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柄大明 > 分节阅读 233

分节阅读 23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视察算是完成,几个人开始往回走。

一边走着,想着,陈风终于开口道:“王哥,看来,我们的攻击时间,得挪后几日了。”

听到恩人这么说,顿时,王哥羞得满脸通红。

这可是王哥第一次没有按时完成恩人交给的任务。

“恩人,我们可以加快进度,争取尽早完成任务。”王哥说道。

“最多,我可以再给你十日的时间。”陈风说道:“怎么样时间够吗”

十日王哥心中略一思索,现在虽然进度慢了下来,再有五日,恐怕就足矣了,现在,恩人说十日,那就更加有把握了。

“恩人,十日之内,一定会完成的。”王哥说道。

“好,如果十日之后,你还没有完成的话,那我就要军法从事。”陈风说道。

最多再拖十天,再不解决平江的问题,江浙行省就该有动作了。

“同时,我这几天,会调运一批物资过来,可以将这最后一段,加固得更加牢固。”陈风说道。

想想要穿到护城河的下面,开始陈风没有预料到这么多问题,而现在,他必须要做更周密的布置才行。

除了木料,还有什么是更好的加固材料王哥有些不解:“是青砖吗”

“不,是水泥。”陈风说道。

水泥当初陈风在瓷窑里让刘四二烧制水泥,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这是一种良好的建筑材料。

有了水泥,才能够将城池加固得更加强大,就是鞑子的回回炮,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这也是当初的一个想法。而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将这地道,加固得更加结实。

将水泥和傻子,石子,混合成混凝土,就能够加固,这可是后世盖高楼大厦所需的材料。

现在他们缺的,就是钢筋,在这个时代,炼出上好的精铁来,可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陈风更加需要的是用铁来制造火器,所以,他现在的想法,是在底面和侧面,用水泥加固,在顶部,还是使用木板。

虽然只是底面和侧面,也已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了。而且,这样需要的水泥的数量,也会很多。

从瓷窑里调运,肯定是来不及了。不过,陈风也知道,和自己在生意上密切来往的沈家,现在已经囤积了一批水泥,而且,刚好在平江城外的一个仓库内。

事不宜迟,出去之后,立刻找沈富要水泥

“恩人,我们会做好准备的,我希望,我手下的骑兵,第一个钻过地道去。”在离开这里之后,常遇春立刻表态道。

陈风一听,就知道常遇春的意思,他说道:“我们的骑兵,必须是首批入城的部队,不过,这条地道,不是给你们用的。”

地道再宽,一次还能过去几个人去的人少了,根本没用。

“那”常遇春糊涂了,这地道还能干什么使

“你知道得已经够多了。”陈风说道:“地道挖成之日,也就是我们攻城之时,十日之内,做好出击的准备。”

“是,恩人。”常遇春答道。

这地道,是用来放火药的,挖到城墙下足以,就是为了把城墙炸塌。

炸塌城墙,究竟需要多少火药

严格意义上来说,黑火药最多算是发射药,并不是炸药,这个时代里,陈风并不能搞到后世威力巨大的工业炸药。

但是,在老祖宗的典故里,用黑火药来炸城,是有不少的例子的。

用得最早的,是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开封时,就在开封的城墙上挖了个大洞,埋了相当多的火药,然后引爆。但是,李自成失败了,他没有将黑火药封实,火药一炸,气体全部从挖开的洞口冲出来了,犹如火山喷发。,

又过了几百年,出现了用得最多,最熟练的军队,太平军。他们在城外空房子里挖地道至城下,埋好火药然后撤离地道并填好土,引爆之后,掀翻巨城,如揭纸片,从湖南到南京,太平军都是这么干的。

而在近代战争中,我军179旅攻打临汾城时其中一个缺口就是用的黑火药,用了将近两万斤把城墙炸开了一个四十几米的缺口。

所以,这个战术,陈风完全有信心能成功。

而他所需要的火药,正在被沈富用快船,从扬州运来,预计几日之后,就会到达。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用这种方式来攻城的先例,现在,就让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了。

陈风信心十足。

等到城墙一被炸开,那么,等候在一旁的骑兵,就会蜂拥而入,平江城,也就这么被自己拿下来了。

不论是谁,平江守军还是江浙行省的那些家伙们,谁都不会想到,自己打的是这么一个主意吧

陈风抬头望了望天空,星光璀璨,江南之地,即将开始纳入自己的怀中,现在自己的事业,远非当初的一个盐商私生子所能仰视的。

一身斑斓衣,衣袖非常短,才到了臂窝处,下身的衣服,也没有过了膝盖。袴如袖,裙如衣,这就是草裙,用一束帛将衣服束腰,两端悬尻后若尾状。从这穿衣打扮,一看就不是汉人。

数万人,穿着这样的衣服,在路上行走着,倒也是一幅壮观的景象。

领头的人,骑着一匹马,同样的衣着打扮,看起来,此时正是兴致很高。

“走,快走,我们需要尽快赶到杭州去。”说话的人的语调,也有一些奇特。

他们就是从南部赶来的苗军,而刚刚的这个信心满怀壮志酬酬的人,就是他们的首领,杨通贯。

杨通贯,是武冈路赤水人,这里是苗族积聚之地,而他,更是十峒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的后裔。因此,他自幼就学文习武,善骑射,能文章,十几岁时,就组织附近的苗家少年,操兵练武,期待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这几年,机会终于到来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