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 分节阅读 275

分节阅读 2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后来,刘子秋统一了大汉,又重新颁布了册封令。按照拓跋部所立战功,原本拓跋木弥是没有资格封王的。他能够取得党项王的称号,完全是因为拓跋千玉的缘故。但是,在这份册封令中,并没有世袭两个字。事实上,不只是党项王,包括草原上的穆林、史大奈、薛世雄等人,虽然也得以封王,但同样没有世袭的待遇。也就是说,在他们去世之后,王位的归属仍然要由朝廷说了算。

相比于穆林和史大奈这些人,党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拓跋部并不是一家独大,和拓跋部联姻的往利部,如今声势就不在拓跋部之下。而且,往利部的族长往利多云跟刘子秋之间也有兄弟之义。因此,一旦拓跋木弥是因为服食了拓跋元居所献仙丹而丧命的消息传出去,拓跋元居就不可能继承党项王的位置,而拓跋木弥只有他这一个儿子还活在世上。那么,党项王就很可能落入往利部之手。党项王不只是一个称号,在整个党项一族内部还拥有许多特权,也可以从朝廷得到更多的扶持。因此,拓跋部的长老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党项王花落别家,只能帮着拓跋元居保守这个秘密。

拓跋元居当然也不想害死自己的父亲,但那个游方道人已经不知去向,偏偏当时见面的时候就只有他们两个人,现在他就算浑身是嘴也解释不清。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蛮光霁奉拓跋元居的命令向朝廷报丧,顺便请求册封的时候,当朝首相李世民却突然提出对拓跋木弥死因的质疑。而且,李世民对拓跋木弥的死因“猜”得很清楚,就好像他当时在一旁看着似的。蛮光霁自然不肯承认,但李世民也没有勉强,只让他带一封书信给拓跋元居。看了书信,拓跋元居才知道,李世民让他扣下自己的妹妹拓跋千玉,否则就会把这件事报告给刘子秋。

拓跋木弥一死,拓跋千玉肯定要回乡奔丧,但李世民为什么要扣下拓跋千玉,拓跋元居就想不明白了。但这个疑问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很快就接到了李世民的另一封书信。在书信中,李世民透露了刘子秋也要来西海的消息,并且让他伺机杀死刘子秋。只要他能够杀死刘子秋,朝廷就封他为新的党项王,并且把整个西海都赐给他作为封地。

不过有一点拓跋元居并不知道,作为唯一去过京城的长老,蛮光霁也收到了李世民的一封书信。信中,李世民也对蛮光霁作出了承诺,只要他能够监督拓跋元居做成这件事,就同样封他为王。正因为此,蛮光霁才会格外卖力相劝。当然,蛮光霁没有见识过刘子秋当年的勇猛,所谓无知者无畏,他也才敢始终叫嚣着要仗着人多势众杀了刘子秋。

被逼到了这一步,拓跋元居哪里还能不明白那个游方道人根本就是李世民设下的圈套。只是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越陷越深,想要挣脱却没那么容易了。

数里之外的驿馆中,刘子秋席地而坐,看着刚刚走进来的高秀儿,轻声问道:“千玉她睡下了吗”

高秀儿点了点头,小声说道:“千玉心力交瘁,妾身给她喝了碗安神的汤药,想必能睡上个把时辰了。夫君就请放心吧,有穆朵丽和玉凤两个在那边照应着。两个娃儿也很懂事,不吵不闹。”

刘子秋轻轻拍了拍身边,道:“秀儿,坐过来。”又道:“你看了老王爷的情况,究竟得了何种病症”

高秀儿依言在刘子秋身边坐下,脸色有些沉重,小声说道:“老王爷有些痨症,但并不算严重,如果调理得当,应该无事。不过,妾身试探了一下,老王爷腹部比其他地方还要僵硬,倒是吞金所致。即使他吞下的不是金子,也是某种沉重之物。”

痨症便是后世的肺结核,以当时的医疗水平,确实很难痊愈。但是拓跋木弥身为党项王,可以用上许多名贵的药材,纵使不能痊愈,延缓病情的发展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他的死绝对不会是因为痨症而起。至于吞金一事,常被人用来自寻短见。拓跋木弥日子过得好好的,又怎么会自寻短见如果他真是因此而死,那必然是受人谋害了。

想到自己出现在威定城外之时,拓跋元居的种种作为,凶手的指向便越发明确了。无论在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弑父的行为都是最不能接受的。现在,拓跋元居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刘子秋实在不敢相信。但所有的迹象都指明了这一点,又让他不得不信。但拓跋元居是拓跋千玉的亲哥哥,如果在她失去父亲以后,又失去了哥哥,只怕她要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如何处置拓跋元居,就成为摆在刘子秋面前的一道难题。

千里之外的洛阳城中,李世民的府邸戒备森严。李世民缓缓步进书房,屏退左右,然后伸手在书柜的一角轻轻按了按。沉重的书柜竟然缓缓移向一边。在书柜的后面,出现了一个小门。李世民回头看了两眼,闪身进入小门,身后的书柜又慢慢恢复了原位。

小门后面是一条狭长的通道,七拐八弯之后,前面豁然开朗,竟然到了一处院落。只是这处院落深埋于地下,终年不见天日。院子中间,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那里施展拳脚,头也不回地说道:“世民,你来了。”

李世民慌忙拱手说道:“父王,一切都已经布置妥当,可以发动了”

老者收住势,回过头来,赫然正是昔日的唐王李渊

第113章 堡垒

李渊原本应该呆在陇西郡的家中,谁也想不到,他居然会出现在这里。

事实上,对于李渊这样的危险人物,刘子秋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警惕。如果不是当初李渊主动献出洛阳城,避免了这座繁华都市毁于战火,刘子秋也不可能给他真正的自由,甚至不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放过李世民。所以,在李渊一家迁往陇西之后,便一直处于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当然,在那个年代,监控的手段有限。虽然朝廷也往李家安插了一些钉子,但想真正探知李家最核心的秘密,却也不太可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