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越沧海 > 分节阅读 208

分节阅读 20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长,周遭七八个羁縻州,就数你侬族长的地盘占的最好,邕江穿城而过,两岸沃野千里。旁人还靠渔猎樵采养活族人,侬族长得地盘却是年年都没有饥馑之虞,族人年年繁衍增多。如今汉人虽说强调了土地不在籍册者不纳税、人丁税免除,但是咱数百年自立的自在如何可以轻易舍弃今日归附了,日后难保不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侬族长三思啊。”

几个人苦口婆心地说着,却听到门外一声爽朗的笑声传进来:“你们这些两耳不闻山外事的土鳖,侬族长之所以要归附,这还有什么可说的么邕州城内的官司榜文都贴了出来,若是洒家的地盘也在这邕江两岸,洒家的族人也要心动啊。”

众人转眼看去,只见那嚣张入内之人姓黄,名叫黄代俊。广源州周边一带,自唐朝以来,历来以韦、黄、周、侬四大姓的部族为尊,所以这黄代俊也算是一方豪酋了。黄代俊也不和侬民富客气,进来之后,便把一张他麾下族人快马从邕州城里抄来的榜文摊在厅中,可惜这些酋长大多不认识汉字,只能是继续让人阅读一遍。

“黄族长,这榜文到底说得甚么。俺们这些汉字一个不识的大老粗,你让俺们看这些,不是折死了么。”

“这上头说,朝廷自今年秋收之后起,便要开始为期三年的邕江疏浚工程。除暗礁、修险滩、建船闸;使邕江航运水利,直达广州。今明两年,便要重点修邕州到广源州之间的河段。明后两年,修广源州至永丰州河段。修河期间,因国朝永废徭役,一应工料,都由沿江各处百姓自愿应募做工、按官价支给粮米工钱。凡户籍在册百姓,均可应募,由地方官府统计后一并发放。”

一群没文化的傻叉依然在那儿愣头愣脑,不明白黄代俊究竟说些什么,黄代俊气得冷笑一声,直说道:“那便是说,侬族长从此便要带着几千户族人,去给汉人做工挣生活了,人各有志,汉人给了他活路靠水吃水,咱们这些和他还有啥好说的。”

“什么侬族长,你便为了让族人挣银子,便出卖了咱们这些部族么”

第292章做戏做全套

仅仅是“你到官府登记造册、编制户口,官府也不会收你的人头税、不会让你服徭役”这样一个承诺,当然还不足以让蛮族归化。但是再加上一个“政府这几年要大兴土木、大搞水利工程。凡是有正规户口的,都能来干活拿工钱”,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广西的蛮夷,大多生产力非常落后,靠着邕江平原的,好歹还能混个温饱,山里人就完全没保障了。一份朝廷发工钱的铁饭碗,立刻就让广源州等沿江四州的壮族、侬族族人变成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潮。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变成了暂且可以吃几年皇粮的和谐社会支持者。

何况,在汉人眼中,这些羁縻州的部族都是“蛮夷”,但是在蛮夷内部,他们可是分得门清。壮族、侬族本来就是比较开化,容易接受汉人文明的一群,在遇到分化招揽的时候自然最容易向心。更加蛮荒一些的彝族,乃至越南族,大不了就当作硬骨头慢慢软化好了。

沿着邕江的部族有出路了,暂时没有出路的部族自然会来阻挠。广源州土豪侬民富当然不算什么历史上的出名人物。不过原本的历史上,再过那么六七十年,他的一个曾孙会在北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侬民富的那个曾孙,叫做侬智高。仅此一点旁证,也可以看出侬族在广源州附近的势力,实在是没有人可以撼动的。

随着侬民富带着广源州等数州主动投靠了广州都护府的钱仁俊、允许钱仁俊派遣司户、司工的地方官来广源州勘察任职之后,广西中西部地区的蛮族羁縻范围,便被打开了一个宣泄的缺口。

或许,钱仁俊需要三年的时间,把整个广西境内的邕江流域彻底蚕食殆尽,或许需要再多花十几年把两边的山区也彻底搞定,但是只要开了这个好头,剩下的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即使这些地区暂时还不能为朝廷提供什么赋税来源,也不能为朝廷提供干活的苦工;只要他们可以不再牵制朝廷的力量去防范他们、并且再合适的时候为朝廷提供一些有偿付费的兵源,便已经是一桩值得庆幸的好事了。

侬民富入吴越之后,广州都护府又传出了新的政令对于羁縻州彻底归化的,在归化之日起,15年不检地也就是说,哪怕这些人在自己的自留地上,学习汉人那样农耕为生,也可以在十五年之内不收农业税。十五年之后,保证“两次检地之间相距,不短于十五年”。也就是说在检地之后新开垦的荒田,拥有最长十五年的免税期。

这个政策和钱惟昱当初吸纳蒋衮等大豪商开发台湾是一样的,已经经历过了历史的检验。将来如果钱惟昱掌权的话,这项策略也会渐渐成为吴越国对付边远待归化地区的常态。

壮族百姓被新政的好处吸引,纷纷归化。消息在吴越国境内逐渐扩散之后,那些原本见识比较敏锐的、试图蹦跶一下的家伙,也都偃旗息鼓了毕竟大王始终不曾正式宣布“摊丁入亩”这种表述方法,从头到尾只有“免除丁税”和“种粮比照盐铁官营”这两句看似表面毫不相干的话语。

大地主当中也不是人人都见识敏锐的,读书多的或许可以从中看出杀手锏,读书少的自然会脱节。原本抵抗力量就已经被分次削弱了,再加上不能捏成拳头合起来同时发力,那威胁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显德三年的吴越各镇夏税分批入库的同时,吴越国历史上的第一笔“官营种粮”也卖了出去。销售额实现地点,当然是中吴军节度使的核心苏州地区了。原因么也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占城稻乃是彭城郡王、中吴军节度使钱惟昱率先从海外引进的,至今在苏州是种植时间最广的,足足已经种了五年。而其他各地,分别要递减一些种植年份。

所以,苏州地区的农民、地主,也是第一批感受到“用前一年收获的粮食直接做第二年的种粮、数年后存在产量、生长期退化”这一现象的。撩浅军官营的六千顷军屯田,以及大约两万多顷的民田,其田主选择了从官府购入占城稻种粮当然,这些种粮是不是真从占城运来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官府只要保证你种下去之后的收成可以达到占城稻的效果即可。至于官府自己有好的育种杂交技术,还是直接海运万里,你一介草民管得着么

这两万多顷民田,其中三分之一是大豪商蒋家名下的,反正海贸的生意也做着,购买官营种粮无非也就是给官府一部分好处费罢了。蒋家如今是钱惟昱信任的嫡系,在钱惟昱的支持下货通四海,还在乎这点小钱其余一万多顷民田,倒是真的普通开明地主购买的了。

政府官营的种粮,初步定在普通粮五比一的售价,相当于是增加了一道十税一的粮税、只是没有披着粮税的外衣罢了。而且因为只有占城稻需要用到引进种粮、晚稻那一集农民还是可以种自己收成的粮食,平摊下来就相当于只有夏税加了这一道,秋税照常。从全年来看,便只是加了二十税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在湖州,居然有几个小聪明的地主居然自己也让人研究了一些育种选种的技术,弄出了据说拥有防退化特性的占城稻种粮,然后便和官府抢生意私售种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