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天眼尘缘 > 分节阅读 3

分节阅读 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南啊。这样,大伙才都散去了。

龙信成了大名人,龙丹也不例外。有躘髯老人送的十几本小人书,别说同龄的孩子眼馋,就是大几岁的孩子,何时见过如此好看的小人书龙丹自然也成小伙伴们的风云人物。你不巴结我是吧那我就不借给你小人书看,在文化沙漠的年代,小人书的魔力在孩子们看来几乎跟吃饭一样让人着迷。不过,让躘髯老人没想到的是:无意中的把小人书送给小龙丹,却给小龙丹埋下了自以为是的种子,这是后话。

凑钱攒穷喝酒当然是在书记许富家里,因为龙信家里的房子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不过,主角却是龙信。龙信详细介绍了生姜的种植,和注意事项。又介绍了姜种的来源,江南的事情反倒是没有多少讲。自此后,龙家湾村掀起了寻找姜种源的热潮。一时间,求朋友,托亲戚,原本不出名的北山曹家庄也名动龙家湾。

虽然大家都想种姜,可是种姜是由条件的,首先一个就是如何保密,不能让外人轻易发现。其次就是水源问题,柳树沟的荒地也是有限的,大家只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这样下来,龙家湾家家户户都扩大院落,家家户户打井浇地,这到成了龙家湾一个特别的风景:就是家家户户院子特别大。直到几十年后来落实宅基面积的土地管理局人员满是惊奇,为什么龙家湾的宅基地家家户户那么大。

激起了老乡们发财的梦想,特别是同村老少爷们一时间对龙信恭敬有加,即便是书记许富也从没有如此的威望。龙信几乎成了财神的代名词,竟然有几个媒婆要给自己的大儿子说起媳妇来。

龙信有四个儿子,老大龙文,老二龙华,老三龙成,老四龙丹。老大转眼间也快十六岁了,抡起岁数,在落后的农村,这个年纪说媳妇也不是很早,龙信也就答应下来,说是考虑考虑。此话一传出去,本村的几个好拉纤做媒的媒婆忙活起来。这个媒婆把自己的侄女说过来,那个媒婆把自己的外甥女说过去,有一天,竟然是两个媒婆同事来到龙信家里,当着龙信的面吵骂起来,互相贬低对方的介绍对象,结果,闹得龙信两口子哭笑不得。

要说起说媒,还是有高人,那就是本村小学的老师何先生,棋高一筹。先是利用龙丹小孩子不懂事,来打听消息。后是利用龙丹把龙丹大哥约出来,和自己的侄女见了一面。何先生不是本村人,是北村何家庄的,何先生的侄女是初中生,识文断字,长得清秀漂亮,龙丹的大哥龙文一见自然欢喜。回家跟自己的老子龙信一说,此时就是板上钉钉了。不几天就安排就了亲事。“就亲”是龙家湾一带民俗,就是两家的家长凑在一起吃顿饭,人五人六的说上几句你来我往的客套话,把亲事定下来,以此为凭,一般就是不能反悔了。龙丹两口子乐的合不上嘴,因为女方竟然一分钱的彩礼也没要,竟然要倒贴。这就和了锦上添花的道理了,真是越穷越难找媳妇,越富找媳妇越不花钱了。

第5章:再下江南

龙丹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生活质量有了大的改善。家里不缺粮食,加上躘髯老人的嘱咐,龙信也格外对这个小儿子照顾些。龙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身材也蹿高了不少,猛一看倒像五六岁的孩子模样了。

平日里龙丹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由于认识字,能看懂小人书,经常给小朋友讲着讲那,虽然有些字认不全,时间长了,龙丹竟能顺下溜来,加上胡诌八咧一番,竟然也是有头有尾。十几本小人书,村里的孩子们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在文化沙漠的年代,也是孩子们唯一值得津津乐道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能看电视,看动画片,几岁就玩游戏。

一开春,龙信的日子逐渐忙碌起来。县里要修水库,龙家湾也属于灌溉区。灌溉区的农民要出民工,以工代钱支援修水库的巨额投资。每家每户都要三抽一,六口人要出勤两人,出民工一个月。龙信家里老少不均,只好自己多出勤一个月,代替两人。到三月初才回到家里,倒也没耽误种植生姜。

种植生姜的工序很是麻烦,首先要把姜种从井窖里导上来,堆放在院子里的向阳处,用麦糠柴草盖严,再用稠泥厚厚的漫上一层。在三月初闷上姜种,大约20天后,生姜发出很多嫩芽,然后一个嫩芽一块,掰成一块块的,种在地里。现在这个年代生姜种植时间可是大大的提前了,因为有了地膜覆盖技术,不会冻坏姜种,生姜生长时间长了一个月,产量也大大的比以前提高了。那个年代可没有这样的东东。都是土办法。

龙信忙前忙后,走东家串西家,帮助龙家湾有种植条件的农户种上生姜,总算忙活完了,大约有七八十户种人家种了能给人有发财希望的生姜。转眼到了收获季节,20多家想跟着龙信下江南的农户集合在龙信的家里,商量着如何去江南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龙信一伙20多人,浩浩荡荡来到了江南,在商定了集合日期和地点后,其他人四散离去,龙信带着龙丹再次来到了小镇梅城。

走进躘髯老人的的家里,小龙丹高兴的扑到了老人的怀里。老人也高兴的哈哈大笑:“来了就好,来了就好”接着就问龙信道:“家里人都好吧”“都好,都好”龙信也高兴的说道:“由于去年卖生姜换回了不少粮食,家里日子好多了,你老人家还给了那么多钱,您看龙丹的身子就知道了,比前年可是好多了”。老人瞅着小龙丹,自顾着说道:“是不错,身体也快养过来了,不过,还是差点火候,看来今年除了泡中药,还得内服一些强筋壮骨的”。

龙信第二天就忙活着去集市了,龙丹就跟着躘髯老人一块起居行走,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前泡中药一个时辰,有加上了早上空腹喝下一碗老人专为小龙丹配制的强筋壮骨的汤药。虽然不太好喝,有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小龙丹也是懂事的早,知道老爷爷不会害他,也就心甘情愿的每天早上喝下一大碗。

除此之外,小龙丹就跟着老人走四乡串八村的为乡亲们看病,这也是老人有意的锻炼小龙丹的见识。这一天,老人刚伺候着小龙丹喝下中药,阿福就开门迎进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一进屋就向躘髯老人问道:“您是龙老先生吧”“您有什么事”老人接话道。年轻人说道:“我是京城来的,我姓王,叫王军,祖籍是梅城镇人,跟着父亲回老家看看,我爸几十年没回来了,这次回老家,多住了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浑身发软,起不了床了,您老是否有时间去给我爸看看”“没问题,咱们这就走,你前面带路”老人爽快的答应道。于是,在年轻人的带领下,躘髯老人带着小龙丹一起来到了病人家里。

躘髯老人把着病人的脉搏,闭着眼待了一会,说道:“您这是受潮气影响,旧病复发。您上过战场吧”病人惊奇的说道:“您怎么知道我从小参加革命,几十年下来,不知道打了多少仗”,“您这是身上的枪伤未愈,随着年纪的增长,一旦受潮,旧伤引发,刺激经脉,引起四肢无力”躘髯老人道。病人急切的说:“龙老先生,我在京城事情较多,能尽快治愈吗”,躘髯老人道:“不难,我给您开副药方,你照方喝下,三天后就可以起床,起床后照方再喝三天,不要剧烈活动,然后,每天早上喝上一碗,保证药到病除。”说完,拿出纸笔,刷刷写了几行字,交给姓王的年轻人,道声别,就走了。

躘髯老人刚走,姓王的年轻人急忙细看药方,只见写着:生姜二两捣碎,加天椒三枚,三碗水熬成一碗,睡前服下,三日见效。看罢方子,年轻人不由大怒“这个老东西,怕是徒有虚名吧,生姜辣椒能治什么病”病人伸手要过方子看了看,说道:“你小子老毛病又犯了,别小看人,盛名之下无虚士,说不定有点道道,反正在这镇上也找不到什么好大夫,姑且试试。”之后,病人就按照这个方子,喝了三天,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虽然身体还是有点虚,毕竟能起床走路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