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越沧海 > 分节阅读 309

分节阅读 30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他今年28岁,赵德昭这个侄儿虽然比他晚一辈,但是论年纪只比他小12岁。若是再稍微历练几年,定然可以让朝中人心归附,无人敢质疑这位“储君”的地位虽然时至今日,皇兄赵匡胤都没有表露出过任何设立储君的企图,但是也没有给赵德昭封过任何王爵。很显然,如果赵匡胤不是想等赵德昭年纪再大一些、局面再稳定一些再考虑立储的事情的话,是不会连一个亲王的封号都不给的。

只有赵光义知道自己的兄长在担心什么周恭帝7岁登基,旋即失国;再往前追溯一代,汉隐帝19岁登基,也是旋即被郭威干掉,这两个例子到了本朝都是被作为“国无长君”的反面教材论述的。赵匡胤一直心中犹豫,无非也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有信心,深信可以活到儿子二三十岁都没问题,那样至少可以盖过汉隐帝刘承佑这个梦魇;同时也希望让赵德昭更快建立威望,到时候让天下人不会三心二意。

不管怎么说,当赵光义听到侄儿被皇兄再次提拔历练之后,他终于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便选择了主动入宫和皇兄聊一聊,顺带在不经意中解释一下吴越人到底找他谈了什么话题从赵光义的口径说出来的,无非也是吴越人在他面前哀求乞怜,请赵光义在赵匡胤面前帮衬着说一些求饶的话罢了。当然赵光义因为忠于大宋,自然是把吴越人恳求的事情一五一十向皇兄坦白了。

赵匡胤听了赵光义的坦白之后,眼中便闪过了一道冷厉的精光:“吴越人还找了则平也是说的这事儿么”

“怎么皇兄不知道么臣弟还以为赵相也已经向皇兄陈情过了呢唔,不过那也只是吴越人为了安抚臣弟的一面之词罢了,做不得准的,许是吴越人怕臣弟不敢做这个劝说皇兄的出头鸟,才诈称赵相答应了他们所求呢,这定然是吴越人的挑唆之计。”赵光义故作无辜地轻松对答着皇兄的提问,表情中看不出丝毫破绽。

“没事,这定然是吴越人的离间之计不过这事儿也就当没发生过,三弟千万别和则平说起,免得则平多心便是了。”

“是,陛下,臣弟理会得。”

赵光义找赵匡胤坦白之后,并没有坐视事情的发展,他离宫的时候,故作不好意思地和赵匡胤身边的新服宦官王继恩说了几句:“王公公,恰才孤觐见陛下时,却是不慎说漏了嘴两句,您在旁也是听到的。孤本是无心之失,若是真个害得陛下与赵相起了嫌隙,不是罪过然藩王结交大臣,自古乃是大忌,孤虽然问心无愧,也不好劝说。王公公每日随驾,朝臣觐见陛下时多在侧服侍,孤倒是要劳烦王公公帮衬着提点一下赵相,若是尚且犹豫、本心不坏,不如及早向陛下坦白这也是为了国家大计,还望王公公莫要避嫌。”

“晋王客气了,恰才晋王与陛下所言也不避着老奴,老奴自然心中有数。赵相也是素来一心为国的,纵然偶有私心,在对陛下的忠心上却是绝无问题,老奴也看在眼里。若只是一言提点,自然会帮衬着君臣和睦。”

“王公公深明大义,孤感佩至极如此,便言尽于此了啊,上次听闻宫中小厮言及王公公有咳喘宿疾未愈,早春阴雨又有寒腿并发,孤倒是有海客送来些礼物,其中寻得南疆茯苓调和麝香追风膏,诊治寒腿颇有奇效;又有蒲甘国得来的灵芝,哮喘恰好对症。今日便让人带了些来,王公公还要保重身体,才好服侍好陛下。”

“哎呦,这可是承受不起,老奴如何当得晋王殿下挂心赐药这便,却之不恭了。”

王继恩那里打点了一番之后,赵光义才当起了甩手掌柜,次日小朝会的时候,王继恩趁着赵普奏事完毕出宫的时候,不经意地在宫门外偶遇说了两句,结果再后来第二天,赵普便带着二十瓶黄金和一封吴越王的秘书恭恭敬敬秘密敬献给赵匡胤,说是吴越人再次试图贿路他赵普、代价是让赵普帮着吴越人在皇上面前说好话,然而他赵普素来对皇上忠心不二,收钱虽然平素也有收,但是若要收了钱后干一些有害于国家的事情,那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他便把赃物和密信全部直接交公了。

赵匡胤冷冷地看都没看,便说此事就此搁着不必提了。转头一查对,有了上一次的打底,便知道赵普又做了手脚。以赵匡胤的器量,原本对于执宰受贿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大度的他向来自诩汉高祖一般的人物,汉高祖为了破项羽,在荥阳之战中给陈平四万斤金任意花费,对具体用途不闻不问,最终陈平虽然自己贪墨了相当大一部分,但是至少也收买了项羽左右之人,实现了离间亚夫范增、令项羽自断一臂的战略目的。若是可以得天下,手下得用文官贪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这个赵普,似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了赵匡胤的忍耐极限赵匡胤可不觉得赵普此人的计谋该值二十万两黄金,赵普能为赵匡胤干的脏活,换个人虽然不一定能干那么好,不一定能把黑锅背得那么清爽,不让主子身上沾染到一丝污秽,但是也不至于说离了他赵普这大宋的江山就玩不转的程度。至于是否是吴越人故意设计陷害赵普,赵匡胤更是直接否决了这种可能。

事情放了几天之后,一件让汴京政坛深受震动的大变故终于发生了。同列宰相的卢多逊也不知是受何人授意,奏表弹劾朝廷纸币超发、滥发,监管不力诸事宜,乃至部分官府垄断官办营生舞弊情状。这些事情的弊端问题,朝中大臣一直是知道的,只是因为其中超发纸币搜刮百姓的好处大多是朝廷拿走了大头,所以也没人挑明了说罢了。卢多逊刚上奏的时候,满朝还莫名惊诧,然而皇帝赵匡胤却好像是事先毫不知情一般,居然真个要求彻查。

不过旬日也就是孟昶毒死、花蕊夫人被强纳入后宫之后没两天这件大案居然便初步有了眉目。朝廷认定是宰相、同平章事赵普为首的一小撮官员在这为期三年的朝廷印发纸币维持财政的操作过程中多有私利贪墨诸般不法事宜。赵匡胤随后大怒,命令将案情昭告天下,甚至还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用人不明、察事不彻”的过失,大意便是让天下百姓对于纸币滥发的事情就此揭过容忍,“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民财都被赵普给变相榨取了”。

一时之间,群情汹汹,赵匡胤再摆出一副法外施恩、念及赵普原本的功劳,免去刑罚,仅勒令去掉宰相之职、降级为河阳节度使。同时罚俸一年,并追比部分贪墨赃款,累计突出来了赃款黄金七八万两当年钱惟昱两次给赵普送的金子当中,赵普私自匿下的那部分,如今又有十之被吐了出来。赵普本人在凄风惨雨中离开了汴京到地方上任,感受到了他一身中第一次罢相的窘迫。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对他来说绝不是古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悬在他头顶的利剑只要有需要,只要他不再有利用价值,赵匡胤完全会拿他干完脏活后便改行拉仇恨、平民愤。

赵普没有打算出卖任何人。到了他这一步,攀咬别人是不明智的,那样只会让他更加孤立,在赵匡胤眼中的印象也会更加恶劣。然而他自己虽然不想攀咬别人,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于“赵普为什么会知道赵匡胤当年看过钱惟昱给赵普的那第一封密信”的问题,最终归根结底一切嫌疑居然推到了赵匡胤最为信赖的王继恩身上。当然,考虑到王继恩只是一个宦官,没有什么对外的劣迹,就算拿下了也没什么民愤可以用他来平,所以赵匡胤也就没有多事。只是,赵匡胤知道王继恩干了,王继恩也知道赵匡胤以为他干了什么,一件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就这样慢慢发酵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