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越沧海 > 分节阅读 143

分节阅读 14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之地横插截断、切周军粮道。

基于中中考虑,柴荣最终还是本着持重之见,在兵马到了高平之后便停下扎营,等待北汉、辽国两路兵马前来夹击,对于各个击破的机会视而不见。北汉军和辽军距离高平都不过两百多里路程,以两军的步骑混编构成,最多两天,大决战就要来临了。

等待,是令人心中倍感压迫的。夜深人静时分,御帐里面依然烛火未熄,显然是军务倥偅的柴荣心中惴惴,未能安歇。

他招来了侍卫司骑军左厢都指挥使樊爱能,细细问了一遍大军的夜不收安排情况,确认所有斥候暗哨全部准备完备、并无缺漏。可是心中依然堵得慌,完全睡不着,只好打开一口箱子,从里面翻出三卷书籍,细细翻看起来,试图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书也不是刻意挑拣的,而是此前柴荣命行营掌书记随便挑选一些内容“上进和谐”、新奇的读物随便放在那里。此刻翻看的时候,才知道手中书名唤作沧浪集。

柴荣看了名字,淡然一笑,这部书他是知道的,乃是吴越国彭城郡王哦,现在应该改称广陵君王了所著。原本只有一卷,其中名篇他都有读过。不过今日这套书足有三卷,莫非是那钱惟昱又出了续作了若是续作的话,想来其中辑录的,就该是钱惟昱最近两年的新作品了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鼍龙有幸浮沧海,为谁直越太湖去”

柴荣算不得什么饱学之士,不过在为人君者当中,虽不能和南唐后蜀的皇帝相比,也算是粗通文墨,知道辨别属下文臣的学养深浅了。这首词入眼之后,柴荣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明觉厉”虽然看不懂具体想表达啥,但是乍一看,从辞藻和用典隐逸的程度来评判,就知道是一首绝世好词。

而且,柴荣看过沧浪集的第一卷,知道钱惟昱此人的诗词集子上,都是有非常详细的诗词序言、或者唱酬应和的友人的题跋评价的,就好像后世那些散文诗或者文艺鉴赏。如今这个时代,因为印刷传媒资源的匮乏,人们出诗集都是不会浪费篇幅把旁人的鉴赏或者作者自己的心路都写上去的,所以钱惟昱独出机杼之下,自然让其诗词更容易为人所读懂。虽然辞藻用典有时隐僻如李义山,但“老妪童子皆可解”这一点,却往往不输于白乐天。

所以,看不懂诗词本身,柴荣自然是习惯性地去读诗词下面附录的创作背景。一看之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钱惟昱创作此诗,乃是去岁惊闻伪唐太傅周宗的长女、也就是钱惟昱名义上的师姐周娥皇病重难愈、去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处静修疗养。后来吴越军攻拔信州,钱惟昱便命麾下名将林仁肇立刻将周氏姐妹送到苏州调治。

那一番创作诗词后面的附录,简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小说故事一般,文笔优美又过于散文诗,还夹杂了很多吴越海船队出海下南洋寻找猪婆龙的历险、去三万里外夏威夷国寻获霜糖秘方的奇闻足足七八张书页,都在写这首词的创作周边和前因后果、以及吴越通儒院数名学士的鉴赏。

看到这里,柴荣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钱惟昱每次不过只辑录了十来首诗词,就能印发一本不算薄的诗集实在是创作周边写得太多了嘛换个手头没有掌握活字印刷术的穷酸文人,别人就算写得出,也没那么多银子全部刻印出来。就算有银子刻印,别的读者也没闲钱去买灌水如此严重的诗集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里面透彻无比的诗词和周边,依然是看得对诗文不算太在行的柴荣也心旌动摇,悠然神往。

“想不到这钱惟昱竟是个痴情种子,哈哈哈,为了一个名分上的师姐,也能做出如此痛彻心扉柔肠百转的诗词么也能不远三万里下南洋、下东洋寻求海外仙方么啧啧啧,若是天下藩镇王侯,都愿意过这种日子,天下何愁不太平”

柴荣掩卷长叹了一番。心中对刘崇来犯的郁闷,也排遣了不少。这又往下翻阅下去,后面几首虽然也都精妙无比,却难以让柴荣真个有什么共鸣。

诸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韶华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的写作时间比前一首更早半年,乃是钱惟昱从南唐回到吴越后第一年写的,里面满满都是对于知音之人远离的少年惆怅。柴荣自然一看就知道钱惟昱是个对女子细腻上心的无用之人了。

每本不足百页的两卷诗集很快就草草翻完了,最后面一首,时间自然也是创作最晚的。那不是钱惟昱惯常的填词牌,而是七绝古诗。区区二十八字,一跃入柴荣的眼帘,立刻让他精神一振、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并百万桑泊上,立马钟山第一峰”诗后的附语,则是明书“大周天授、万年无期。刘崇李璟,不日授首。吴越恭顺,素尊正朔。天下归一、永受富贵。”

诗词的用词粗朴无文,比之其他前面二十三首诗词而言,直白到了不能更直白。但是却让柴荣这个以武人为正规职业的的雄主心中一震。这,难道就是吴越人尊奉正朔的真正表现么自己此战扫灭刘崇,当真是天意所授

第200章逢韩不胜古代版

怀着逐渐踏实的心情,柴荣在御帐之内沉沉睡去,一夜无梦,心神出奇地安静。次日一天,大营都在秣马厉兵的氛围内笼罩着,一片血战在即的肃杀,却没有人有任何惊头怪脑不合时宜的举动,似乎这股紧张是和流逝的时光一样,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屑于接受任何人心惊恐的奉养。

第三日一早,一队夜不收飞驰入营、直趋御帐,为柴荣带来了一个明确的消息:

昨夜刘崇军马在周军大营以北三十里扎寨,杨衮所帅辽军昨夜不曾探得,但今日一早,也在周军东北方向四十余里外出现。辽人一人双马,五万大军足有十万战马,因此来去如风也是正常的。自古戎狄之军,都不需要付出丧失进攻突然性的代价,来换取在距离敌军较近的位置扎营歇息、恢复人马体力的契机。

高平大战,已然迫在眉睫了。

“全军造饭加餐、随后严兵整甲、出营北上至燕子坡列阵”

随着御帐当中传出的诏令,后周大军动了。6万余众良莠不齐的殿前司、侍卫司兵马在各自的大营中运转起来,这是一架上满了燃料的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它和敌人之间有一方毁灭,否则无法停下。

此次战役,柴荣亲率的6万多兵马,有侍卫司的老兵,也有他登基之后新组建的殿前司。这两支部队当中,都有经过他登基整顿之后充入的新鲜血液或者说掺进去的沙子、有从外镇调入后打散混编的旧地方军队;也有宿将耆老、骄兵悍卒。毕竟他登基时间不过五个多月,部队具体磨合的效果如何,只能是等待实战的检验了。

辰时出营,到了午时初刻,后周大军在高平大营以北十里处,和刘崇的北汉军相遇了。虽然早上的时候,辽国杨衮所部距离柴荣大军的距离要和刘崇相比差不多多少,而且契丹军全军骑兵,行进应该更快。但是因为大半个上午北汉军和后周军都是在相对行军,故而双倍速度之下,倒是刘崇先和柴荣相遇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