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娱乐初唐 > 分节阅读 104

分节阅读 10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座珍贵的实物模型了,这是华夏文明的何其悲剧的历史啊。只是好象我们的那些文化人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竟然觉得这是文化交流的影响什么的而大书其中的友谊关系,可曾有人说这些的时候谁在想那三十万的冤魂

大唐对日本的影响还不止这些,还包括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遣唐使和回国留学生的推动,日本国还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制度,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遣唐使中的大使、副使或判官,大都通晓经史、长于文学。他们回国后,不少人位列公卿,因而在仿效或移植大唐国的制度、文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遣唐押使多治比县守回国,不久即为中纳言。次年正月举行朝见仪式时,他穿着唐玄宗所赐朝服朝见天皇,赞口不绝地夸耀其朝服的优美雅致。诸大臣纷纷仿效,从而带动了上层社会的移风易服。二月间,天皇下诏,天下百姓衣服一律仿唐模样,改为右襟。〔吉备真备,养老元年作为留唐学生入长安学习经史,历时18年,于天平六年返日,带回唐礼即大唐开元礼130卷。胜宝四年,作为副大使再度入唐,返日后在太宰府任大贰,为东海、南海、西海各道节度使,造棉质袄、胄20250具,完全仿照唐朝的新式样,按五行配色,每4050具为一色。到大同二年807,平城天皇再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一准唐议”。所以,其文官的朝服,头戴冠免,身着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内裤,有褶的夹衣卷起到腰间,脚着朝靴,与唐朝文官装束无差。弘仁八年818,遣唐使羊官菅源清公任式部少辅,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官品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嵯峨天皇又一次下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准唐仪。”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斩的日本腾飞3

清和天皇时,还曾仿照大唐开元礼,新修奠式制,颁行全国。日本高松冢出土的古墓壁画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证明唐朝服装东传日本的真实性。半个世纪前,郭沫若曾有过一段论述,可谓很好的解释:“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异族蹂躏,古代的衣冠文物每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因为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还被保存着。” 日本还有大量引进唐朝思想文化的记载,包括语言文字、学校教育、书籍编纂、文学艺术等等。先说语言文字。汉字东传之前,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5世纪时,在移居日本的汉人帮助下,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已经能够准确使用汉语了。当时,倭王武即用熟练的汉语给南朝宋明帝写过一道奏表。他们称汉语为“真名”,最古的日本书籍都是用这种“真名”写成的。留唐学问僧空海,曾经编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录万象名义30卷。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下诏,要求遵照唐朝僧人道荣和学问僧胜晓等的发音,强调“不得自出方法,妄作别音”。圣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邀请唐人衰晋卿赴日,天皇赐姓清村宿祢,官位从五位下,任太学音博士、太学头、协助吉备真备等太学教授讲授汉语音韵,矫正“吴音 ”,普及“唐音”即“汉音”。〕很快。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日本民族便创造出以汉字为音符的“万叶假名”。为日本语言文字的诞生并取代汉字开辟出道路。但用汉字作音符。书字很不方便。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继产生。据传说备真备利用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日语标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利用汉字草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汉字词汇至今在现代日语中仍占相当比重,1981年日本国语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确定日本常用汉字为1945个。

再说一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开设进士科,并创立了日本国的教育制度。京都设置”太学寮“,隶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官僚子弟。地方设置“国学”,隶属于国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简直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学”任教人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归国生。如随遣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儒学自6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

关于史书的编纂文武天皇庆云八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假名”编纂了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纪3卷。天武天皇诏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编纂日本书纪,正元天皇养老四年完成30卷。其后,又有续日本记。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编纂,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绪嗣等纂成日本后记40卷,为平安早期的基本史籍。仿效唐朝修纂皇帝实录,日本也出现了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 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汉文史书,被称为“六国史”,无论史家观点,还是编纂体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诸多印记。就连图书分类,也是照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长期沿用。

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文学产生了全盘唐化的倾向。奈良、平安两朝的文坛,掀起学习唐诗热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模仿,作诗唱和。学问僧空海回日本后着有天镜秘府论6卷,精详地介绍了唐诗的平仄、对偶等基本要素。其后,近体诗风行,与唐诗相比毫不逊色。天平胜宝三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收录汉诗120首、作者64人。平安时期,汉诗集巨编文华秀丽集等先后推出。仅经国集就收录178人所作汉诗900余首、赋51篇。这些诗集,再现着唐初宫廷文学的流风余韵。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后,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问世。此后,日本古典小说逐渐发展起来。迄今,日本文学家公认:“现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丰富的泉源吸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

“奈良时代以后,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佛寺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势力的。”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这一番话,足以表达唐朝歌舞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文武天皇太宝元年701,仿唐制设置了“雅乐寮”,有“唐乐师”、“伎乐师”等专门培训“唐乐”艺伎。同时,不断聘请唐乐名家赴日传授伎艺。天平神户二年766,唐人皇甫东朝、皇甫升女合奏“唐乐”令天皇沉醉,即授其二人叙位官阶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为雅乐员外助。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团中有精于弹琴的良岑长松和擅长琵琶的藤原贞敏,作为从六位下的准判官同行。藤原贞敏在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数月之内“极其妙”,刘二郎颇为赞赏,赠他紫琵琶两个、曲谱数十卷,并将心爱的女儿琴筝能手嫁给他。藤原贞敏回日本后,在“雅乐寮”任“雅乐助”、“雅乐头”等要职,并“定琵琶四调传于世”,成为日本音乐舞台上一代琵琶权威。此外,遣唐使还带回大量乐书和乐曲,主要是唐宫廷乐舞。这些乐舞如秦王破陈乐等在日本风行一时,不仅古代宫廷经常演奏,现今社会中仍然不时公开演出。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腰斩的日本腾飞4

除此而外,诸如围棋、相朴、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原历史中大唐的君臣们给自己的后世子孙养了一条超级白眼狼啊 ,到李好穿越前的时候还在不时的扯华夏的蛋啊。不过现在李好来了,这标志着日本第一次腾飞的历史马上就要被腰斩了,上面写的大量的日本偷师的东西别想那么轻易的东渡到他们那边去了。比较可惜的是那个和尚不是这个年代的,要不然李好绝对要把他绑柱子火烧了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