是算不上的,合着两头拿着软弓都能射到对岸,要想堵住滩头不让敌军泅渡也是不能。

赵炅也知道麾下宋军远来,不能给明军以逸待劳之机,故而刚到的时候只管扎稳营盘,步步为营喘息歇养。休整一日后,正是4月22,听的明军有沿河戒备、伺机渡河的趋势,才逼近到沿河与明军对峙。宋军十余万人马列阵,骑兵还远远拖在后军两翼以为照应,这军阵便逶迤有南北近十里宽度的正面了。统兵将帅方面,除了赵炅亲征总督诸军之外,无非是石守信协领中军,左右两翼无非是张令铎、潘美为主,韩重赟、刘守忠为副。王审琦与曹翰分统两翼骑军。

这样的将领配备,实则也不是宋军全盛时候的阵容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慕容延钊、党进这些宋朝初建时候就因为吴越人暗算而死的。或是罗彦环、王彦升等因为韩通等后周侍卫司将领抵抗比历史同期激烈、在陈桥兵变中战死的,都且不去算他。单说后来这些年里,李处耘、张光翰、赵彦徽等如历史发展的那般在开宝年间病老而死;高怀德等人死于清洗,王全斌战死蜀地、曹彬投降。这一切着实让宋军在将领上不得不提拔更多年轻的、战场经验逊色些的将领统兵。不过幸好随着战争形态略微向火器时代靠拢之后,将领的随机应变要求也算低了一些。

两阵隔河对圆,相隔数箭之地一箭之地的间隔,在这个时代早就不够用了,因为那样的话前军就成了敌军火炮的靶子,至少也要隔开七八百步才算是彻底的安全。而且宋军自己的火炮普遍还只有打六百多步,八百步还是按照留了余量来算的。于是两军便自然而然隔了这么远列阵,每一方距离泗水河至少都有三百步以上的距离。宋军靠河更近一些,显然是因为宋军觉得明军才是主动渡河决战更强烈的一方至于宋人这般揣测的原因自然也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宋军远来,而明军在徐泗之间以逸待劳的久了,拖得时间越久的话,明军已经没有体力士气可以将养,而宋军却还有一些状态的上升期,所以自然是拖得越久对明军越不利了,这就导致明军应该是利在速战的一方。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军在河边留下的滩头阵地纵深要浅一些,这样敌军半渡而击的时候反冲上去才更快。

“宋人果然是以己度人了,这般托大,岂不是猜度我大明的大将军炮只能射八百步不成虎子,按照演练而行,不必请示于朕了。”

钱惟昱策马站在中军一处高筑的土台上,也没让打黄罗伞盖那种东西在战场上就是吸引火力的。单单便拿着双筒水晶片望远镜观察了局面,便吩咐下去。林仁肇也不含糊,这便下去安排了。明军训练多年了多兵种大阵配合,军纪又严明,自然不在话下。

如今的明军步兵,那是严格按照一个指挥为单位构成军阵,五百人中,火铳手、十文字枪手陌刀手、掷弹牌手全部都有,至于一些后军的指挥,则把火铳依然换成神臂弓神臂弓的射程依然是远远超过这个时代没有膛线和锥形弹的火铳的,可以形成远程火力的梯度覆盖,只是因为部署到后排之后,神臂弓也没办法瞄准射击了,只能是抛射进行区域性覆盖。

一个都指挥使下属十个指挥,便是五千人,而和步兵配合的炮兵部队,主要就是设置在都指挥使一级上每个都指挥使可以调度一个16门10斤炮级别相当于拿破仑12磅炮的“大炮兵连”集中调度使用,因为可以远程曲射,所以可以部署在己方步兵身后保护起来,也可以作为平射炮,部署在一个个五百人的指挥军阵之间,一旦接敌就可以通过军阵之间的甬道后撤。所有这种都指挥使一级统一调度的火炮还有专门的运炮队和托马挽马炮车。

至于指挥使级别的炮兵也不是没有,只是都是三斤小炮为主,以吴越人如今的冶金锻造加工技术,造出和宋军发射同样重量炮弹的火炮时,火炮本身重量甚至可以控制到宋军火炮三分之一以下以至于三斤炮弹的小炮射得不比宋军五斤炮近,还只有区区两三百斤炮身分量,不用牲畜就可以士兵自己快速推着走,遇到崎岖的话,选两个体壮的士兵扛了炮身都能走起来。这样的小炮因为灵活,每个指挥五百人,都可以得到四门,直接部署在阵前,接敌时候可以放上几轮,然后马上藏到军阵当中再近战。由此看来,明军一个都指挥使的炮兵规模便有16门重炮的大炮兵连一个,外加40门基层部署的轻炮,火力密度上着实不是宋人可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